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文化根基与时代命题

2015-02-13李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命题价值观价值

李勋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阳322100)

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文化根基与时代命题

李勋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阳322100)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价值的追求也在所受文化范畴内展开,因为大学生承担着传承文化所承载的精神的使命,所以大学生的价值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价值本体论、成败观、苦乐观、意义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四个基本命题,命题的最终答案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除此之后,还要重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教育出现的一些新命题。

价值教育;传统文化;时代命题

一、价值教育的文化本质

(一)在文化的范畴中探索人的价值

对人的价值探索首先是文化范畴内的课题,这是因为,人是超越了动物属性的文化存在物。尽管一个人对于价值的追求是自由的,至少在自我的层面是自由的,但是,任何人对于价值的追求都首先来自于文化的才华,并且不会也不能超越文化的规范性。离开文化,以及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谈价值追求是空洞而乏味的。文化对生活在某片土地上的人有内在的规定性,文化会告诉你:怎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一个好人、受人尊敬的人怎样的,如何是对或错、是或非,不同人的言语、行为规范是怎样的等等。

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人的价值追求要么自觉遵守文化的内在规定,要么是反文化传统的,但是它绝不可能是非文化的。而这个文化,即是有时空延续性的传统文化,尽管传统文化自身也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扬弃自身的劣质部分,保留核心的精华部分,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

(二)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文化背负

自先秦以来,按从事的不同职业,民众被分为“士、农、工、商”,如今的农、工、商皆在,只在士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士之所以居四大社会阶层之首,是因为他们作为中国文化精神承载者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他们入则仕,立于朝廷,为民请命,出则隐,修身养性,以大德化民。如今,最能代表并继承士所代表的文化价值遗产的人便是大学生,他们会在今天的中国做着数千年来读书人、知识分子、士所做的事,成为文化的引领者,价值的承担者。

二、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文化根基

(一)本体论:真实无妄的价值源头

“生命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来?”是价值教育的最高命题。自古以来的宗教设计都将后两个问题的答案引向虚空:天堂与极乐世界,中国的儒家始祖孔圣人则以“未知生、焉知死”对此问题避而不谈,生命的两种最基本状态即生或死,但正是由于生命本源的形而上学导致人的价值虚无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聊、空虚、没意思”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这些话语的背后其实是生命迷茫的真实写照:无人生目标、得过且过,或者一切唯我,我的需求被满足是一切行为的原则,他们不谈价值,只谈个人喜好,这实在是大学生价值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包括儒、释、道,虽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略有不同:儒家不谈生死,释家强调因果、轮回与极乐世界,道家以为生命本源于道,也复归于道;但是它们三者对于人如何生存是有惊人的相似,儒道本为一家,以“道德仁义礼”一体作为人生价值的总纲目,并以礼作为最终的落脚点,释(佛教)以虚空为本源,回归到以佛教经典为生活依据、智慧来源的日常修行中,以戒律为落脚点,直至心外无物,心生万物的境界。可以说,从形而上的本体论问题到具体的生活指导、日常修行,传统文化中都有详尽描述,即可为与不可为,该为与不该为之。

(二)现象界:有关成败的价值溯源

人生存的现象界演化自动物的自然界,要生存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成败、输赢,怎么定义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就会有怎样的人生,这是大学生价值教育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大学生会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作为人生的导向。随着拿破仑·希尔、卡耐基、安东尼·罗宾等成功学大师被引进中国,成功一词充斥媒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功被定义为目标的达成,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是职场上的成功、是一段幸福的婚姻,或是开创一番事业。

在古人眼中,怎样才算是人生成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古人追求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自强不息”以争取人生成功时,也以“厚德载物”,所以,大学生的价值教育不只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立言、立功、立德的人生终极目标,更要引导达成目标的正确方式,尤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道。

(三)生活场:有关苦乐的价值判断

苦乐观实乃是每个人价值观建立的基础,成功是目标,人要享受成功,却不能沉浸在成功中,而是时刻活在追逐成功的苦与乐中。如果大学生能建立正确的苦乐观,他们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成功、失败、挫折、困难。其实,除了衰老、疾病、身残、重大灾难所引发的直接的身体之苦,其他皆是引以为苦的心理之苦,而往往是很多的心理之苦引人致死,不能不说,苦乐观价值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键。

是人就会有苦乐:佛教有“八苦”之说,身是苦根,向往成佛觉悟及登极乐;道家不滞于物,享逍遥之乐;佛教与道家在巨人的生活中有所欠缺,儒家是三个里演绎最多苦乐的一派。孔子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苦乐史,一生不得志,被困陈蔡之间,然而所有这些苦不能改变孔子向道的乐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基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赞赏的苦乐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贫而乐,富而好礼”。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最该学习孔子这种积极、乐观、向上的苦乐观:一是快乐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外界导致的,即使境况恶劣,也能自得其乐。二是不以自己快乐而让别人不快乐,即“非礼”“不义”之事弗为。

