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方位五行理论的渊源研究❋

2015-01-25鑫,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河图淮南子黄帝内经

彭 鑫,刘 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黄帝内经》中方位五行理论的渊源研究❋

彭 鑫,刘 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行的理论进行分类发现有两种五行体系,即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故对方位五行理论的渊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以上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经河图五行生成数成形,经《管子》、《吕氏春秋》的发展完善,之后经《淮南子》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最终被引入到《黄帝内经》中。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渊源

近几年来,有关《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与藏象理论相关的五行理论探讨甚多,而就《黄帝内经》中五行理论体系的渊源及演化过程却论述较少。笔者认为,《黄帝内经》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两种。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配属四时(即四季)的关系为“土配季夏、长夏”。如《灵枢·本神》、《素问·风论》和《灵枢·经筋》中,论述季夏的经文共计4处,《灵枢》中共计2篇6处,《素问》共计8篇22处。季夏与长夏含义相同,五行归属于土。而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有所不同,分歧的根源是四时、五行的配属不同,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五行中“土”为中央,其他四行“木、火、金、水”分别对应四方“东、南、西、北”和四时“春、夏、秋、冬”,中土调控四方和四时,即“土王四时”。《内经》对四时变化的另外一种描述为四时,这种描述均有“土王四时”之意义,这种描述在《内经》中总计5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又云“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此处孤藏、四旁等表述均与崇尚中央、土王于四季相关。又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刺要论》里说:“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满不嗜食。”这两段经文具体说明了土王于四时的含义。《内经》中虽然生克五行模式的论述有很大比例,但却很难说明所有的藏象问题。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脾为阴中之至阴”;《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五脏的太少阴阳属性;《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脾为孤脏”等论述不能以生克五行理论解释。因此,研究方位五行理论在医学以外典籍中的渊源,以及对《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五方说及古人时空配位图式的初步形成

上古时期朴素的时空配位观念是方位五行形成的基础和重要因素,五方概念的出现、四时变化的观察以及两者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朴素的时空观[1]。在这一时空观的延展下,逐渐结合时令变化、物候变化,形成了时空配位图式,这一点已被甲骨文的相关研究所证实。如商朝武丁年代之《京滓》520牛脚骨(《甲骨文一百年》,杨升南、王宇信主编)便有以“析”命名春季,以“夹”命名夏季,以“夷”命名秋季,以“勺”命名冬季[2]。可以看出,殷商时期古人已经把季节、气候等多种现象联系观察总结,不仅有对四风、四方概念规律的分析记录,而且逐渐发现四方、四时是一个整体,开始逐步形成时-空-物候-人文统一的配位图。

《尚书·尧典》里描述了四方、四季变化的测定方法,体现了四时四季的密切联系,组成东-春、南-夏、西-秋、北-冬的配属关系,并将人事、物候、星象、太阳运行、季节、方位多种因素密切联系,形成了时、空、生物统一的配属图,初步形成天人合一理念的雏形。

《夏小正》[4]是通过观象定时来确定时节的。具体就是观察黄昏时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将时令、天象、农事活动、动植物生长等因素统一起来观察总结,形成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雏形。《鹃冠子·环流》[5]中,同样有相似的描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因此,古人通过北斗七星斗柄的方向与四时的不同转变来观测四时。

《尧典》《夏小正》代表的年代,人们逐渐形成了时空统一观和天人合一观的雏形,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将繁复的世界现象归类总结,形成有秩序的图式,这些正是方位五行学说的起源之一。这时的时空配属图尚无“中”和“土”的概念。

2 方位五行模式的确定

方位与五行的方位配属关系最早在河图中明确表达出来。《易经·系辞》中有关于河图的最原始载录,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等也提到河图洛书。从河图衍生的诸多论述来看,河图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了“土居中央,调控四方”的理念。河图的表述方式与方位结构关系在于河图中的数即五行生、成之数。五行的生之数和五行之排列顺序相关。《尚书·洪范》中“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的顺序正是河图的五行生数顺序,在五行生之数的基础上,各自加五,即成为五行之成数。把五行的天地生成之数按方位填充于平面上,就是河图的形式。

但此时的河图尚未配属五脏,只是体现了中央控制四方的方位五行模式。河图在后世的演化发展中,其时空配属皆以土居中央、不独主时,其他的四行则各主一时一方,体现出左、右、木、金、东、西交并和上、下、水、火、南、北相济的特点。

3 《管子》五行配属及时空世界观

《管子》中以“气”为论述基础,将天地自然以阴阳、五行进行配属分类,把五行、四时、五方经行对应配属,演化出涵盖天地自然万物的五行配属模式。如《幼官》中,以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配属一年之中的5个时节及相应的事物,五方配属的事物是五味、五色、五气、五音、五数、五兽、五井,并逐渐演化为成熟的五行配属模式。如“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6]等5种配属。

《管子·水地》中论述了五脏、五味、五内彼此的关系,这段论述是《管子》中的医学内容:“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生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管子·五行》[7]中论述了用五行统摄人事活动以及时间,将一年的时间平均划分为五时节,各自配属五行,以土、火、木、金、水作为人事活动和物候的框架分类,即用五行特征来代表五时节的特征,用五行提挈时空事物及事物变化。同时《管子·四时》提出用时间来与时空配属模式,《管子·四时》中首次将人体与自然时空配属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更是充分体现了“土王于四时,不独主时”的概念,是《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配属的雏形。

