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内外方法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5-02-19许慧莉,杜琬崟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0期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穴位贴敷

中医内外方法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许慧莉1杜琬崟2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痛泻要方;穴位贴敷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十分常见,是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的功能性肠病,根据排便习惯改变的不同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三种,尤以腹泻型居多[1]。本病易反复发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共选择45例,均为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7~70岁,平均53.6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3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颁布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中的有关标准制定。①有6个月以上的病史,且在最近3个月中,每个月至少3 d出现持续性的腹胀不适、腹胀或腹痛症状。②上述症状可在排便后改善。③排便频率改变,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④粪便性状改变,可表现为稀水样变、黏液便等,且有排便不尽感。

中医证候标准[3]。肝郁脾虚证:腹痛、腹泻,且多在情志不遂,如抑郁、急躁、愤怒之时发作,嗳气,善太息,腹泻后疼痛减轻,疼痛部位多在少腹部,胸胁痞满,胁痛,肠鸣,矢气频作,纳食不馨,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治疗给予痛泻要方加味,药物组成如下:炒白术20 g,陈皮15 g,白芍20 g,防风10 g,党参15 g,山药20 g,木香10 g,郁金15 g,香橼15 g,佛手15 g,柴胡10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2.穴位贴敷疗法:将中药枳壳、五倍子、乌梅、青皮、炒白术各等分,研细末,加入醋或香油调成糊状,每次治疗时取适量放置于无菌纱布上制成药贴。取肝俞、脾俞、大肠俞三个穴位,将药贴外敷于穴位上,每日更换一贴。上述治疗均连续应用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4]。治愈:经治疗2个疗程后,腹痛、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临床症状均消失,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正常,随访3个月内病情未见复发。显效:经治疗2个疗程后,腹痛、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排便基本正常,随访3个月内未见复发。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腹痛、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排便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病情偶见复发。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和排便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结果:本组共45例患者,其中治愈23例(51.11%),有效13例(28.89%),有效7例(15.56%),无效2例(4.44%),总有效率为95.56%。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工作及学习压力的增大,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由于本病是肠道的易激性,故而本病与精神因素、应激状态密切相关。西医治疗本病以止泻药为主,配合抗抑郁、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胃肠痉挛为主。

综上所述,根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特点,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避免病情复发,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7.

[2]唐家平.健脾升阳汤合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4):71.

[3]罗云坚,黄穗平.消化病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2.

[4]梁碧琪,陆玉霞,孙令军,等.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IBS临床观察与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176.

收稿日期(2015-02-0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腹泻”等病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常、年老体虚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而致。由于本病患者多存在情志不遂,因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易引起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易导致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失衡,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而发病。因此在治疗方面应以疏肝解郁、涩肠止泻为主。中药痛泻要方加味中,以炒白术、党参、山药等健脾养胃、淡渗利湿;陈皮、木香、郁金、香橼、佛手、柴胡等疏肝理气解郁;白芍柔肝止痛;防风入肝经气分,亦有减轻腹痛、腹部不适的作用;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缓急止痛的功效。而外敷方中枳壳、青皮疏肝理气,五倍子、乌梅涩肠止泻,炒白术健运脾胃。将上述药物外敷于肝俞、脾俞、大肠俞等穴位,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和胃调肠等作用。 (2015-02-09)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4]徐劲松,汤琪,陈景利,等. 薄氏腹针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眩晕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2,30(5):116-118.

[5]郭钦建,董杨.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5):101-102.

猜你喜欢

肠易激综合征穴位贴敷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肠道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4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患侧穴位贴敷药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肢体偏瘫76例疗效观察
不同证型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的疗效比较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米安色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