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意义上的城市审美观照

2015-01-29陈清硕

中国名城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学生态城市

摘 要:城市是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城市美是构成社会美的主体部分。城市学从生态学中吸收营养,提出只有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进行设计和管理,才能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生态城市美和生态城市相伴而生,对城市的审美观照有利于推动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美;生态城市审美;宜居城市

Abstract:The city is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the social life and the basic forms of social existence. The beauty of city constitutes the main part of the social beauty.Urbanology absorbs nutrients from Ecology.To be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a city must be designed and mana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is becoming the trend of modernurban development. The beauty of an ecological city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urban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And the suitable resident city.

Key words:ecology;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city beauty; ecological urban aesthetic;suitable resident cit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12-04(5)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一个在改造自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已给城市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为保证城市的正常发展,城市学从生态学吸收了营养,提出只有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才有可能建立一个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生态的意义,既是功能性的,又是审美性的,有的城市既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也展现了现代文明的形态,形成了某种城市特色的城市符号,并以其美育功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

生态城市美学是一个城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期提出的一个历史性的学术命题,体现了人类对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古典认识论关系向现代转化的需要[1],在人类和城市面临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之时,人类迫切需要完善和强化生态审美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以克服对城市技术性或工程性的处置态度和方式,因而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有必要引入生态城市美学这个维度。

1 生态学的美学意义

美学并非仅属艺术、文学、宗教等特有领域,它同样属于自然科学,例如生态学[2]。生态学(Ecology)这个术语原指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但目前已发展成一门从人类角度来看世界的科学,而且声誉显赫,影响广泛。在当今的生态学中,美已被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词汇,美被理解为一种人类主观上表现的情感,所谓审美就是指对这种情感评价的活动。随着现代科学的生态学化的日益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美是完美和最现实的,美如果脱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那就是虚妄的。协调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美和综合美,就成为生态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多年来曾开展“环境美”的活动,正是在社会生态方面充分肯定并且运用生态美学的具体表现。人口集中的城市是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城市美是和城市相伴而生的,城市美的价值仍在于它符合人类生活方便和舒适的目的,它是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美学创造。在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创造中,必然会融合人的直觉、选择、欲望、动机、感情、兴奋和习惯等,因而深刻地联系着人的生存状况、人格构成、情感生活、文化积累和社会经济背景,所以当美学介入生态问题的关注后,其中人文性的思考就代替科学研究而成为其重要的特色。一般而言,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它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着眼考察美学的基本问题,以协调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生态美学的理想就是人与自然从分离重新走向融合的理想。

2 城市的审美框架

城市审美框架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2.1 城市的形态首先是城市审美的基础

柏格图曾说:“真正的快乐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2]。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很多,如形状、线条、色彩等。城市的美不仅是各个要素简单的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应该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所谓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空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整体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建筑是城市大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建筑具有技术的特征,同时也有对美的要求,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这些元素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质感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何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要从整体上确立建筑、森林、园林、街道、广场、雕塑之间的组合方式,把它们的美体现出来。城市建筑设计应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设计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城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由于平原、丘陵、滨水地区、盆地等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美学意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设计应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突现出来,包括河流、湖泊、山峰、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形式美的补充,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平衡。

2.2 城市的文化气质

城市既有其外在形式美,也有其内在文化气质美。城市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汇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不仅出现在文献中,更反映在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开发和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美的城市除使人感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外,还要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居民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只有在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如果一个城市功能不全、效率低、质量差,而消耗又大,无法适应居民的基本物质要求,就不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有些城市虽有很好的环境资源,如果连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都没有保证,人们就没有心情去欣赏城市的环境美。城市应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城市必须使人快乐,快乐是一种健康的美,居民的心情舒畅了,城市才有好的口碑,才会充满活力,所以城市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审美主体即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包括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它们是居民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3 生态城市美的基本构成分析

城市美的构成对满足人类的居住需要能刺激人类产生一种快感本能,这种快感本能就是人类审美能力的来源。视觉是人类认知外界形式的媒界。笔者认为就视觉而言,城市的绿视率[3]、绿色建筑加上清静的环境是生态城市美的三个基本构成:

