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功能区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

2015-01-29胡星

中国名城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发展路径

胡星

摘 要:所谓经济功能区是指依赖或偏好某区位优势因素的经济活动主体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形成的相对均质的经济空间,它是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和关键步骤。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要在发挥现有经济功能区基本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功能提升、示范与引领作用,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经济长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关键词:经济功能区;聚集经济;形成机制;郑州航空港;发展路径

Abstract:Economic Function District means that main bodie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relied on or preference to some location advantages get together within a certain limits and form a relatively homogeneous economic space, which is the micro-foundation and key step for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district. As 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function district,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is the national first to upgrade to leading district of avi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function district, the Experimental Zone shall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promotion,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of functions, and realiz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rough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finally become the core growth pole leading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Plain economic region.

Key words:economic function district;agglomeration economy;formation mechanism;Zhengzhou Airport;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12-22(6)

1 引言

为适应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很多地区采用了以经济功能区建设为导向的策略。即由政府主导,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等具有吸纳生产要素相对区位优势的地区或城市的特定区域,进行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及管理模式,建设起大批的经济功能区。这种功能区具有一定的国土面积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承担着经济增长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任(蔡玉胜,2011)。同时,功能区所承担的功能也更加完善,不仅包括经济功能,而且越来越注重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从而带动功能区对城市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索。尽管个别地区利用这种更为清晰的发展策略获得了明显的优势,也为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经济功能区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完善和深化。

本文基于对经济功能区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实践,尝试为郑州航空港等经济功能区建设提供更加系统深入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建议。

2 经济功能区的内涵

2.1 经济功能区概念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各地区初始自然禀赋不同,经济活动具有不完全可分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不同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与区域差距,即空间是非均质的。但另一方面,这种非均质性不是无限度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的区域内会表现出其相对均质的一面。这些相对均质的空间区域即经济功能区。

郝寿义(2007)在《区域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定义经济功能区,“经济功能区是由同类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连片分布形成的空间区域,一般以某种经济功能为主,并兼有其他功能”。

2.2 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

经济功能区的形成与经济区有密切联系。经济区与行政区相对应,是一个超越行政区的概念,宏观上它的划分是一国制定和实行宏观政策的大致依据,微观上强调经济联系的相对紧密性。一般地,经济区被认为是一个地理上的地域综合体。胡序威(1993)认为,广义的经济区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经济活动在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是构成各种经济地域单元的基本要素,国民经济由众多的部门和行业所组成,活动的地域范围必须在地理上连片成区,因此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活动,凡是按其地域分布的差异和联系可分成不同地域单元的,均可称其为经济区。

汪阳红(2009)认为,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广泛的内外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经济地域,具有中心相对稳定、边界模糊、对外开放、对内联系紧密的特征。如我国的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endprint

经济区主要为宏观层面的概念,而经济功能区是相对中观层面的概念。一个经济区内可能存在多个不同层级的经济功能区,也包括综合功能区与单一功能区;经济区往往是非均质区域,而经济功能区则是经济区中相对均质的那片区域。可见,经济功能区包含于经济区之中,属于经济区的一种特殊类型。

另外,在功能区的分类中,除了经济功能区之外,还有城市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

3 经济功能区的形成机制

经济功能区从理论上讲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体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再聚集过程。要素禀赋差异构成了经济功能区形成的客观基础;社会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区位选择,遵循相应的聚集规律,构成了经济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理(陈金祥,2010)。经济功能区是经济区形成的关键步骤,其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区域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3.1 从经济功能区到经济区的逻辑演绎

对于经济区域的形成与演化,一些学者尝试作出理论解释。较有代表性的是,郝寿义(2007)从要素禀赋出发,将传统区位理论真正纳入区域经济理论并将其作为经济区域形成的起点。从基于要素禀赋的区位选择到聚集经济,形成经济功能区,最终形成经济区域。即由区位选择→经济聚集→经济功能区(相对均质空间)→经济区(异质空间)。这一理论路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说服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对经济区域形成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以区位论为基础的研究,另一条线索是沿着分工深化思路的研究。然而这两条线索均未能顺利地克服均质空间的假定和现实中经济区域非均质性的深刻矛盾,没有得出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经济功能区概念的提出对于内在的统一均质与非均质的矛盾,奠定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力地解释聚集的地点和方式,成为解释经济区域的关键(孙海军、赵伟,2009)。

由于各种经济行为需有利用一定的地域空间,而地域空间因其附着要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异质性,因此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各种经济功能区的形成(郝寿义,2007)。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区域形成的关键步骤,是以区位优势要素为基础,依赖或偏好该要素的经济活动主体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形成的相对均质的经济空间。经济功能区体现了空间分工的深化和经济主体聚集方式的变迁。一方面经济功能区是经济主体区位选择形成的相对均质空间,另一方面它又是体现空间分工而构成现实中非均质区域的基础。这样既解决了均质与非均质空间的统一问题,又有效协调了经济区域形成研究的两条线索,从而奠定了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

