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职业教育杂谈之十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哪

2015-01-31张倩倩

职教论坛 2015年31期
关键词:入学率职业高中普通高中

□张倩倩

农村职业教育杂谈之十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哪

□张倩倩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更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就使中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上不能满足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下到简单的体力劳动似乎不需要这样一种类型的教育,所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萎缩是正常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如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要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关键在于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而不在于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了普高还是中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首先把义务教育办好,否则,这些学生到普通高中没有前途,到职业学校同样也没有前途,中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层次结构;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社会需求

从目前看,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成为了农村职业教育,因为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农村生源,所以,要讨论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要讨论中等职业教育。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规模问题,也涉及到如何看待我国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从目前专业教育发展的过程看,我国似乎一直对中等职业教育情有独钟,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步伐也从未停止。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把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问题提了出来:“从现在起到2007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应该更高一些。”要上规模、要招生数量开始又一次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奋斗目标。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教育部开始向各个省市下达招生指标,为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2010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70.42万人的招生规模,但是接着还是逐年下降了,2011年招生813.87万人,到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只有619.76万人,较2010年下降了250万人,有人惊呼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失控了。这就涉及了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下降,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我们努力不够。要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分析。

从历史的发展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从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无不在不断地推进整个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1990年世界70个国家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7年,我国为5.6年,到1995年,世界70个国家的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46年,我国只增加到6.26年[1]。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美国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已达12.4年,德国也达到了12.2年,我国2013年才达到9年多一点,要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无疑需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我们先看一看几个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美国1911年的毛入学率为5%,1941年就达到了15%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了1970年毛入学率达到50%,1996年就已经到了80.9%;相应的英国1954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970年达到15%,1995年达到了50%;而日本1947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970年达到15%,1990年达到了50%,1996年就达到了71.8%;韩国196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980年达到15%,1995年达到了50%,1996年达到67.7%;德国196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970年为15%,1996年为50%;加拿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80就达到了50%;法国1996年也达到了50%。也就是说,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2]。

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集中在二战之后,如德国、日本,这是因为在二战过程中,两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战争中伤亡惨重,想要恢复国家重建,必须尽快地让新生代进入劳动领域,那么,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无疑是首选的途径。我国也同样如此,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以苏联大规模援助我国建设项目为标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无论是生产技术人员还是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都是短缺的,所以,各行各业开始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工人学校,从此拉开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序幕。但我国缺乏的不是人口,而是教育,在新中国建立之时,小学毕业就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了,大规模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无疑是一个快速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最好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尤其是以IT技术发展为标志的自动化技术发展以来,各国纷纷改变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我们先看日本,日本的职业教育在它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职教腾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职业教育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而中职发展盛衰的转折点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72年发布了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显示“大量职业高中入学者并不真正想上(职业高中)。”这一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职业高中开始了批判。批判内容涉及:“职业高中的入学者因为成绩不好而分流,学生们有劣等感,这样的学习态度造成教学非常困难。即便学生有学习意愿,因为职业教育内容的细分化、技能化、实务化,课程内容和现实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很难吻合,大多数工业职业高中,学生所学学科内容和现实就业的关联性很小,技能过于细分的教育使学生感觉职业教育的内容空洞,丧失学习欲望。”由于这一系列的争论,文部省的改善职业教育委员会在1976年的最终工作报告中提出 “职业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职业高中学生可升入大学”等改善的方案。这份报告成为日本“不发展职业高中的契机”。1975年,职业教育入学率首次出现重大滑坡,下降至36.3%,之后连续3年以5%的速度下降,至今一直呈下行趋势。2013年日本职业高中学生数仅占19.2%,普通高中学生数占72%,绝大部分的学生为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做准备[3]。

即使在全世界最享盛名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危机,因为双元制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企业雇主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的培训名额也日益减少。相反,近些年申请进入双元制的新受训者的文凭分布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没有初中文凭证书的学生持续下降,拥有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受训学生日益增多,2010年拥有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受训学生比例达到21.0%。双元制学徒的平均年龄也从1970年的16.6岁提高到1996年的19岁[4]。这表明,双元制职业教育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下也在不断地上移着受教育层次。