3.1 城市绿视率

城市的绿视率是日本科学家提出的概念,意指眼睛向前看近似的圆形视野中,绿地面积占整个视野面积的百分数。

研究表明,在可见光谱内,最能消除人的精神紧张的颜色是绿色[4],这是因为人类最初是在绿色的森林中生活,因此对绿色产生了舒适感,这种视觉特点由进化形成并通过基因传给了后代。而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的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合成了地球上的全部食物和部分工业原料,不仅食物和能源,同时也提供了氧气,特别是森林,被认为是一种强力自动的空气净化器。“绿视率”的概念和传统的“绿化率”[5]有所不同,反映的主要是指城市森林所占视野的比例,研究证实,森林绿视率占25%,由树木产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可达400-800个/cm3,即能消除心理和眼睛疲劳,身心得到愉悦,神经得以松弛,使烦噪、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延长生命;当上升到60%左右,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可达1000-1500个/cm3,可形成绿色森林环抱效应[5],衬托建筑美,赋予建筑物季节感,形成景观的季相变化。“绿视率”的提高除依靠树木外,提升立体视觉还要求墙体绿化、阳台绿化、架廊绿化、篱笆与棚栏绿化和屋顶绿化。

绿色结构以其形、色、秀、奇、灵、香等创造宜人的美学效果,将森林、园艺、情景的交融意境应用于人居环境的绿化,将各种结构构成的优美景观给人以审美享受。人的心理与情感通过“借景传情”,形成诗情画意的意境。景色优美的城市环境,使人仿佛走进精神文明的课堂,可陶冶情操,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人们只有生活在绿色环抱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和摆脱城市噪音的喧闹,并防止粉尘颗侵入人体。据最近研究报导,PM2.5对人体的危害十分严重,它可以进入血液形成血栓,扰乱心电活动,引发心脑血管功能失常,最终会导致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如吸入PM2.5 10微克/m3,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会上升20%[6]。城市森林中的阔叶树木具有不可代替的防止PM2.5的作用。城市森林在城市中保护人们的健康,这有力地增添了生态城市美的光彩。鲁迅先生在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译本序言中就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斗争有意义的东西”[7],这对我们进一步的发掘生态城市美的内涵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城市园艺花草也很美,但不能代替城市森林,正是由于其保健功能欠佳之故。

3.2 绿色建筑

建筑是由功能、技术和美学三大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追求的是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包括许多要素,如屋顶绿化、墙壁绿化、室外有透水铺装、固定和移动的遮阳、围墙结构的保温隔热、自然通风、节能照明、太阳能热水、雨水收集利用、微喷灌、通风降噪窗、垃圾分类收集、地下车库自然采光等,当前我国已开发出了节能型复合墙体结构材料、功能型环保建筑涂料、环保型装饰板材、建筑垃圾再生器、复合楼板体系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等,以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及其绿色建筑的需求。

3.3 清静环境

减少碳的利用,也是生态城市美化技术改革的方向。碳氢化合物煤和石油虽带来巨大效益,但对城市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如形成温室效应、烟雾和人的黑肺。城市被浓雾笼罩,可能被一些摄影家认为是美的“云海”,但这是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表现。对人体危害很严重,如最近报导雾霾会引发肺癌高发。以石油为能源的内燃机,燃烧的轰鸣在城市中造成了严重的噪声。研究表明,30-40分贝被视为一个安静的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使疲劳不能恢复,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控制和减少机动车交通,是保持城市清静环境的前提。创造清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天然气或其它非碳能源,如水能、太阳能。但从长远看,最好是利用氢气,氢气燃烧的副产物不会为害环境。城市能源采用这些高新技术,不仅有很高的科学美、技术美的审美价值,也增添了城市美的光辉。因此绿色技术美已成为生态城市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现代城市规划和评价都很重视绿色技术的应用。国务院批准的青海玉树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中指出[8]:绿色节能建筑、绿色施工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高效污水和垃圾处理均应≥90%;绿色产业为工业≥80%;低冲击水系≥70%,绿色能源≥60%等,并要求成为无线城市,把线路都埋在地下,这更是美化城市的措施。并提出城市建设中应“多用信息少用能源”,这对建成生态美好、经济发达、特色鲜明的新玉树起重要指导作用。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生态美的三大构成综合地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文化上,它的文化气息浓郁,充满人情味,拥有强力的互助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能激励人对美的向往。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是生态市的核心内容,同时涵盖了有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等特征,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伟大创新,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转变。在哲学理念上,体现着一种从传统的人本主义向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转变,也是城市美向生态整体和谐美提升的体现。

