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2015-02-13王宝红齐俊卿王艳芬任文涵王洪霞

天津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中心科技

王宝红,齐俊卿,王艳芬,任文涵,王洪霞,王 琦

(1. 天津海天缘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300400;2. 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天津300381)

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

关于加快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王宝红1,齐俊卿2,王艳芬1,任文涵1,王洪霞2,王 琦2

(1. 天津海天缘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300400;2. 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天津300381)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天津正迎来国家滨海新区建设、自创区等多重机遇与挑战,市科技服务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并对科技服务机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生产力促进中心 发展 现状 建议

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科技力量,为企业提供综合科技服务,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科技服务中介。[1-2]从 1992年国家科委首次在部分省市创建中心至今,已经成立了 2,581 家中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4]“一区二十一园”建设规划全面启动,[5]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对技术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都为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6]

1 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现状

我市中心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服务模式,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在体系建设和服务业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市科技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1.1 建设规模迅速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以来,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 2014年底,通过市科委资格认定的中心达到155家,比2010年的33家增加了122家;市级示范中心发展到69家,比2010年的4家增加了65家。其中专业类、行业类中心为 72家,占中心总数的 46.45%,。办公和服务面积达到12.28万 m2,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249人,服务收入实现2.48亿元,各有明显增长。新建立了工业设计、技术转移、企业咨询诊断、科技金融、新农村建设和美丽天津建设共计 6个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发展到 72家。目前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覆盖全市 16个区县及部分示范工业和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市创新驱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2014年,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规模已由2010年底全国排行第22位提升到前十名,跃居四大直辖市之首。

1.2 组织制度不断完善,管理规范化迈上新台阶

顶层规划不断加强,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天津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针对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蓬勃发展的局面,制定了《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为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今后的发展选准了定位、规划了发展蓝图。同时,出台《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运营管理规范》,进一步修订《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和《天津市市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等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更加有利于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操作性。目前,59.09%,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完成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定。在此基础上,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完成了《天津市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动态管理方案》和《天津市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动态管理统计报表》的制定,共设置 16项指标,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日常情况实施全面监管。同时对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网站进行改造,使其具备网上填报、网上传递、网上汇总等功能,做到“规范管理、工作留痕、网上填报、随机追溯”,带动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1.3 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2013年,中心从业人员中获得学士学位以上的职工共有1,615人,占 2013年从业人员总人数的 83.59%,。从业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下的比例比2011年下降了18.21%,,说明在中心服务队伍中,服务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员和行业骨干的占有比例在逐步提升。2013年,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数量为 17,091家,服务总收入为2.48亿元,人均服务企业数量为8家,人均服务收入为 12.84万元。与 2011年相比,人均服务企业数提升了一倍,人均服务收入提高了 55.83%。可见,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服务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能力显著提高。

1.4 专业服务平台逐步搭建,产学研服务特色彰显

围绕服务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专业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服务我市产业、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全市生产力中心共建专家库122个,联系科研机构812家、专家库成员1,961人,建立实验室86个,检测室34个,专利流转池15个,网站47个。在市科委的支持下,3年共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6个,为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专业化多层次服务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拓展了各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产学研服务领域。宝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9家高校,采取大学进入企业、企业走进大学双向流动的模式,促进了大学与企业广泛对接,先后有 105家企业参与产学研对接活动,46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天大银泰快速制造中心联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组建了天津滨海国际工业设计园,园内集成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人才资源,形成高端设计产业服务链,并形成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型设计产业聚集区,为企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1.5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成效逐步提升

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一企一策”、“一站式”、“保姆式”、协同创新等多种服务模式。围绕服务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专业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服务我市产业、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助力企业产学研合作,通过集成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服务,促进企业技术、产品创新。2014年,中心员工参加培训600人次,同比提高 33.3%,;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两级示范中心)预计 2,238家,比年度计划提高 12%,;导入技术预计836项,同比提高135.5%,;产品检测预计91,600次,同比提高44.86%,;服务企业总数预计22,563家,同比提高32.02%,。

1.6 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延伸

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覆盖 16个区县,行业服务领域从原有的传统农业、石油化工、机械加工迅速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拓展,生产力服务体系逐步向“纵横交错、布局合理、覆盖完整、运行高效”的目标迈进。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联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服务高地,使中心服务内容从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等基础公共服务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附加值高的服务链攀升。天大银泰快速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激光3D打印机成型及配套设计研发技术,技术辐射国内 25个省市的多个行业,支持转让企业开发新产品达2,000多项。天津兴轮生产力促进中心进驻京津科技谷开展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使目前我市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年产量均占全国产量的半壁江山,自行车出口突破 2,0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

2 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存在的问题

2.1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化运营有待加强

全市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跟不上市场与中心快速发展的步伐。2013年,全市中心数量比 2010年的 33家增加了 4.24倍,但是相应的行业支撑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市场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机构的准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类中心仍存在,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管理机制缺乏,跨地区、跨领域的深入合作难以有效开展,缺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专项融资平台。

2.2 四链融合深度不够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离不开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健康发展。[7]目前,全市四链融合深度不够。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间未形成产业发展系统的整合机制,科技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服务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未全面搭接,彼此结合动力不足,影响和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及健康发展;资金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对全市236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有70%,的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希望通过融资方式获取资金进行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而在全市 140家中心仅有 4家专业类中心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比例仅为2.86%,,科技服务链支撑力度不足。

