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四读”教学法探微

2015-02-13北大附中为明重庆实验学校白雪平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樊哙鸿门宴荆轲

☉北大附中为明重庆实验学校 白雪平

如果要探讨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还是先来看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吧: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教学建议”: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对此,《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的视频讲座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巢宗祺教授的解读是:

1.什么是“浅易”?一般地说,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还可以理解,表达方式也比较合乎常规、不太怪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是古代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故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

2.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目标定位在“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到文言文知识的传授上面。重在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应该注重“一多一少”:一多,是说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一少,即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3.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所谓“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一定数量”是其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和巢宗祺教授的解读给我们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多读、多背、多用。下面,仅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总结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四读”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一、初读

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词、读断句子、读出感情。

1.读准字词。首先是指读准字音。不仅是指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还有一些通假字、多音字、破读字和古音字的字音。课文的注解很少对这些字注音,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时,就要提醒他们第一次读就要读正确,不然,以后纠正起就比较难了。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pàn)。畔,涯也。”

《鸿门宴》:“谁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者?”

《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děi)兄事之。”

《鸿门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王(wàng)矣。”

《春江花月夜》:“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huán)酹江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

其次是指读懂重点、难点字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把重难点字词的意思写在那个词语的下面,或者在注释下面勾画标注。如果还有不懂的字词,也可以用笔做好记号,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探讨。

2.读断句子。是指课文中个别比较长的句子断句的问题。这就是《师说》中说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初中学生所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短,句子大都也比较短;到了高中,课文加长了,不少的句子也比初中课文中的句子长了很多。如果不加以指导,对学生读出课文节奏、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乃至形成文言文语感,都是有害的。

《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3.读出感情。很多人认为,文言文距离现代时间太过久远,文字晦涩,没有太多的感情而言,因而读得四平八稳,平淡干巴。其实不然。文言文中很多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读起来是很有感情的。《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段,放慢速度,要读出苍凉悲壮感;而“廷刺秦王”段,短句居多,可以稍读快点,读出紧迫紧张感;《鸿门宴》“樊哙闯帐”中,闯帐那几句,要读出急迫感,项羽的话,要读出欣赏赞赏、惺惺相惜之感,而樊哙的话,一定要读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以显示樊哙的大义凛然、义正词严。《赤壁赋》开头景物描写段,要读得稍慢,用声断气连的方法展现月下美景;《过秦论》对偶句多,要读出气势汹汹、排山倒海的感觉;《滕王阁序》中人生感悟那段,一定要读出失意伤感却又顽强不屈的情感。总之,一定要通过读,来体会作者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议读

议读是指在初读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老师同学一起研讨重点字词句子和课文内容。

1.讨论,就是在学生预习、生疑的基础上,给时间让学生自由口头提问或书面提问。我通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初读的基础上,每组只对某一段或几段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组内同学提出难以理解的字词,不好翻译的句子,组内翻工具书查找,讨论。这个过程,教师主要进行宏观调控,适当点拨,调动学生研讨的主动性积极性,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并养成习惯。

2.讲解,就是在学生讨论一定时间之后,由组内推荐同学来对该段的重难点字词和句子作出分析。其他组的同学听讲做笔记,有不懂的地方向研习这段的小组同学提问。有时选段内容比较简单,研读小组的同学觉得没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理解有遗漏的地方(如一些文言文语法点),就由教师提出并讲解。

这里要特别提示几点:

①对于文言文语法,教师不易讲得过多过细,点到为止。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大学冯钟芸教授说得好:“我教你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学生在学到以后并没有体会,知道的永远一是一、二是二,语法教学如果不贯彻在文章中,学生就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语言的内容点到即可,但真正掌握需要通过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如果不通过阅读作品等语文实践活动,你讲多少语文知识对学生都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②教师对微异之处的讲解,往往使学生有境界层进的感觉,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请”在古今汉语中都有请求义,用来表示请求对方做某事,但在古代汉语中“请”还常常用来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这儿就是蔺相如请求秦王允许自己“指示王”。这是与现代汉语的微异,正因为是微异,教材没有出注。而一旦老师指出了这微异,也就是“请”的实际含义,学生会立即体味到自己原先的理解与古人实际表达辞气的差异。这样一来,除了老师的话语权威得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可能大大增强。