4 城市审美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实,这也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准绳。为此,要解决城市问题、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重视科学并具审美意向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之所以要考虑生态学和美学的关系,是因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感官所获得的人的体验。生态学和美学的知识能帮助人提高这种体验,使之能持续发展,不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规划的原则包括以下诸多方面:如(1)支持城市绿化和社区园艺;(2)创造适用而经济的住房;(3)推动非机动车辆交通,以减少空气污染和噪声;(4)劝阻过度的物资消费;(5)推广回收利用工作,尽量减少浪费;(6)培育社会公平;(7)支持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经济活动;(8)提高公众对生态可持续性问题的认识。美学可以培养人们审美的偏好,让人懂得人类生存与活动是生态系统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规划强调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城市化,使人们都支持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当前,城市的环境已成为人类生态环境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财富和人类智慧与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诸如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地面沉降、水源短缺、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及城市风景旅游资源和名胜频遭破坏等,都严重的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而具审美精神的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未雨绸缪,尽可能的减少所谓“城市病”的形成和蔓延。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在建筑伦理上给予帝制秩序以至高的地位。近现代商业城市,也给予商人以教多的地位和空间,如高楼大厦林立,商业广告铺天盖地,但却忽视了公共绿地特别是城市森林的建设。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大众的城市,要的是大众共荣的人居环境,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和没有嘈杂恼人的噪声环境,这既是对生态城市最低的要求,也是对城市美的起码要求。如果宏观上看不少高楼大厦,广告五彩缤纷,但微观上却到处有垃圾和污水,这样的生态城市是不“真”的,不“真”就谈不上美,因为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明确的是,成千上万的普通居民都是在城市微观中休养生息的生活着,而不是城市宏观的永远的眺望欣赏者。

5 开展城市美育创造宜居城市

生态学和美学本身就有教育学的性质,因为它教人知识和培养人的真、善、美的意识,城市生态美就是作为美育的基本部分。城市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使人健康舒适地生活的手段,这才是城市的本质。

把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建设宜居城市的首位,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这无可非议,但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建设,还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发扬。我国最早使用“美育”概念的是1901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9],他是根据德国美学家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Astbetische Erziehang翻译过来的,1917年他又提出过“以美育代替宗教”这个近代美育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足见先哲们对“美育”问题的重视。

所谓“城市美育”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在城市中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城市居民进行美的熏陶与美学训练的教育活动[10]。现代对城市美育的功能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认识:一是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通过教育接受社会关于美丑、崇高和卑下、悲和喜的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价值取向;二是发展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能力,完善人的审美趣味,培养人在艺术活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中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这两种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不可偏废。美育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又可成为促进德育和智育的手段,现代的城市学家都一致认为,城市美育是建设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

宜居城市是一个崇尚美术的艺术城市,它应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其中丰富的藏品成为广大市民的精神营养品;音乐厅、剧院、影院、名胜、古迹、雕塑、壁画等都可以影响市民的审美情操,在城市中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各种重大的节日联欢节,能使城市更加开放,是一种宣扬城市名片的重要举措;植物园、动物园、地质展览馆和城市广场的雕塑和壁画等,可以成为青年人学习自然科学和历史的直观教材。城市的美育可以使城市居民得到精神上愉快的享受,可以增进市民的知识,增强人们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情感和信念,它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平高低的象征。

宜居城市也是一个不乏悠闲的休闲城市,以休闲文化为城市的气质与灵魂。拥有现代化的城市休闲设施、国际化的休闲环境,提供个性化的休闲服务,构建具备国际化休闲形象,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促进旅游、文化、娱乐、休育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和狭义的宜居城市概念不同,狭义的宜居城市仅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生活、工作都感到十分满意,很想长期居住下去,这只有不懈的开展城市美化和美育活动才可能实现。综上所述,城市的美化和美育是使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着重人类主体资源的开发,通过解放文化生产力,以重塑城市形象获得生机,这对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清硕.生态学的美学意义和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3,(5).

[2] 俞天鹏,亢春光.实用美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2-45.

[3] 罗筠筠.审美应用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341-349.

[4] 傅桦,吴雁华,曲利娟.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95-204.

[5] 但新球,但维亭.森林城市建设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28,30-34,48,108-110.

[6] 王兴旺.空气污染伤心伤血糖[N].生命时报,2013-03-01.

[7] 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生态城市技术体系的重要性和组成//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2.

[9]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14-320.

[10] 周小兵.城市美学漫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91-200.

责任编辑:王凌宇

作者简介

陈清硕,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生态学生态城市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浅析生态城市法制建设的思路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
瑞士公布的宜居城市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