3.2 经济功能区的形成路径

如何以聚集为线索从理论上推导出经济功能区的形成路径,是学者们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如前所述,同经济区域的形成,经济功能区的形成研究也是基于两条路径。

3.2.1 从区位选择到聚集经济的路径

经济学研究区域形成时总是对空间进行抽象,在平坦空间或者均质空间的假定前提下,形成功能分区是必然的。从杜能到克鲁格曼均是如此。杜能(1926)的农业区位理论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功能分区理论。一方面,城市非农活动与农村农业生产形成功能分区;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彼此相对分割呈环状分布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功能分区。韦伯(1909)研究了工业区位决定的运输、劳动力等指向,并说明相同指向的工业生产活动可能由于聚集因素的作用而聚集在一起。特定产业聚集在一起时,该区位的某种功能便会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与更高层次区域分工专业化相关的功能分区。克鲁格曼(1991)从两个对称区域出发,得出运输成本下降会导致制造业会向其中一个区域聚集的结论,但是对称区域中究竟哪个会形成聚集的中心,可能主要出于偶然原因。或者说,克鲁格曼并未说明经济究竟会在哪里聚集。

从均质空间假定出发的区域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均未做到两点:一是区位选择究竟为何必然导致聚集;二是聚集现象究竟应该出现在哪里。即均质空间的假定使经济活动的聚集地点呈现随机性和巨大的偶然性。

3.2.2 从分工专业化到聚集经济的路径

许多学者认为,分工和专业化产生的聚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经济功能区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试图表明:不同区域间由于各自的优势可以形成分工交换的关系。如果将空间分工的结论引申至区域内,就形成了类似功能分区的学说。即经济功能区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空间表现,非均质空间形成的分工映射在一定的基础空间单元上,就形成了以不同产业为划分依据的经济功能区。多产业情况下,可以形成产业间相对分散,产业内高度集中的区域,且产业间空间距离与它们的联系紧密度有关,经济功能区得以形成(孙海军、赵伟、李铁军,2009)。

上述路径分析既强调比较优势的发挥,也体现了内生绝对优势作用,在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下可能聚合成较高级的经济功能区。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会改变地域分工的方式和内容,从而改变特定经济活动聚集的空间和联系方式。区域中的生产要素优势,劳动力优势,生产成本优势,运输成本优势,都会吸引企业在此区域内聚集,进而形成经济功能区。比较优势的潜在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由于不同地域比较优势的差别,不同产业集中于不同的地域,形成同类产业聚集的地域分工模式,从而形成经济功能区。

综上所述,经济功能区是基于区位因素的地域分工和比较优势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结果,是同质经济活动主体的聚集体。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经济功能区,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具有网络特征的经济空间即经济区;经济区是经济主体基于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或综合偏好的区位选择聚集形成的经济功能区的集合。-

4 经济功能区的类型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功能定位

经济功能区的内在表现是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及相应的聚集过程,其外在特征表现为各种各样集群的形成,因而形成多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如人口、资源等要素聚集形成相对较大差异的两类经济功能区——“城市与农村”;企业聚集形成“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单一经济功能区;产业聚集则形成一定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区——“产业区”。经济功能区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要素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功能区的性质和范围,如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金融区等(陈金祥,2010)。endprint

从承担的经济功能与改革任务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功能区还包括:1个自由贸易区(上海);13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13个不同类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10个涵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种主要模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速度经济时代,航空经济是在民用航空业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航空运输带来了生产、资本、贸易、技术、人口在港区周围的聚集,自然吸引以航空运输为导向的产业的聚集,进而形成以临空导向产业为主导、各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区——航空港经济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位于郑州市区东南部,它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基于交通区位优势带来要素和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聚集,并在河南省及郑州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区。该实验区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区,规划范围总面积415平方公里,由核心区、主体区和辐射带动区等3大功能区组成。它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规划提出,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有4个目标:第一是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第二是以航空经济引领现代产业基地;第三是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第四是成为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航空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带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在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基础上,规划与引导航空偏好型产业尽快在郑州航空港形成科学合理的临空产业集群,并以此支撑郑州航空都市建设。

5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路径与功能创新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区,郑州航空港区要按照“功能明确、机制创新、产业聚集、高端带动”的思路,在发挥现有经济功能区要素聚集、优化配置、产出提供(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等基本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功能提升与创新、示范与引领作用,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发展障碍,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经济长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本文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发展路径选择与功能创新策略:

5.1 从统筹规划到功能分布

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和建设应统一规划,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功能区的发展目标、产业构成、功能分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5.1.1 处理好全面规划与分期建设的关系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港区)未来要有大量建设项目,投资数额巨大(全区将新建、续建重大建设项目116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因此,应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建设。要量力而行,坚持“建成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主要的基础设施和项目上,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推进,建一个,成一个,避免规模过大,避免重复浪费,以形成良性循环;在强调提高投资强度的同时,更要注重产出效益;同时,港区的建设,既要考虑满足近期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要与整个郑州都市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规划衔接起来;有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当前建设良好投资环境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以收到投资省、收益快的效果。

5.1.2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港区(综保区)功能

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为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拥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作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唯一的综保区,郑州新郑综保区(航空港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其综合功能,未来可进一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使其真正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另一方面,根据港区现有情况,可将几个各自独立的产业园进行合并和功能重组(如可将电子信息产业园、机械材料产业园、TFT光电产业园等合并为一个工业园区或新兴产业园区),形成几个不同的经济功能区,以强化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功能创新。同时,加快推进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进入港区(综保区),实现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多功能综合型经济区(试验区)转变。使港区成为集工业生产、生活居住、金融贸易等多种功能的新都市区。

5.1.3 “区市合一”,以港区开发建设带动所在城区建设

作为近郊型与市区型的城市经济区,要避免独立型或远郊型经济区易成为城市“孤岛”的弊病,努力克服“港区”建设与“市区”发展“两张皮”现象。港区在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市区中现有的邮电通信、金融、商业、文教、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为港区服务;以港区开发建设带动所在城区发展,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和良好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产业布局、管理服务、生态控制、市政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框架。实现区市合一,区强市兴,互补共进,联动发展,最终实现从生产区到生活区,继而发展成新城区的转变。

5.2 从强化服务到金融创新

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应为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经济功能区应建立健全企业和各项经济活动的配套服务体系,并强化金融创新功能。endprint

5.2.1 引进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如国际国内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等),寻求与金融部门的广泛合作,构建港区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促进规模化的大银行与民间中小金融服务机构的有效结合。

5.2.2 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融资结构

港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依靠政府财政融资外,还必须开展金融创新,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采取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通过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利用银行资本、募集市场资本和吸纳国际资本等多种形式,为港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港区未来的融资战略应坚持以下总体方针: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动态的和有层次的融资,即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渠道(如建设初期以政府投资为主),还要根据项目自身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和融资激励机制。实现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结合将有效解决当前港区建设的资金问题,并能够为港区的基础设施与金融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经济激励。

5.2.3 营造良好的融资平台

为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港区发展,港区应搭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产业发展等各类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政府主导:即坚持政府对港区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起政府信用对港区建设与发展的支撑基础。市场运作:即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在建设和经营管理环节上,将原来由政府以行政方式运作的设施项目,让渡给市场主体,按市场模式进行运作。社会参与: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港区建设领域,逐步形成以区养区、以区建区的港区项目经营管理模式。公共监督:融资平台的建设、运营要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进一步推进招投标制度、公共产品定价听证会制度,保障广大公众的利益。

此外,还要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

5.3 从集群发展到产城融合

按照“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目标,高端产业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发展特色,避免结构趋同,产城融合、港城互动,发挥 “城市名片”效应。

5.3.1 以航空产业为主体,三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个航空经济实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产业发展上应突出“航空经济”的特色,以郑州航空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航空产业,壮大以航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旅游、航空金融等为代表的航空服务业(要构建中部国际空港,客运方面还应积极争取开辟一些欧美国家城市航线)。航空产业的产值和利润在三大主导产业中应占据较大比重。逐步形成以航空产业为主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5.3.2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龙头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营造更加良好的产业环境。诸如为产业组织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规划产业布局、制定产业准入政策、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扶持区域品牌等。一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制度保障;二要重点完善产业链条,着力引进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指明方向;三是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夯实基础。要科学确定准入门槛,实现大项目入园(区)与中小企业跟进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聚集,并适时引进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或企业总部进驻港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使园区成为产业聚集的有效载体。重点打造航空产业集群、信息科技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等。

(下转66页)

(上接26页)

5.3.3 规划建设产城融合、港城互动的现代航空都市

作为核心增长极的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要实现快速增长并引领中原经济区经济长期发展,必须创新性解决区域内的产业融合问题,将众多产业的关联性转变为各产业一体化的内在实践,实现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突出新型城镇化中以人为核心的时代特色,优化空间布局,以航兴区,产业支撑,以区促航,产城融合,港城互动,生态宜居,建设高品位的和国际化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有国际影响的现代航空都市。

参考文献:

[1] 蔡玉胜.经济功能区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探索[J].理论探索,2011,(3).

[2]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孙海军,张素荣,董金环.经济区域形成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12).

[4] 孙海军,赵伟.经济功能区形成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3).

[5] 陈金祥.中国经济区——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

[6] 胡序威.中国经济区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3).

[7] 汪阳红.正确处理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J].中国发展观察,2009,4,(2):

[8] 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际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 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吉明

作者简介

胡 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城乡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发展路径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浅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