(四)意向界:有无意义的价值选择

21世纪是一个渴望自我解放的年代,现在的大学生正是这个大背景下的“觉醒”的一群人。在以前,我们在乎事情的是非、真假、对错,而他们更在乎的是“我觉得……有意义”,不管这个意义在他人看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正面的或负面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而大学生嘴里说出的这句话,则反映出人类心灵的两种机制,即认知和评价,但由于心灵缺乏思辨力而被混淆了。

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一个追求某些东西、某个目标、某个事物,大抵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仔细考察某物、某事、某目标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即认识事物的价值后期望得到或达到它。二是因为它时兴,或因为别人说它好,我认为它准是好的。由于任何一个人除了在自己特殊的研究课题范围内外,通常都依赖别人的判断而生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亲自去认识一切,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意义选择时导入传统文化非常重要,让他们能够依赖文化所赋予的价值去判断意义,而不是依赖某个人或异端文化。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做出超越善恶、美丑、得失、苦乐,超越自我的正向的、积极的意义选择,才会有舍生取义,为天下人的幸福而“以苦为乐”的高尚人物出现,才是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大善果。

三、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时代命题

(一)关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促成精神成人

人分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三个格式塔,往常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心,关注他的心理需求:开心吗、快乐吗、满意吗、被尊重了吗等等,然而随着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也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道德观念问题,并出现了思想上的动荡。

怎样促成大学生的精神成人:(1)毛泽东主席曾提到“欲文明其精神,称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也就是强壮体魄、以形养神,因为身体羸弱之人往往沉溺于自艾自怜,为负面感情所役,无力自拔。(2)通过心理作用于精神,心理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情绪和动机,如果大学生能做到掌握正确的情绪和动机念头的管理,排除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想法,自净其意,不被纷纷扰扰的负面刺激所影响,从而保持心神的宁静。(3)精神在人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稳定的人格,即对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清楚的认知,训练、帮助学生扮演不同系统中的角色来形成人格,即在家庭中、学校中、职场中、社会上,我分别是怎样的人。

(二)价值教育而不是价值观教育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不缺少价值观的教育,而是缺少价值教育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时,当然要有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但这样的价值观不能“强塞”给大学生。即使在权力系统中,学生必须“听命”于教师,但他们的内心能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果不能欣然接受,那“价值观”始终是外在于身心的,而不能成为内化于学生内心的行为规则,并以此为戒律。

而在国外,流行的价值教育方式大抵有以下四种,(1)价值显示:通过一个故事、一种现象的描述解析,得出显而易见的符合大多数利益的价值倾向;(2)价值比较:对两种或多种价值所涉及的人、事、物、理、境进行比较,得出价值相关人认可的价值倾向;(3)角色扮演以进行价值体会,认为价值本身涉及的便是一组角色行为标准,即“该不该、能不能、要不要”。(4)价值推理:以逻辑规划为工具,通过演绎、归纳得出价值判断。

(三)正视互联网下的人际交往和价值诉求

互联网与当下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生活、工作当中离不开它,甚至感情的寄托也少不了它。互联网给人带来如此多的便利,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显现,致使一些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价值取向模糊等不一而足,同时,线下的人际交往减少了,线上的虚拟人际交往常态化。

鉴于以上情况,互联网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大学必须主动抢占互联网话语权,研究大学生的好奇、攀比、探索未知、追求回报、求胜心切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研究虚拟网络世界大学生价值观接受的心理历程。

(四)贴近大学生生活实践参与和价值指引

俗话说:“关系决定一切”,这句话在大学生的价值教育中也同样适用,让一个人接受某个价值观,通常有三种方式,(1)以权利强迫其接受,虽然心里不乐意,但是表面上还是表示接受;(2)情感上的主动接受,因为我爱你、我喜欢你,所以我愿意接受你提供的建议或想法;(3)自己主动考察后,觉得某价值观符合个人利益,因而主动接受。第一种方式已慢慢被淘汰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当今声称民主与自由的时代,第二、第三种方式在现代社会更为适用,但是要求教师主动去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做知心的朋友,清楚学生的痛点和心理诉求,在人际的互动中更易传播价值,而不是被动地传输,当然这也对大学的教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吴亚林.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基础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3]吴亚林.国际价值教育兴起的背景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8(1):94.

[4](德)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陈永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4.

G641

A

1673-0046(2015)2-0035-03

金华市社科联2014年度课题《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文化根基与时代命题》,编号:Y165

猜你喜欢

命题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