可以看出,《管子》论及五行中时空观、五体配属及五脏五味的总体关系,不仅各自有所认识,且将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看待评价。

4 《吕氏春秋·十二纪》体现五行配属关系

《礼记·月令》将时间变化、阴阳、五行的属性分类和人类社会活动对应,形成了独特的五行结构。如《孟春纪》中云:“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暤,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8]”可以看出,四时、天象、天干、地支、动物、植物、音律、算数、嗅味、祭祀等天地自然与生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用五行进行属性划分。《吕氏春秋·十二纪》论述了祭祀中五行与五脏的对应模式。如《孟春纪》中云:“孟春之月……其祀户,祭先脾……其味酸”,仲春、季春与之相同;《孟夏纪》云:“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其味苦”,仲夏与之相同;《季夏纪》云:“中央土……其祀中雷,祭先心……其味甘”;《孟秋纪》云:“孟秋之月……其祀门,祭先肝……其味辛”,仲秋和季秋与之相同;《孟冬纪》云:“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其味咸”,仲冬和季冬与之相同。依据这段文字的记载,《吕氏春秋·十二纪》认为春季之祭祀以脾脏为先,孟夏、仲夏祭祀则以肺脏为先,季夏祭祀以心脏为先,秋季祭祀以肝脏为先,冬季祭祀以肾脏为先。五行、五脏在祭祀时的对应关系为木-脾、火-肺、土-心、金-肺、水-肾。

对比《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管子》中事物的五行配属关系,发现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管子》中五行和五兽、五音、五脏之配属均与《十二纪》不同。其中,五脏的配属在《十二纪》中是肝、脾、肾、肺、心,《管子》中为肾、脾、肺、肝、心,二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土居中央,其他四行各主一方”的思想是相同的,此种五行配属方法与《黄帝内经》中方位五行模式相近。

5 《淮南子》论述的五行配属关系

因《淮南子·时则训》中很多内容来源于《吕氏春秋·十二纪》,所以经《淮南子·时则训》推导出的五行配位模式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五行和五脏对应配属,《淮南子》比之《吕氏春秋·十二纪》又有所变化。《淮南子·时则训》里记载的祭祀时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与《吕氏春秋》中的对应关系相同。而《淮南子·地形训》又提出了另外一种五行配属方式,即东方-肝-苍色-目-筋气,西方-肺-白色-鼻-皮革,南方-心-赤色-身-血脉,北方-肾-黑色-阴-骨干,中央-胃-黑色-口-肉。这里的记载虽然未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五脏(肝、心、胃(脾)、肺、肾)直接对应,但《淮南子·天文训》和《淮南子·时则训》已经提到五方东、南、中、西、北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配属,依旧是“土居中央,其他四行各主一方”的思想一脉相承。《淮南子》总结出五行与五脏配属的另一种方法,即肝-木、火-心、金-肺、土-胃、水-肾,这种配属方法与《黄帝内经》中方位五行及藏象配属理论大致相同。

6 《黄帝内经》论述的方位五行理论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这段经文论述了五方、五脏、五味、五星的配属关系,形成了系统的方位时空五行配属模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这段经文系统论述了五方、五行、五脏之间的配属关系。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论述了五方、五行配属关系。而《素问·太阴阳明论》则首次提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指出脾不单独主某季,而是分主四季中每季前后各9 d,即18 d。《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提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表述了中央控制四方的思想。《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表述了脾不主时、滋养五脏六腑的功能,并作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土居中央,其他四行各主一方”的思想得到更加系统而完备的呈现。

综上所述,方位五行理论以上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经河图五行生成数成形,经《管子》、《吕氏春秋》的发展完善,之后经《淮南子》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最终被引入到《黄帝内经》中。河图中体现的四时、方位五行观念,再结合五脏配属后,也就形成了中-土-脾-中央-每季最后18 d、左-木-肝-东方-春季、右-金-肺-西方-秋季、上-火-心-南方-夏季、下-水-肾-北方-冬季的时空五脏配属模式,五行之中土居中央,调控其他四行;五脏之中,脾居中央,调控其他四脏的五行、五脏理论体系,也称为方位五行理论。有这种配属关系作为基础,就可以很好地解释《黄帝内经》中“脾为至阴”、“脾为孤脏”以及其余四脏之太、少;阴、阳属性,更可以充分地理解被后世补土学派奉为经旨的“脾为诸脏气机升降之枢纽”立论,而这些单靠生克五行理论是很难解释和理解的。因此,从殷商时代到诸子百家,最终方位五行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得到最完整的表达,这种“土配中央,中央调控四方”、“土王于四时”的理论,强调中土为尊为尚、高于其他四行的重要性,这与同在《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平等、循环生克”的生克五行理论是有所区别的,二者共同丰富和完善了《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

[1]叶磊.《内经》五行源流考辨[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7:13.

[2]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五“积微居甲文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8-79.

[3]汉·孔安国,传.尚书·尧典[A].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30.

[4]王绮.夏小正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40.

[5]黄怀信.鹃冠子点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1):76.

[6]战国·管子.管子·幼官[A].李克和,刘柯.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48-50.

[7]战国·管子.管子·五行[A].李克和,刘柯.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88.

[8]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孟春纪[M].2003(1):122.

R226

:A

:1006-3250(2015)12-1481-02

2015-05-21

科技部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YZ-1428)-《黄帝内经》中的方位五行理论研究

彭 鑫(1979-),男,山东潍坊人,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方法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河图淮南子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血染玉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