让我们再看看韩国,韩国的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可谓劳苦功高,它依靠职业教育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的职业教育系统也主要由高中阶段的职业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组成。职业高中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教育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是韩国职业高中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和学生的数量都在显著增加,1976年,职业高中学生所占比例达到46.58%[5];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职业高中数量和学生数量开始缓慢减少,进入21世纪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就开始快速下滑。职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6.06%下降到2011年的23.02%。还需要注意的是,韩国的职业高中大多是以综合高中的形式而存在,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大部分会选择继续进入高校学习,2010年,在就读职业高中的学生中进入大学的比例就达到71.1%[6]。另外,我国的香港地区,从2008年起就已经开始实施12年免费教育,学生一直会读到高三,很少有人初中后选择职业教育,主要分流在高中后进行。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进程,也是汲取了大规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经验与教训的结果。终身教育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被提出来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建立在低水平下的专业教育对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多。从2000年到2007年,全球就读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19%增至26%,大概有1.51亿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7]。所以,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我国也不例外,从1999年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升。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76%,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7.5%。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如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这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基石,没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要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关键在于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而不在于学生是选择了普高还是中职。是发展中职还是普高,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教育需求者的选择意愿,他们是偏好普高还是中职,这是中职教育能否形成有效的教育机会供给的基本条件。我国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思路上一直是主张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为了满足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不少地方政府纷纷采取了限制普通高中发展的措施。如上世纪90年代的翻牌运动,把很多普通高中翻牌为职业高中,一些在翻牌之前原本生源很好的普通高中在被强行变为职业高中或中职学校之后,短短几年内便没了生源最终走向消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需求者对中职的不断疏离态度,就如日本做的那份调研报告显示的那样,大量职业高中入学者并不真正想上职业高中,我国大部分学生同样也把选择中职教育视为无奈之举,即便是目前辍学的那部分初中毕业生,如果普通高中接收他们,他们可能就不会选择辍学而是去普通高中就读,因为选择普通高中就意味着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深造。2014年,我国的高考平均录取率已达74.3%,甚至有些省份的录取率达到85%以上,就连河南、山东等生源大省录取率也分别达到了77.5%、84.93%,很多省份高职高专类的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了150分,甚至还有降到120分的省份。这就意味着只要有就读意愿的学生都有可能进入大学学习,我国已经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门前,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必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所以,在个人意愿上,更多的人倾向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强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限制普通高中的发展导致普通高中的供给不足,很多人想去普通高中就读,但因普通高中没有足够规模容纳才进入了中职学校。进入中职学校之后能安心就读还好,但是由于是在生源分割、学籍不能建立或老师无休止劝说等情况下不情愿的进入中职学校,加上中职学校本身教育质量问题而不断流失,或者由于学习能力问题也不断流失,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蓉教授等人的统计,全国的中职学校整体年流失率接近15%。研究还发现2005-2007年的中职学校流失率逐年攀升,特别是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失率从2005年的13.3%攀升到2007年的28%[8]。这种情况下,一味的强调中职教育的规模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有害而无益。

因此,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国家的中职教育规模都随着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减少不断萎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下降也是历史的必然。需要注意的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以农村生源为主的情况下,强制保持庞大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就意味着有庞大的农村生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加重教育的不公平性。

实际上,人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意愿的下降,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需求的一种客观反映。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决定人才需求类型、层次的主要因素,要想达到有效的社会供给,必须以此为依据。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来,以IT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巨大改变。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职业岗位种类的变化上。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本上是国家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国家的计划调控。企业人员配置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型分布,即处于生产上游的研发人员、生产下游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少,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多,甚至很多企业没有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也多是重复性、机械性的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长时间的劳动。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管制逐渐放松,重要的是IT技术推动的机器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单纯依靠工人手工操作的生产,在生产流水线引入后生产效率大增,原来需要数百人进行生产加工的商品现在只需要少数几个人就能够完成。但是,机械自动化的大范围应用,带来的并不是工作岗位的减少,而是工作岗位种类和性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集中于新产品的市场开发、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环节的岗位。大多数劳动者也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以消耗脑力劳动为主。这种变化体现在宏观经济上就是产业间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减少,而以服务行业人员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员快速增加。从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需要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拥有更宽厚的文化知识和适应能力。另外,生产自动化也同样促使了工作岗位内容的变化,很多人辛苦一天或更长时间的工作很可能依靠按一些按钮就可以完成。表面上看,按按钮可能觉得会更简单,而实际上,依靠按按钮的这一动作去完成的工作任务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需要具有深厚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作支撑,操作人员需要对机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理论学习,能够通过关键指标的变化掌控生产过程。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除了会基本的操作程序外,还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且需要工作人员有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试想,如果数控机床的操作者连基本的数学公式都看不懂,怎么能够用编程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上不能满足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下到简单的体力劳动似乎不需要这样一个层面的教育,不少初中毕业生宁可放弃中职学习而辍学去打工与此不无关系。

