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以读促写”训练方式初探

2015-02-13江苏省海门实验初中姜锦泉

语文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以读促写课外阅读课文

☉江苏省海门实验初中 姜锦泉

初中语文教学“以读促写”训练方式初探

☉江苏省海门实验初中 姜锦泉

作文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仅综合地表现出他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状况,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习惯、态度、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因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笔者发现,当今初中生写作现状还不容乐观。

一、初中生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曾经作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初二年级语文成绩处于中上等以上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占12.3%;认为自己完成一篇习作有困难的同学占33.6%;认为自己的写作知识更多是从课外得到的同学占65.8%;在回答“学课文”与“学写作”的关系时,62.5%的同学仅认为“学课文”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有32.2%的学生认为“学课文”可以学到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思路,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5.3%的同学认为“学课文”同“学写作”没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必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这都是一些语文水平较好的同学,可想而知,有多少同学在面对习作的时候束手无策。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视写作为畏途。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方式的陈旧,重“思想意义”及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依从写作自身的规律来指导作文,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心理上的畏惧。许多语文老师更多的是从方法上去下功夫,教了不少关于作文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等技巧,但一旦到了真让学生自己写文章时,却是不少学生“吮破了笔杆”,还凑不出一篇文章所需的字数,凑成的,也是一篇篇结构相似的文章,能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真是凤毛麟角。

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是临文时,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每天看到的、接触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觉得没有什么写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有东西写,对作文感兴趣,并且还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通过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提出了“以读促写”的写作训练方式,并初步作了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以读促写”的初步实践

通过阅读来推动写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书籍与文章是人类文化的总汇,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山川、人物无不囊括其中,这是写文章的间接材料,比通过自身经验来获得的直接材料要丰富得多。第二,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书本上的语言从总体上来说,不如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丰富,但它们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提炼,更加符合语法规范,尤其是适应书面的表达。第三,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古代教育并不讲授写作理论,古人主要是以书本为师,悉心揣摸、感悟出来的。或以一家为主,或转益多师,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笔者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以读促写”的写作指导实践。

(一)指导学生泛读,积累素材

初中生阅历少,生活的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的源流。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开源、引流”。所谓“开源”就是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行万里路”;所谓“引流”就是指导学生多读,即“读万卷书”。而事实上,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行万里路”是不现实的,而且其功能也比较单一,因此教师更主要的是做好“引流”这篇文章,即通过阅读来让学生学习写文章。

关于读和写的辩证关系,古人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三百首”和“破万卷”说明不仅要多读,还要把握思想,体会感情,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受其熏陶。读多了,见闻才广博,知识才丰厚,写文章才能文思敏捷。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稼说》)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致颜黎民》)外国作家史蒂芬·金在谈到怎样写作这个问题时说:“写作没有速成法,一定要遵守常阅读和写作的原则,一个不常阅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令人激赏的文章来的。”朱永新教授认为:屈指可数的名师,往往令你投路无门,但这并非无路可走,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这中介,便是富有文化品位的中外名著,通过这些作品,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这些都说明学生平时的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效,笔者采取下列措施加强指导。

1.推荐书目。当今社会,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较弱,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书目予以推荐。除了国家教育部推荐的必读名著外,我还向学生推荐阅读《读者》《时文阅读》《中华活页文选》《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紧跟时代节拍、富有时代气息的读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从中进行自主选择。

2.制订计划。没有计划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我在学期初,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确立阶段性目标。阶段性目标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有“量”的规定,又要有“质”的要求。

3.保证时间。现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教师应给以课外阅读时间上的引导和保证。我除了要求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晨读、晚读时间及双休日、寒暑假外,还坚持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固定时间,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很受学生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指点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我还注意指点学生掌握常见的阅读方法,如圈点勾画法、提问质疑法、批注法、摘记法等。当然,学以致用,由于学生长效记忆的能力有限,我便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储存阅读内容,不断丰富语言材料积累,对于“精品”,还需反复阅读,仔细咀嚼,品味妙处。