③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独有的修辞手法如“互文”,文言文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古代的一些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官职升降、文化文学知识等,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总结,就是由教师指出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以及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以使学生能不断地增强自学能力,并把书读薄,把知识掌握得更牢。此时也抽查学生对部分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点出在本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分组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文言知识进行举例归纳总结。

以上的初读和议读,主要是针对文言文的“言”(语言文字)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言”和“文”一样重要,不可偏废。“言”是基础,“文”是升华。只有在充分理解字词句子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谈得上去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哲理、艺术手法等。下面的“说读”就是对文言文“文”的解读。

三、说读

说读,就是在初读和议读的基础上,对课文人物形象、人生哲理、艺术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下面我以《鸿门宴》为例,谈谈我运用“说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我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电视剧《汉刘邦》中鸿门宴的片段,另一段是电影《鸿门宴》(胡军演项羽)中宴会的片段。看完后,我提问:请结合课文和视频,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要从文中或视频中找出理由。

问题一出,小组就热烈的讨论起来了。

甲:最感兴趣的是刘邦。胆小——四句“为之奈何”、对项伯项羽说话中的谦卑之词、跌倒流汗(视频中);聪明——与项伯“约为婚姻”;从善如流——听张良的话赴鸿门宴、听樊哙的话从小路逃走;残忍——“诛杀曹无伤”。

乙:最感兴趣的是项羽。轻信——范增的话、项伯的话、刘邦的话、樊哙的话;天真——暴露告密者曹无伤;警觉——“按剑而跽”;不忍——没有杀刘邦樊哙、把刘邦送的白璧“置之坐上”。

丙:最感兴趣的是樊哙。勇敢——“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忠心——“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有理有节——拜谢、饮酒、吃肉、说话;粗中有细——建议刘邦不告辞而撤退。

学生发言过程中,同组的同学或其他组的同学不停地补充,气氛相当活跃。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适时补充了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刘邦、项羽看到秦始皇仪仗的感叹之词,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等资料,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最后,我还把易中天《品人录》中对刘邦、项羽的分析评价印发给学生课外阅读。这就涉及到“四读”中的“用读”。

四、用读

顾名思义,“用读”的“用”,是运用、应用。就是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文言文词汇、语法、手法、素材等运用到文言文课堂外。

1.阅读课外文言文。我2000年到浙江绍兴交流时发现了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真正“浅易”的文言文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这本书有很好的自学型体例:简评—选文—注释—翻译—练习。特别适合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学生自学,也适合在老师的引导下,文言文基础稍差的学生学习。现在我把它扫描成图片,选择性地印了给高一的学生读。到了高一下学期或高二,我就要学生每人买一本《古文观止》。让学生每周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要求是:采用旁批的形式,找出几个在课堂上讲过的文言词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用简洁的话概括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人、事、理、情等。

2.把文言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作文训练中。必修一的作文训练要点是写复杂的记叙文——写出人物个性、写出事件波澜。《荆轲刺秦王》中对荆轲的神态描写:“荆轲怒,叱太子”“荆轲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廷刺秦王”中的动作描写,文中对秦武阳前后的描写、对群臣的神态描写、“易水送别”的环境描写、对秦王的描写都很好地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形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就很好地表现了荆轲这个人物的个性。《鸿门宴》中樊哙闯帐,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樊哙忠勇豪爽、有理有节的性格。

在写出事件波澜的作文训练中,也可以用上面提到的两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的失败,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和“其人居远未来”不无关系。这前后照应的手法和侧面映衬的手法,就是学生学习写出事件波澜的好榜样。《鸿门宴》情节波澜起伏是最大的特色: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危险形势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气氛趋于紧张,一触即发;但项羽“默然不应”,形势又趋缓和。范增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气氛再度紧张;而项伯拔剑起舞,又使形势趋于缓和。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形势又见紧张;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形势更显缓和,刘邦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而讲议论文时,我用的文言文例子就是《六国论》和《伶官传序》。

以上分析我没有在讲课文时讲解,而是放到作文课上回过头去分析的。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了“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道理,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其实,这“四读”法并没有特别之处。我就是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只有少讲多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我想,这就是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过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式,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定的进步。”

猜你喜欢

樊哙鸿门宴荆轲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猛人樊哙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