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热证治探微

2015-01-25胡华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通草淡竹叶佩兰

胡华容

(湖北省通城县中医医院,湖北通城 437400)

湿热证治探微

胡华容

(湖北省通城县中医医院,湖北通城 437400)

探讨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一般属实邪为患,治则总以攻病祛邪为主,而阴柔腻补之药均非所宜。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治疗湿热诸证拟用宣湿清热法、化湿清热法、渗湿清热法、利湿清热法、燥湿清热法等5种常用治法。

湿热证;中医药;常用治法

湿热一般皆是实证,治则总以攻病逐邪为主。通常给予清化分消之法以孤立并削弱邪势,使人体自身正气战而胜之,而阴柔腻补之药均非所宜。诚如何秀山所云:“参术之属,究宜慎用,庶免反助湿热为患之流弊。”笔者在多年中医临床中,对湿热证的治疗多参照叶天士“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经验,充分运用药物之间相辅相须与相反相成等配伍规律,拟用宣湿清热法、化湿清热法、渗湿清热法、利湿清热法、燥湿清热法等5种常用治法,疗效满意。

1 宣湿清热法

宣湿清热法多用于湿热袭表或犯肺等证,即通过宣开上焦、宣疏肺气以消除在表或郁阻于肺之湿热之邪。因肺合皮毛,肺气得宣则遏郁于表卫之湿热邪气自易驱散,且“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宣肺气便可打开水源,宣泻水湿。前人所谓“气化则湿亦化,气行则湿亦行”,殆亦指此。宣湿药可选杏仁、桔梗、枳壳、白蔻仁、郁金等,清热药可用桑叶、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等,方剂如上焦宣痹汤等可供化裁。

案1:胡某某,女,30岁,2002年7月10日初诊。患者发热恶寒、咳嗽、体倦、头痛、胃纳呆滞已周余,体温38.5℃,经西药及中药止嗽散、羌活胜湿汤治疗均未好转。且舌红苔腻、脉濡数,中医辨证属湿热郁表、肺失宣降,拟用宣湿清热、芳香疏表法。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 g,茯苓、薏苡仁各30 g,淡竹叶、杏仁、藿香、佩兰、淡豆豉、通草各10 g,每日1剂,3剂水煎分2次温服。3剂后寒热全解,咳嗽减半,后续服3剂诸证完全消失。

2 化湿清热法

化湿清热法多用于湿热中阻等证。《湿热赘言》云:“湿热伤气。”湿热之邪易阻遏气机、闭塞中焦,使脾胃功能受抑制,致水谷化气失常,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故宜用芳香走窜之品苏胃醒脾,枢转气机,以恢复中焦之运化功能,使蕴积于体内之湿浊得以通过透化而消散,同时兼清其热以消除势孤之邪。化湿药可选佩兰、藿香、石菖蒲、郁金等,清热药可用竹茹、黄连、芦根、大青叶等,方剂可用甘露消毒丹等化裁。

案2:王某某,男,40岁,2003年7月16日初诊。1个月前因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后创口感染,局部脓肿形成,又经切开引流等治疗。现腹壁创口已愈合,但低热持续(38℃左右),旬月未退,现四肢无力,胃纳呆滞,稍食即感恶心,尿黄,便溏不爽,舌质暗红挟青,苔腻色白,脉濡细而数。证属湿热中阻、气血郁滞,治宜化湿清热、理气活血。处方:杏仁、白豆蔻10 g、厚朴、半夏、竹茹、通草、枳壳各10 g,红花、甘草各6 g,薏苡仁30 g。,每日1剂,3剂水煎分2次温服。3剂后感觉腹中舒适,胃纳增进,恶心已减,体温降至正常,但夜间兴奋难眠,苔渐净化。上方加茯神15 g、石菖蒲10 g、续服5剂,症状消失。

3 渗湿清热法

渗湿清热法多用于湿热内蕴或留连等证,即取淡味渗利及清热药物以消除郁阻于体内之湿热。此法祛湿并不以利尿为主要手段或目的,因湿热内蕴一般不主张过于通利小便,否则徒伤阴液、热易化燥,最宜芳化淡渗、轻宣湿邪兼以清热而分消邪势。渗湿药可选薏苡仁、通草、茯苓、大豆黄卷、冬瓜皮、扁豆衣等;清热药可用灯芯草、桑皮、白茅根、茵陈等,方剂如黄芩滑石汤、茯苓皮汤等。

