APP下载

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出路

2015-02-20孙玉川

关键词:自我认同身份认同

孙玉川

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出路

孙玉川

摘要:目前高校实验人员在身份认同上存在着身份判断的模糊性、身份归属的矛盾性和身份寄予的焦虑性等三个方面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因素。要走出困境,必须从群体认同、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他人认同;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7-0110-02

作者简介:孙玉川(1978-),男,博士,西南大学(重庆400715)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师。

收稿日期:2015-03-20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实验室做基础,而一流的实验室更需要一流的实验人员队伍做支撑。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纷纷加强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实验室的软件——实验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实验人员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造成了实验人员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本文从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困境出发,分析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并提出走出困境的路径。

一、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困境

身份认同是指处于某一群体中的个体,主动建立一个认知和表达体系,在自己是谁、自己是做什么的、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遵循什么规范等问题上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并表现出相应的主体行为[1]。由此可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每位社会成员身份认同首先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而高校实验人员在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形成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一)“我是谁”:身份判断的模糊性

每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都必须要解决身份认同问题,也就是明确知道“我是谁”。但对于高校的实验人员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显得有些模糊,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实验教学工作非常繁杂、艰辛且量大,因此,大多数实验人员不仅承担着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实验技术指导的工作,还担负着实验室管理、仪器运检及维护(如设备的申购、验收、清查、维护、报废等)工作。他们不仅是实验教师,还是技术人员;既需要从事实验教学、管理与维护仪器设备的工作,还需要负责实验室的环境安全与卫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诸多高校实验人员数量不足,存在着许多实验人员身兼数职的问题,既有理论教学工作,也有实验实训教学与科研任务。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从工作性质上说,他们从事了部分普通教师的工作;从制度的认定上说,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实验人员。他们希望享有与普通教师同等的地位,但又无法脱离实验人员的身份,从而陷入了身份分类的矛盾。

(二)“我从哪里来”:身份归属的矛盾性

归属感的寻求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从哪里来”“我属于哪个群体”也是实验人员身份认同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最光辉的职业,世人从不吝惜对教师的赞美,把教师看作是“社会的代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伟大的园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肩负着民族和国家复兴的重任。这种赞美和荣誉在高校教师身上表现得更甚,可实验人员却很难体会到这种荣誉感。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实验人员一直被看成是教学辅助人员,他们的工作被认为是打杂和干下手。部分高校的有关政策对实验人员也存在一定的歧视性,例如:在教学工作量的核算上,认为实验人员从事的是简单的、不需要耗费多少脑力的工作而将其大打折扣;在津贴的发放上,实验人员也比相应职称的教师拿得少;在职称的评定上,实验人员的评职指标也遭到压缩;在技术培训上,对实验人员也缺乏长远规划、得力措施和经费保障,等等。凡此种种,造成了实验人员与所在高校的疏离感、与所从事职业的疏离感、与在校学生的疏离感。

(三)“我要到哪里去”:身份寄予的焦虑性

“我要到哪里去”是身份认同必须回答的第三个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前途远大的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为其献身,才能使人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对于

高校实验人员而言,“我的前途在哪里”“我的未来应该如何定位”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岗位是每年毕业生求职的热门之选,而实验人员岗位却是热门中的冷门。相当一部分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即使去了实验室也很难真正安下心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跳板,尽力通过考学或其他途径跳出实验室。而在岗的实验人员也因为感觉到前途渺茫,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不稳定,一旦找到机会,就会随即转岗或调离。

二、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

造成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二是组织层面的因素;三是个人层面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这种理念上的偏差主要导致了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实验课基本上成为相关理论课的“附属品”,实验教学被当作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与补充;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理论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对实验人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常常将他们作为“勤杂工”来使用,他们一直处于教学工作的“附属地位”,其付出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应有的待遇得不到兑现。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高校实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因素

由于受到不合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实验工作的管理存在着重物轻人的倾向,即注重对仪器设备等硬件的经费投入,却忽视实验队伍的建设和对实验人员的培养。比如,有些高校的实验室不惜投巨资引进高端的技术设备,但却不注重对实验人员进行如何使用仪器设备的相关培训,导致众多高端设备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注重实验人员的岗位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需要,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与潜能得不到充分调动;缺乏对实验人员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培训,导致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另外,部分高校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机制也不太完善,存在着多头管理、规章制度不明、人员编制不清、激励机制缺乏、考核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个人因素

除了社会与组织等外界因素会影响高校实验人员的身份认同外,实验人员自身的因素也起着较大的作用。第一,尽管近年来高校实验人员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职称普遍有所提高,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仍有部分高校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实验人员的准入资格方面门槛较低、把关不严,存在着相当多的实验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第二,高校实验人员的工作量大且繁琐,致使他们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除了维持日常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外,实验人员对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求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时间久了就会感觉工作枯燥、乏味,从而出现职业倦怠。第三,由于实验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自卑心理较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岗不敬业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影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建构

吉登斯说:“我们是在受制约中创造着制约我们的世界。”[2]实验人员作为教育制度中的一员,不可能不受传统观念与管理制度等的制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发展的空间。实验人员的身份认同需要外界的支持,如国家政策、学校规章、行政人员等,但也需要从其自身着手。

(一)群体认同: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环境支撑

如果一个职业对内没有凝聚力,对外没有吸引力,那么,这个职业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要使高校实验人员拥有一种对所从事职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需要社会、学校等部门为其减少各种障碍与阻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应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高校工作、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扩展,而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努力营造一种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验教学的良好氛围。同时,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也要充分重视高校实验人员的作用和地位,大力营造一种尊重实验人员及其劳动的气氛,为他们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安心工作、敬业奉献。

其次,各级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障实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制定政策和对实验人员进行管理时,要摒弃传统“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观念,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实验人员的提职、晋级、培训、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课时津贴等实行与教师相当的待遇,甚至在某些方面对实验人员给予适当的倾斜;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

机制,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二)他人认同: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情感归宿

一般来说,他人认同主要是通过角色认同的方式来实现。在实验人员的工作中,他们的角色不只是管理员,还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实验人员必须扮演好这些角色,并且在需要的时候顺利地实现角色之间的转换。如果实验人员角色扮演得成功,就意味着得到了他人的认同,否则就意味着出现了认同危机。

当然,对于他人而言,由于个体生活经验、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对实验人员所应扮演角色的理解与期望也是不同的。如果他人对实验人员角色的理解与期望是合理的,而实验人员却没有做到,那么,就是实验人员没有尽到责任与义务,实验人员必须增强个体的责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达到与其身份的同一。如果他人对实验人员角色的理解与期望是不合理的,甚至可能违背了人之常情,那么就会使实验人员感到很大的压力,时间久了还可能会产生身份认同的失调与职业倦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人员也是教育制度中的普通一员,与教师相比,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也应该享受与教师一样的待遇。

(三)自我认同: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根源所在

要消除实验人员身份认同的重重危机,除了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其应有的待遇以外,更要从实验人员自身入手。在现行的社会体制下,实验人员自身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本钱”,就很难改变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更谈不上形成一种良性的身份认同。

其一,实验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实验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树立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甘当配角。同时,实验人员也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等。

其二,高校实验设备与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要求实验人员既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技巧,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因此,高校实验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从教学与科研的实际出发,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 .教育发展研究,2007(4).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 .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9.

(编辑:文汝)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身份认同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