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个事实,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整个生产领域正处在产业技术升级时期,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运用的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升级周期在不断地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些变化具体到个人就意味着很多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一份工作能干一辈子,即使一份工作能够相对长久地干下去,其岗位工作的内容也会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以便在工作岗位变换时能够迅速通过学习顺利过渡到新工作岗位上。这种能力的获得,必须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阅读和计算能力等做支撑。申家龙教授在《技工成长谁的责任》一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在整个生产领域,我国20世纪80年代那种依靠过去几十年产业技术而设计的低基础文化教育、低层次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升级要求的问题,突出地暴露了出来,这是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9]。20世纪90年代我国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时,大批下岗工人难以实现再就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当时,大量的下岗工人不能实现再次就业,原因不一定是新增的岗位不足,最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受教育年限过低限制了其学习能力和适应新岗位的能力,他们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再就业的工作可能仅限于餐饮业、保安等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岗位。试问,十年之后,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大批的中职学生觉得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内容变化或者不能适应新岗位工作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因为受教育年限低,学习能力不足而重新面对同样的问题?所以,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为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人力支持是不现实的。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在未来若干年内,中职教育仍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类型,只是它的理性规模不应该是人为干涉和制造的。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的智力有独特的结构。比如说,有一部分人的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较强,擅长程序性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优于其他人,但是有可能他们的逻辑数学智力或言语智力会相对较弱,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或语文的写作、英语的学习总是比较吃力。这一部分人可能本身就不能适应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如果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进入中职教育,中职学校又能够提供良好的技能教育和培训的话,他们必定能够以兴趣为引导成长为技术过硬的人才。但是,这种筛选应以个人意愿来进行,而不是通过限制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来实施,至于说一些学生的学习程度很差,那是义务教育质量的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把义务教育办好,否则,这些学生到普通高中没有前途,到职业学校同样也没有前途,中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是农村生源,不是因为农村的孩子对中等职业教育情有独钟,而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导致了大面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甚至是失去了基本的学习能力。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很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村里的教育,实际上由村委会来办,而乡里的小学由乡政府出资,县里的学校由县政府掏钱办。所以,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成绩较差到初中以后跟不上上课进度,遭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冷眼,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厌恶学校。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农村的孩子那么高比例的过早出现学习障碍不是本身学习能力的原因,而是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历史欠账造成的。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如何提高他们的社会基本生存技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保证他们能够有区别于普高学习模式的类型选择,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从目前看,农村教育质量的改善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村教育质量问题不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就难以消失,尽管它已经不是我们要主攻发展的方向。

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层次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它的萎缩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要维持一个庞大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更难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从我国的适龄人口数量来看,表面上具有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生源,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而出现更多的学生不愿到职业学校来学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困难,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1]张力.关于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J].科学决策,1999(3):20-21.

[2]张振助.教育和人力资源是立国之本——美、日、韩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3(2):6.

[3]丁颖.日本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机制[A].2014年中国教育财政高峰论坛论文集 职业教育专题[C].2014:216.

[4]魏建国.德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机制[A]. 2014年中国教育财政高峰论坛论文集 职业教育专题[C].2014:115.

[5][6]钟未平.韩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机制及启示[A].2014年中国教育财政高峰论坛论文集 职业教育专题[C].2014:176,178.

[7]全球高等教育趋势:学术革命追踪——2009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趋势报告摘要(上)[J].世界教育信息,2009(11):16.

[8]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2006(6):2.

[9]申家龙.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七——技工成长谁的责任[J].职教论坛,2010(1):70.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张倩倩(1983—),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职业教育经济学。

河南科技学院2013年重大科研项目“县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人:申家龙;同时受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创新型科研团队“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资助。

G710

A

1001-7518(2015)31-0053-05

猜你喜欢

入学率职业高中普通高中
CLASS STRUGGLES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试析职业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法国庆祝职业高中文凭创设30周年
全世界都在扩招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