案3:杨某某,女,19岁,2001年8月13日初诊。1个月前曾患肠伤寒,愈后2周再度发热,血培养检出伤寒杆菌,复用氯霉素治疗周余,但高热(39.5℃)持续不退。症见脘闷纳呆、渴不欲饮、多汗、恶心、腹泻水样便,每天3~4行,心悸、失眠、尿黄、苔白腻、脉濡数等,中医辨证属气分湿热、秽浊阻中,治宜渗湿清热、辟秽畅中,给予芳化淡渗、清热祛湿之剂:金银花15 g,佩兰12 g,淡竹叶、厚朴、白豆蔻各10 g,茯苓、薏苡仁、滑石、白茅根各30 g。,每日1剂,3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3剂后体温已降,腹仍胀满,上方去金银花、淡竹叶,加木香10 g、扁豆15 g、炒麦芽15 g,再服3剂后脘腹胀满减轻,胃纳增加,仅大便微溏、四肢无力、舌苔转白,改予参苓白术散5剂而愈。

4 利湿清热法

利湿清热法多用于湿热蕴积、下注膀胱致小便短赤涩痛;或湿热郁蒸肝胆,致黄疸而伴小便不利;或湿热郁闭三焦因而水肿无尿者。李东垣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邪既去,热易随之而解。利湿药可选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木通、海金砂等,清热药可用扁蓄、瞿麦、淡竹叶、栀子、金银花等,方剂可用八正散等加减化裁。

案4:张某某,男,62岁,2005年6月3日初诊。患者因肾绞痛经治疗后疼痛缓解,但出现尿闭。2 d来仅涓滴3次,每次不足10 ml,经多方治疗仍然无尿。现体温38℃左右、面浮肢肿、腹部胀满、口苦纳呆、恶心欲呕、口咽干燥、渴不欲饮、便秘色黑,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证属湿热郁闭、三焦失宣,治宜利湿清热、宣通三焦。处方:杏仁、白豆蔻、厚朴、半夏、淡竹叶、佩兰、木香、丹参各10 g,薏苡仁、滑石各30 g,通草6 g,泽泻、车前子各15 g,每日1剂,3剂水煎分2次温服。二诊大便已行,尿量仍少,腰部胀痛,两下肢及阴囊浮肿,口苦恶心,呕吐较频,舌质紫暗,气滞湿阻血瘀之象更加显露,宜加强利湿理气活血兼以清热。方药:杏仁、木通、木香、赤芍、半夏各10 g,薏苡仁、茯苓各30 g,猪苓、泽泻、枳实各15 g,车前子20 g,红花6 g。服3剂后尿量略增,病情暂有好转。再服5剂后尿量增至每日2000 ml以上,并排出豌豆大小结石1粒。后又服药1周尿转清长,症状完全消失。

5 燥湿清热法

燥湿清热法多用于湿热证之湿盛者,或湿热阻滞经络,或寒湿阻络郁久化热而成湿热者,均可给予辛温苦燥之品配合其他清热药物以燥湿清热,但其中辛燥之品不可过度,以免伤津。燥湿药可选苍术、厚朴、半夏、草果等,清热药可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金银花等,方剂如二妙散、香连平胃汤等。

案5:熊某某,男,31岁,2006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右小腿条索状痛性硬结已2年。近时加剧,时有红色条结出现,曾诊断为“静脉炎”经治无效。其舌质暗红、苔白腻多津、脉沉细而弦,中医辨证病由寒湿外浸、壅塞脉络、日久酿热,致湿热阻络、血滞成积之证,治宜燥湿清热、和血通络。处方:苍术、黄柏、牛膝、橘络、红花、枳壳各10 g,生地、金银花、延胡索各15 g,细辛3 g,薏苡仁30——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7剂后局部红色条索状硬结基本消失,疼痛明显缓解。再服7剂硬结完全消散。

6 结语

湿热之邪,治疗关键在于认证精确,立法恰当,用药缓急得宜,刚柔相济。为提高疗效,首先须分辨湿邪与热邪二者孰轻孰重,有无其他兼夹证,以便治疗时统筹兼顾并有所侧重。凡热盛湿微者,用药宜多柔少刚,反之则应多刚少柔。因阴柔药物虽能削减热势,但易阻扰湿邪排出;而辛香刚燥之品虽可以祛湿,但又有助热之弊。所以要善于掌握分寸,用药做到“刚柔相济”,同时充分运用药物之间相辅相须与相反相成等配伍规律。笔者认为,凡湿热袭表或犯肺者宜用宣湿清热法,凡湿热壅阻中焦脾胃者宜用化湿清热法,凡湿热内蕴或留连肠胃者宜用渗湿清热法,凡湿热熏蒸肝胆、郁闭三焦者宜用利湿清热法,凡湿热阻滞络脉经隧者宜用燥湿清热法。综上5种治法,只要恰合病机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R254.2+2

:A

:1006-3250(2015)12-1588-02

2015-04-26

胡华容(1955-),男,副主任医师,医学专科,从事中医内科、妇科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通草淡竹叶佩兰
识别真假淡竹叶
中药淡竹叶质量标准分析研究
清暑祛湿话佩兰
猜谜游戏谜底
通草画:穗版《清明上河图》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胡佩兰:留香人间
不完美的人该有怎样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