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望岳》与王维《终南山》之比较

2015-02-13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延绵望岳终南山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曾 坤

杜甫《望岳》与王维《终南山》之比较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曾坤

杜甫诗集中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写东岳泰山的诗,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其为:“公集当以是为首。”浦起龙的评价虽有一些拔高,但该诗写得很成功当是千载不刊之论。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起初笔者发现,学生认为这首诗很难理解,于是笔者便引用王维的《终南山》诗,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快速地理解了这两首诗,而且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终南山》。下面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杜甫写东岳泰山的《望岳》诗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写终南山的《终南山》诗为:“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望岳》第一、二句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意思是那岱宗如何呢?整个齐鲁大地绵延着一片青葱之色。浦起龙对这两句有精到的评析,他说:“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读杜心解》)。这两句的确将泰山横亘之广的特点展露无遗,巧妙地写出了泰山之广大。《终南山》第一、二句为:“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天都”是神话中天帝的居所,“连山”谓山势连绵不断,“海隅”指海边,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主峰高峻异常,接近了天帝所居之处;终南山山脉广大磅礴,连绵不断,直至与海水相接。只此两笔,勾勒出的终南山是何其雄峻,何其壮阔!《望岳》的一、二句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广大延绵的特点,《终南山》的头两句则点出了终南山广大高峻的特点。

《望岳》第三、四句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谓大自然,“钟”字取汇聚、聚集之义,“造化钟神秀”即指天下美丽的景色皆汇聚于泰山。“阴阳”分别指泰山的北面和南面,“阴阳割昏晓”谓泰山的北面和南面分别处于一暗一明的两个世界,之所以能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泰山极为高峻和广大。试想,若一座山海拔极高,但是座孤山,面积极小,那是不可能产生这种现象的,若一座山延绵极广,但海拔低矮,也不会有此现象产生,故而这句诗巧妙地体现了泰山高峻及绵延广阔的特点。《终南山》第三、四句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两句用了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意思是说四面望去,山上到处都被白云、青霭所笼罩,但进入其中却又看不见了,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置身于山中所看到的吞云吐雾、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观。山势高峻便易见云雾缭绕,这两句体现了终南山高耸入云的特点,并且比“太乙近天都”更有表现力,更能引起人的美感体验。

《望岳》第五、六句为:“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历来歧解迭出,常见的解释以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唐诗选》为代表:望见山中层层云生,舒展飘拂,心胸像经过洗涤一般。而河南师范大学周相录教授在《杜甫〈望岳〉新解》一文中的解释既确切又能给人更多的美感体验,他说:“山中白云层生,飘来飘去……白云就在人的胸前须臾变灭,瞬间百态。云之流动仿佛水之流动,当白云在人之胸前流动变灭之时,就仿佛涤荡着人的胸襟一般。”“决眦入归鸟”谓张目远眺,归鸟尽入视野之中。“荡胸生层云”虽有歧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杜甫描摹了山间云气层生的场景,这暗示着泰山非常高峻。由于鸟儿回巢时飞得又快又高,既然能在山上看到这个场景,那说明山是高峻的,故而这两句体现的依然是泰山高峻的特点。《终南山》的五、六句为:“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是古天文学名词,古人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对应起来,称某地区是某星的分野。这两句是说,中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同一时间内,各条山谷的阴晴气象也各不相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终南山面积广大、延绵无尽的特点。

《望岳》第七、八句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化用了《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及汉代扬雄《法言·吾子》“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之意,着眼点还是泰山的高峻。这两句诗一方面生动地描摹了登上泰山一望,其他众山皆显得低矮的情状,另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由此所激发的对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终南山》的七、八句为:“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两句写山中投宿,隔着涧水向樵夫问路的情景,既给空旷幽深的大山带来了亲切的生活气息,诗人游山的欣喜之情,也不难从言外得之。涧水相隔也暗示着终南山里沟壑纵横,幽深无比,体现了其延绵广远的特点,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对这两句诗的评析很精妙,他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望岳》和《终南山》哪个写得更好?应该说二者各有千秋,难以轩轾,清代著名的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终南山》诗道:“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可见前人亦认为《望岳》和《终南山》是旗鼓相当的。《望岳》和《终南山》都着眼于所观览之山高峻及广大的特点,并且杜甫和王维在表现山的高峻和广大的特点时,多采用侧面衬托的艺术手法,读者只有细致品味出侧面物象的特点才能体会到山的这些特征。二者在写到山的高峻时,都通过云雾来实现侧面烘托,如《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中国古代总结绘画技巧的《画诀》一书曾云:“山不足,烟雾就。”意即山的高峻难以表现时,就可以通过云雾的烘托来实现。这种技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如王维写陕西麟游县西天台山时有“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的佳句,“隔窗云雾生衣上”将山之高峻、清凉的特点表现得极为生动。再如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杜甫《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等,都是表现山脉高峻的佳句。以上所举数例比诸如“蜀山高岧峣”(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及“登高峰兮俯幽谷”(元结《讼木魅》)之类的诗句要有味得多。

诗人除了善用云雾衬托之外,还喜用比较的方式突出山高,一般做法是将所描绘的山与其他山进行对比,或是将其与一些很高的事物进行对比,如星星以及神话故事中的天庭。如《望岳》中的“一览众山小”即是通过泰山与众山对比,点出泰山远远高于其他山,那么泰山的高度就可想而知了。杜甫较喜欢用这种对比方法,如他写西岳华山的《望岳》诗,其中有“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之句,将华山与周围的山峰进行对比,说华山是祖父,其他较低的山是父亲,更低的山是孙子,这两句诗通过运用比喻和对比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突出了华山的高峻,读来趣味盎然。王维《终南山》中的“太乙近天都”就是将太乙峰与天都进行对比,太乙虽不如天都高,但读者已显然感受到了太乙峰的高度。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也是将蜀地的山与太阳神曦和行车路线所在的高度进行对比,说蜀山的高度已经阻碍了曦和的行车路线,那么蜀山的高度自不待言。

通过这两首诗还可以看出,诗人们在表现山的面积大、延绵广的特点时,也多借用其他物象来间接表现,如山体明暗的差别、山峰跨越了星宿的分界线等,而绝少直接点明山延绵、广大的特点,因为直接说明便降低了诗味。《望岳》通过用“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两句体现了泰山广大的特点,《终南山》则用“连山到海隅”“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三句体现终南山广大的特点。这种手法李白亦常用,如其《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参历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蜀山高及星辰,极言其高峻;二是说蜀山跨越了参井二星的分野,极言其延绵不绝,面积之大。

猜你喜欢

延绵望岳终南山
向维果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望岳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鱼梁洲栈道
瑞鼠丰年
“自由”对自由派与保守派义有不同。这里说说其定义何以产生歧义及为何影响延绵不绝 精读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