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及对策

2015-02-13陈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效率逆向毕业生

陈希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及对策

陈希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它导致的逆向选择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论文分析逆向选择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从信息收集、披露和认证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对策,以期在实践中能不断消减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高校;就业市场;逆向选择;对策

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次品充斥市场的现象。阿克洛夫于1970年发表著名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和市场机制》(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残次品”的意思)。文中分析了商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给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困难。以二手车市场为例,卖方具有信息优势,在买方无法获知汽车真实质量的情况下,卖方会以次充好,低质量的车将驱逐高质量的车,从而使市场上的汽车质量持续下降,造成市场萎缩。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里,毕业生的工作效率有高低之分,既存在着大量高效率的毕业生,也存在效率一般或很低的毕业生。招聘者试图通过不同的工资水平招收具有不同工作效率的毕业生,即高工资招收高效率者,低工资招收低效率者,以此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里,市场的供给方即毕业生具有信息优势,需求方即招聘者处于信息劣势,这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招聘者极难在招聘过程中全面地掌握毕业生的信息。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了逆向选择,导致就业市场上出现“用人单位”虚位以待,“大学生一岗难求”的尴尬局面。

一、高校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的工作效率有高低之分。招聘者通过设定不同的工资水平来招收具有不同工作效率的毕业生。毕业生则通过凸显自身优势,以期获得招聘者较高的认可,得到高薪。信息不对称却往往让招聘者难以对毕业生进行有效评估,导致逆向选择。

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对招聘者人才评估标准的认识存在误差,比如毕业生普遍认为应该重点凸显自身专业能力,而招聘者则表示最看重“道德诚信”和“发展潜力”。认识误差导致毕业生提供的信息和招聘者需要的信息不吻合。另一方面,毕业生的能力信息属于个人私人信息,招聘者难以查证。利己心理促使毕业生在应聘时常常避害就利,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

招聘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就业市场里由于无法甄别毕业生工作效率的高低,通常采用设定统一工资标准的方法进行招聘。可一旦在本身存在差异的就业市场上采用统一的工资标准,就意味着其中较高效率的毕业生的价值被低估,导致较高效率者不愿接受相对低的工资收入而离开该市场,就业市场留存大量的低效率者,这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现象也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无效率,一方面,招聘者愿意出较高价格招聘高效率者,市场却无法提供相应的资源。另一方面,大量低效率者在就业市场里寻找就业机会,由于招聘者对低效率者不满意,不予招录。整个就业市场交易受阻,出现萎缩趋势。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只存在高效率者和低效率者两种类型=4000(高效率者)和=1000(低效率者),每类学生的概率分别是1/2。如果招聘者知道毕业生的情况,即可设定不同工资标准,即平衡价格为:P=4000(高效率者)和P=1000(低效率者);如果招聘者不清楚毕业生的情况,只能估算出毕业生的平均质量E[θ]=(4000+1000)/2=2500,则招聘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2500。在此价格下,高效率者会退出市场,只有=1000的低效率者应聘。招聘者知道愿意接受P=4000的只是低效率者,所以P=2500不可能成为均衡价格,因此均衡价格只能是P=1000,此时就业市场只剩低效率者,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逆向选择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导致大量高效率者退出就业市场,转而选择等待或继续深造。这一方面会使大量优秀人力资源闲置,影响较高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出现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现象。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78.1%,高于本科院校。且专科、高职的初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会使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增加就业成本,拉低就业的投入回报比。历年毕业生收入调研显示,学历与收入有很大的相关性。2014年教育蓝皮书罗列出2013年不同层次毕业生的收入,从起薪来看,高职学生的收入为2285元,本科生3278元;从算术平均数来看,高职学生的收入为3291元,一般本科学生为3793元,211(包括985)院校本科生为3157元。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的收入差距是现实存在的,但差距并不大。而他们为此付出的就业成本是昂贵的。就业成本中不仅包含继续深造实际产生的学杂费,还包括机会成本,如若工作所能获得的工资收入,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千载难逢的机遇等。

同时,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促使招聘者采取反“逆向选择”措施,通过抬高工资价格吸引高效率者,同时减少招聘数量。一旦招聘者普遍提高工资价格,就会抬高社会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从P1提高到P2,就业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高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最后,逆向选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必然会蔓延至高中毕业生,进而影响大学生源。一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或就读技术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另一部分优质学生流向海外就读大学。高考生源基数减少和整体素质降低,对我国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是不利的。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逆向选择问题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逆向选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以及信息成本的不断增加,逆向选择的现象将更加凸显。因此,消减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1.建立高校应届毕业生专属人才市场

目前高校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最主要的三个渠道是“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通过专业求职网站”和“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建立高校应届毕业生专属人才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公平、公开的交易平台。应届毕业生专属人才市场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招/应聘信息平台。打破目前重点大学垄断优质就业信息和招聘网站信息量大且杂的局面,面向社会吸纳、过滤、整理、发布应届毕业生招/应聘信息,降低交易双方收集信息的成本,便于交易双方全面掌握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2)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和毕业生信息库,通过会员注册制提高信息可信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毕业生根据应聘信息随意更改简历的问题。(3)建立就业咨询平台,发布权威的就业市场情况分析及就业前景展望,向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技巧指导。

2.塑造学校品牌

品牌是学校综合价值的体现,它既反映学校办学质量,也反映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塑造品牌能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学生的学历含金量,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里的稀缺性。塑造品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确定正确的办学目标,打造特色专业。地方性大专院校必须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环境,在专业建设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切不能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办毫无特色或根本不擅长的专业,成为就业短板。(2)从严治校。从严治校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基本保障。其一,完善教师日常管理制度和评教机制,实现政治严肃、治学严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目标,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次,完善学生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奖惩严明,营造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热爱学术的氛围,培养出思想品质过硬,专业素质强的学生队伍。(3)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或举办各项专业比赛,申报大型课题,参加学术交流会、校企合作等方式,主动对外展现学校风采。

3.建立大学毕业生人才测评中心

各级政府依托当地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建立人才测评中心,组织教育部门、人才市场、专业教育咨询机构和高校共同研究建立人才测评体系。测评体系应与企业的人才考评制度和方法相匹配,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潜在发展能力,职业倾向素质等方面。测评中心主要面向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甄选人才提供依据,也可受高校委托为毕业生出具人才测评证明。目的是让应聘者将其真实的能力反映出来,消减由于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4.建立诚信系统

目前,毕业生个人的信用信息分散在学校、公安、商业银行等部门之中。政府可授权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才市场,采集相关信用数据,进行诚信评估,建立毕业生个人诚信系统。对学历造假、证书造假、荣誉造假等不守诚信者,一经查明,给予记载,供招聘单位查询。诚信信息体系的建立,对于克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周怡.基于逆向选择的企业人才招聘风险博弈模型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1(7下).

[2]曾之光,沈士仓.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3(6).

G64

A

1673-0046(2015)2-0012-02

猜你喜欢

高效率逆向毕业生
逆向而行
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机座模态分析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逆向思维天地宽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谈硬笔书写的高效率学习方法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一种新型高精度和高效率的K分布形状参数矩估计器
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实现高效率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氢燃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