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2015-02-16莹,马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年5期
关键词:丁苯氯化钠缺血性

许 莹,马 英



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许 莹,马 英

目的 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苯酞氯化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0 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复发率高及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有早期溶栓、神经保护2种治疗方法。早期溶栓治疗具有时间限制,而神经保护治疗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丁苯酞氯化钠作为国家认证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创新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线粒体的功效,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3]。同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治疗不会受到溶栓治疗的制约,能够对缺血区脑灌注进行改善,修复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主要对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都经过颅脑CT/MRI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年龄超过40岁;③血小板计数处于正常范围;④凝血功能正常;⑤患者以往神经功能缺损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影响。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或者重度失语;②伴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③其他神经疾病与全身性疾病引发痴呆的患者;④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重症糖尿病、心肝肺肾功能障碍;⑤对丁苯酞氯化钠或者芹菜过敏。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5±8.6)岁;卒中类型:前循环梗死24例,后循环梗死6例;伴有疾病类型:高血压23例,糖尿病7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0.4±8.1)岁;卒中类型: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7例;伴有疾病类型:高血压26例,糖尿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伴有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每天注射舒血宁20 mL,改善微循环;服用叶酸营养脑细胞;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或者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服用氟伐他汀40 mg,降血脂;同时服用降压、降血糖的药物,并且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2次/d,100 mL/次,并且每次滴注时间不得低于50 min,注射间隔时间不低于10 h。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能够自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增强2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有所改善,肌肉力量增强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没有变化,肌肉力量没有提高,甚至出现恶化情况。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采用美国国会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予以评分。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予以评分。④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进行测量。⑤并发症主要包括恶心、发热、皮疹,所有患者心率、胃肠、神经系统、呼吸均未发生异常。⑥用药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含量的变化,明确用药的安全性。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比较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6 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组别例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μ/L)治疗前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μ/L)治疗前治疗后肌酐(μmol/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12.8±6.017.5±7.118.5±7.033.0±9.869.9±5.776.2±9.9观察组3012.8±4.420.5±8.218.2±7.447.5±9.969.8±7.182.9±9.8t值0.001.510.165.700.062.63P值>0.05<0.05>0.05<0.05>0.05<0.05

3 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丁苯酞氯化钠是一种新研发的注射药物,应按照操作规范使用,选用适合的输液器,充分发挥药物药效;在给药中,要求每次滴注时间不得超过50 min,而丁苯酞氯化钠原瓶液剂量为100 mL,所以,在滴注时,需要保证其滴速低于2 mL/min;确保2次滴注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0 h;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保证患者的有效恢复[6]。

4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的70%,临床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7-8],因为脑血流供应障碍导致出现缺氧、缺血症状,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改变血液成分,减缓血流速度,形成血小板聚集血栓,在患者就诊时,经常因为延误时机,影响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要从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着手。 丁苯酞氯化钠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消旋体,其和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结构类似[9]。药效学试验表明[10-13],静脉单次注射丁苯酞氯化钠可以有效改善永久性中脑动脉栓塞的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减少脑梗死面积;有效改善暂时性中脑动脉栓塞的神经伤害,逐渐恢复其反射、平衡、运动等功能;可以提高颈内动脉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而对股动脉血流量的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脑血管选择性比较强。丁苯酞氯化钠的作用机制为[14-16]:①可以逆转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的活性,改善缺血脑能量代谢;②可以减少动脉环细胞内钙的作用,不会影响外钙,同时,也可以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的作用;③可以抑制全脑缺血性降解代谢产物黄嘌呤、次黄嘌呤含量的提升,减少氧自由基底物的生成,进而避免出现氧自由基过量产生的情况;④可以对缺血再灌注期MDA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抑制黄嘌呤与黄嘌呤氧化酶生成氧自由基;⑤可以对缺血再灌注期AA含量提升产生抑制作用;⑥可以缓解有害刺激对神经细胞谷氨酸释放的影响;⑦可以使缺血再灌期的PGI2/TXA2比值提升;⑧在脑缺血之后,因为缺氧,导致无氧酵解作用越来越突出,组织pH值的快速下降,对神经细胞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因此,Pcr在CK、ADP酶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些ATP,使得能量需求得到满足,而丁苯酞氯化钠可以降低乳酸含量,增加Pcr、ADP的含量,对脑能量代谢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⑨可以对低糖低氧的诱导情况进行抑制,减少细胞死亡,同时对受损细胞形态进行改善。由此,丁苯酞氯化钠可以在很多病理环节中发挥作用:如改善线粒体功能与脑微循环,抑制氧自由基与MDA,减少神经细胞谷氨酸的释放,具有很好的抗脑缺血功效。因为局部脑缺血脑损伤在初始性、迟发性损伤中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在治疗中,如果只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治疗,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有效阻断脑缺血病理的多个环节十分必要。而丁苯酞氯化钠可作用多个病理环节,可以高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能够减少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有效治疗药物。

[1] 王冰,吕关健.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25-126.

[2] 胡伟东,燕虹,赵丽娜,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25例[J].中国药业,2012,21(15):83-84.

[3] 齐新荣,苏红,冯小宁,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8):286-287.

[4] 马建刚,张兵,刘春燕,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8):908-909.

[5] 陶杨.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的疗效和安全性考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397.

[6] 张欣.丁苯酞联合血栓通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10(16):2412-2415.

[7] 张子宪,王峰,李林文,等.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74-75.

[8] 赵月霞,杨笑,庞耀斌,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3):326-328.

[9] 尹春丽,王耀伍,李永秋,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42-145.

[10]段瑞生,赵宝华,靳玮,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卒中对血清TNF-α 和 IL-8含量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6):428-430.

[11]张桂新,崔朝阳,李淑梅,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疗效及对内皮功能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3,14(4):676-677.

[12]段瑞生,刘昌林,李燕,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卒中对血清MBP、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3):3535-3537.

[13]段瑞生,张慧平,齐亚超,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91-92.

[14]牛慧艳,张占强,王海,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9):820-823.

[15]段瑞生,李燕,齐亚超,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卒中对血清CRP和 IL-6含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4):3712-3713.

[16]张俊德,林宝荣.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轻中度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21(33):163-164.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utylphthalid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XU Ying,MA Y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utylphthalid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s6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recrui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whi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butylphthalid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The total efficiency,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s,serum homocysteine level,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drug safe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70% and 96.7% respectively,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the changes of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3% and 0 respectively(P<0.05); the levels of alanine transaminase,aspartate transaminase,creatinin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utylphthalid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is favorable,and i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drug which is worth of apply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Butylphthalid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5-02-0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0004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8120083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021070),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F10-205-1-10)

10.14053/j.cnki.ppcr.201505015

猜你喜欢

丁苯氯化钠缺血性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