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设计”的审视

2015-01-31孙毅颖

职教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制度设计产教学历

□孙毅颖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设计”的审视

□孙毅颖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围绕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转型发展等内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体系构建应强化融通交流,避免系统自循环;纵向贯通应聚焦职业能力培养,避免新形式的学历追逐;横向融合应强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避免学校职业教育主体弊端;转型发展应关注专业内涵建设,避免学校选择纠结。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设计;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转型发展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及“分步走”战略。此次会议明确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已经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呼之欲出。此次改革被视为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更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制度设计是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教育制度,其制度设计的意义对国家和社会都极为重要。本文围绕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转型发展等内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体系构建:强化融通交流,避免系统自循环

“体系化”建设是我国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形式,大到国家教育体系,小到专业体系、课程体系。通过体系化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运行系统,系统要素相对清晰的归属性和边界性,使职责更加明确,管理更加方便。同时体系化建设也极易导致系统自循环下的自我封闭,“非此即彼”的要素属性,也不利于体系内外融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特别强调体系自我完善基础上的融通交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兼顾体系的独立性与包容性发展

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体系都属于和包含另一个更大或更小的体系,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的系统。一个体系除完善的内部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根据体系的特质和需要,确定某一时段或某一特定时期系统的开放程度和水平,形成相对开放、相对封闭或相对独立体系。职业教育包含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由职业学校承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的职业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部门和行业部门管理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又形成交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兼顾体系的独立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大职教思想出发思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院校建设发展,如何使职业学校教育的学历层次进一步完善,如何使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进一步融合。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注定其系统的高度开放和融合融通,而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和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首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是学校与企业的融通,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否则我国的职业教育极易走向新的追逐学历层次的封闭体系。

(二)在整个教育体系框架下,思考职业教育自身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教育大系统。发展定位要置身于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过于强调某一部分就是对其他部分的损害,体系构建与完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环境。中等教育阶段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划分有现实基础,而职业性高等教育和现有的专业性高等教育之区分,无论是概念还是现实状况有时难以给出清晰的“质的区别”,人才分类、教育分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清楚认识和有效引导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目的并不在分类本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使命。同时,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要相互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这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阐述,明确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自我完善基础上的融通和开放。

二、纵向贯通:聚焦职业能力培养,避免新形式的学历追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出要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现纵向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

(一)客观认识双轨制下职业教育学历提升的短期吸引力

长期以来,学历瓶颈一直被业界认为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沦为“二等教育”,不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提升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也是多年来职业教育界和职业院校的强烈诉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要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这一制度设计表明我国教育双轨制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历通道进一步打通和上延,逐步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并行。人们期待这一制度的构建会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能够改变职业教育不被社会认可的现状。面对中国过度注重学历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学历通道畅通后,职业教育是否会蜕变为另一种学历应试教育是需要警醒的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职业教育学历提升带来的短期吸引力会明显增加,但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学校与职场的衔接。如果学生没有职业核心竞争力,即便是学历通道畅通,职业教育自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仍有可能落入双轨并行下的社会不认可的“二等教育”新困境。这一现象在教育双轨制国家和地区已有所反映,所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学历,更重要的是职业竞争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二)坚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一基本方针,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以服务学生就业为核心,针对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职业教育学历上升渠道打通后,职业院校学生升学不再是目前“立交桥”的辅路,而成为“直通大道”,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进入到更高层级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此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是以服务升学教育为主导,还是以服务就业为核心,在实际操作层面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惑和矛盾。学生也将划分为“升学群体”和“就业群体”,两者的培养目标显然不完全一致,一个需要更多关注基本技术技能基础和理论等继续学习的知识储备,另一个则更加需要关注当下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掌握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规范。如何兼顾升学和就业需求,如何坚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成为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以就业为导向”仍将是未来我国职业性高等教育办学的基本指导方针。

三、横向融合:强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避免学校主体职业教育弊端

如果说“纵向贯通”主要关注教育内部办学层次的衔接,围绕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横向融合”则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教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克服学校职业教育培养体制弊端

适应现代生产需求,由传统学徒制演进并逐步从普通教育分化出来的学校职业教育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同时学校职业教育也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教学设备与最新机器、最新生产线,学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之间,始终存在距离。解决学校职业教育这一弊端的有效途径就是产学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我国明确提出“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发展机制的形成比学历贯通制度的设立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之间寻找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结合点,构建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

(二)“高度融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高度融合”的制度保障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应然到实然的关键,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学员首先是员工其次才是学生,职业教育成为企业的“本职”,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份内之事”;澳大利亚TAF E学院的“产教融合”则体现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其培养方案以国家教育资格框架为基础,课程由各州依据国家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的培训包设置,其证书和课程都是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下的国家资格证书和课程,两者形成浑然一体的关系;美国社区学院由社区出资兴办和管理,它既是公立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社区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管理和办学体制保证了其与区域的高度融合发展。

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些地方办学、行业办学院校也彰显了其特有办学优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高度重视并强调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要求职业教育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进一步明确要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要求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职业院校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

四、转型发展:关注专业内涵建设,避免学校选择纠结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以及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话题,不仅有“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之争,更有新建本科转型为职业本科的不同解读。多年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明确应用技术发展定位,所谓转型实质上是对其这一办学定位的实际落实和进一步强调。

(一)转型的内生性自主选择和可持续发展

外生性制度主导模式主要通过法律、政策和教育规章等形式保障和实现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是借助行政力量推进。内生性个体行动模式是由个体自愿参与并自主行动的,体现了个体的内在需要。所以,内生性自主发展是实现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事物发展过程尤其发展初期,通过积极的外生性制度来推动和促进内生性自主发展是有效和普遍的做法。行政主导的学校发展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尽管这种自主更多地依靠行政政策、经费支持等外部力量促成,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外源性的自主,如果外力减弱或消失,这种自主性将随之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学校发展就会出现波动或反复。真正自主发展的动力是源自内部的强烈发展动机和欲望,重在机制的积淀与内力的激发。职业教育体系制度的落实目前靠完全的内生自主是不现实的,需要政府支持引导。但转型发展不能“一刀切”,不能强制命令,应该尊重学校自主选择,通过积极试点,将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倾斜,为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来源于学校对制度的认同和内生性自主发展需求。

(二)转型发展重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内涵建设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关于本科应用技术型院校或本科职业性院校的转型提法让一些院校倍感纠结。原因不仅仅在于人们对职业类教育的轻视,还在于这种划分对学校发展现实的非包容性。尤其是对“学校整体转型”认识的困惑,使一些院校表现出思想上认同和选择上犹豫。现实中,不只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甚至“211”和“985”院校的一部分专业都属应用技术类教育。职业教育本科强调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和目前普通本科的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区别何在?分类的最大意义在于突出并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类人才应用性培养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发展的核心不应纠结在院校的划分,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专业应用性内涵建设的落实。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最终要落实到课程改革,把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调试和完善过程,需要植根现实土壤的孕育和成长。以政策导向、经费扶持为主要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更需要稳步而审慎,应风而动的改革必然形成应景而设的结果,改革需要新理念,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扎实的推进。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_11112 55437.htm.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4/06/24/20140624110835609.rar.

责任编辑韩云鹏

孙毅颖(1963-),女,辽宁沈阳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优化研究:基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视角”(编号:14JYC025),主持人:杨振军。

G710

A

1001-7518(2015)25-0044-04

猜你喜欢

制度设计产教学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膨胀学历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关于我国开征环保税相关问题的思考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