5.检查评估。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泛读,我还建立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检查评估制度。检查形式灵活多样,如课前3分钟诵读精品美文、开展读书汇报和心得交流会、评比读书小报、读书笔记等,并适时表彰先进,批评落后,以此激励学生。

(二)指导学生精读,掌握方法

所谓精读,就是精细、准确、熟练、透彻地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这些精辟的论述强调的是不仅要读,还要多读、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我要求学生反复吟诵一些名篇佳作,最好能背诵。熟读和背诵,是理解消化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熟悉,是不能深入其中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理解和欣赏文章,与创作是一个逆反过程。就创作来说,以情为起点,即古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文章的赏析恰好倒过来,则先从文章言语入手,深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理之妙,把作者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抽绎出来。笔者所提的精读主要是针对写作而言的,即指导学生从写作技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而掌握写作方法。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就是一篇值得精读的佳作。

该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章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如第三节写到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把读者带入了音乐的境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淡彩画。这幅画使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读者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该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文!

此外,文章景中寓理。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我们在春天里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特别是文章的第七、八、九节,作者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不错,春天是新生事物,是美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不正是劝告我们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时机,干一番事业吗?

总之,这篇散文景、情、意、理水乳交融,在写作技巧上值得学生借鉴。

如果学生在读书时能像上面那样细嚼慢咽,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段落和结构,所获必然甚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赏析水平,长此以往,其作文水平自然可日臻提高。

(三)指导学生写作,知能转化

学生积累了相当的写作素材,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还必须活学活用,经常“练兵”。那么,如何活用呢?笔者让学生从模仿入手。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开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大凡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有一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模仿得好,其实也是一种创新。从模仿入手,从小处落笔,掌握片段练习的技巧。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成的。名家尚且如此,更何况初学写作的学生呢?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呢?笔者主要让学生学会仿句子、仿段落、仿篇章。

仿句子,主要是让学生抓住词语搭配关系,掌握句式和修辞特点进行仿写。许多名家作品句式灵活多变,修辞丰富漂亮,值得学生进行模仿。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在欣赏全文的基础上,各自找出他们最喜欢的句子,并讲出欣赏的理由。然后让学生仿写,看看谁能写出作者那样的句子。学生的好胜心强,积极性高,纷纷尝试,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仿出了令人满意的句子。如有学生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叶悄悄地从柳枝上冒出来,嫩嫩的,尖尖的”;学了《匆匆》,有学生模仿“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月影散了,有再聚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路灯灭了,有再亮的时候”等佳句。这些句子虽然无法与朱自清的大家手笔媲美,但也具有智慧和想象的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写作的同学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又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练习说话。有学生课外阅读宗璞的《西湖漫笔》时,觉得该文在修辞上很有特色,便向同学推荐,我引导学生模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一些颇有神韵的佳作。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段落仿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围绕中心句,或由总而分,或由概括而具体,或由分而总,或按其他顺序进行表达的技能。它是一项单项训练,课文中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如教《大自然的语言》后,我觉得课文第一段对四季更替写得非常好,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到了……”写一段话,训练学生运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的能力。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春》时,学了“春花图”,我引导学生学习从动静、色味、虚实、高低等角度描写好景物。

篇章的仿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学习范文的结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一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弄清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即掌握文章的章法和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就比较容易成功。如学完《紫藤萝瀑布》后,我让学生写自己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可以学习课文写法,写该植物的形态色彩,写自己看到该植物的感受、联想,以及从中感悟到的哲理等。再如学生学完《白杨礼赞》后仿写了一篇《梅花礼赞》,从文章的写法、结构乃至某些句式来看,的确是对课文的模仿,但它写的毕竟是梅花而不是白杨,说的是梅花的特点而不是白杨的特点。我们能说这样的仿写没有一点自己的创造吗?又如让学生写叙事类文章时,学习巧设悬念、蓄势铺垫、一波三折等技法。限于篇幅,就不在此赘述了。

虽然“以读促写”的写作指导实践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就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写作情况看,已取得初步成效。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一定会在作文教学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1]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翠芝.写作教学四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3]曹津源.写作艺术的借鉴[J].语文教学通讯,2005,(6).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课外阅读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背课文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