2.3 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业务单一

市场尚未建立一套与时俱进、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有效评审和监管中心服务质量,从而使中心服务业态低端化,中心发展两极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2013年,中心 69.42%,的服务收入来自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领域,服务收入来源单一。其中,咨询服务领域有 41.01%,的收入来自于协助企业申报政府补助项目,而在专业性强、创新性高,对工程师综合素质要求过硬的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领域的收入较少。

2.4 综合能力总体较弱,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中心人才储备和服务能力是中心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的重要保障。[8-9]2013年,全市中心服务总收入为2.48亿元,仅为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总收入 139.10亿元的 1.78%,,全市中心从业人员人均服务收入为 12.84万元,为全国中心人均服务收入45.21万元的28.40%,。可见,与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相比,全市中心服务能力弱且效率低。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 2013年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近5万家,因此,尽快提升中心的服务规模和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3 加快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的建议

3.1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加快行业类/专业类中心建设

按照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线两带一城”的总体部署,围绕“一线两带一城”重点发展产业的产业链条,例如针对“一线”的重点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区域主导产业,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院所高校的创新优势,建设一批行业性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着力增强重点产业、行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标准服务的能力,提升“全程式、差异化”的服务功能;同时,根据各类重点产业的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的研发环节,建设一批专业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提高专业类中心“集聚式、专业化”服务的能力。通过发挥行业类、专业类中心的技术优势,弥补拉伸企业产品研发和产业创新链条,增强主导产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结构

建立中心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培养模式。以重点产业建设为龙头,建设一批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产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人才特区内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招生单位,在招生计划方面予以适当的支持和倾斜。鼓励研究生到兼职导师所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践、实习。面向科技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支持高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和大学生就业模式,学习发达国家“先培训,后就业”等经验,提高中心新增人员职业素质。基于目前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年轻化、专业化,人才缺乏等特点,中心普遍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特长的专家需求强烈。因此,在今后的队伍建设中,打造专业化的核心团队,建立一支由兼职人员组成的技术顾问队伍,形成合理稳定的人才结构。同时,针对中心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分布不均的状况,在人员引进上,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形成一个由知识、经验、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构建的强有力的人员结构体系。

3.3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通过中心主导官产学研“手拉手”,广泛利用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帮助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在科技项目、团队、平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工程性技术、交叉学科等领域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发机制,使科研课题方向面向企业和市场,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聚集各种创新资源参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通过呼叫平台、网络平台、简报等方式促进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此外,充分利用京津冀三角的特殊区位优势,处理好自身研发与接受北京技术辐射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北京创新辐射源的作用,积极吸收北京的技术溢出。

3.4 加大财税支持政策,改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融资环境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充分考虑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特点,将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撑的高新技术领域,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中心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尤其要加大重点支持的行业类/专业类中心的资金投入比例,对行业类/专业类中心购置科研大型仪器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发生产力促进中心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消除重复征税;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渠道加大对中心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中心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中心服务发展。

3.5 加快信息化服务建设,打造科技纵横服务网

目前,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推动了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型业态和产业结构。[10]作为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方式和模式要紧随市场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加快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建设,与官、产、学、研等机构形成覆盖我市主导产业的纵横服务网络,更好地促进我市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进中心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中心现代化办公环境和电子商务业务体系,方便快捷高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中心逐步实施SaaS云服务,加快中心OA、HR、EAM、FM通用性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强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行业性网站建设。通过建设 O2O等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各大企业技术中心的先进技术、优势设备、优秀专业人才信息,为广大中小企业查找和寻求合作提供方便;设立中小企业信息发布专栏,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发布、技术改造、寻求技术帮助等提供平台。

[1] 吴逢阳,罗英,钟臻,等. 关于加快我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广场,2010,74(3):74-76.

[2] 温艳娟. 河北省省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

[3] 李红,孙红军,戚建强. 浅谈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科技创新导报,2011(32):227-225.

[4] 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出创新示范区的批复[Z]. 国函〔2014〕163号.

[5] 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方案2015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Z].

[6] 李卫东,李辉. “四链”融合激发创新潜能——济宁高新区倾力打造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模式[J]. 中国高新区,2014(9):128-132.

[7] 李铨. 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核心竞争力塑造途径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3.

[8] 陈烈.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7(19):40-43.

[9] 童有好. 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机遇[J]. 企业管理,2015(6):6-11.

Analysi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s in Tianjin

WANG Baohong1,QI Junqing2,WANG Yanfen1,REN Wenhan1,WANG Hongxia2,WANG Qi2
(1.Tianjin Haitianyuan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Ltd.,Tianjin 300400,China;2.Tianjin Association of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s,Tianjin 300381,China)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cts as a main carrier to merge science and economy.Tianjin is fac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Binhai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nd Free Trade Area,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chnology services.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oductivity centers in Tianjin was made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ductivity centers in order to speed up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ut forward.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development;situation;suggestion

F062.4

A

1006-8945(2015)11-0001-03

2015-10-02

猜你喜欢

生产力中心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