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今庸对《黄帝内经》学科的发掘与研究❋

2015-01-25李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李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武汉 430061)

李今庸对《黄帝内经》学科的发掘与研究❋

李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武汉 430061)

李今庸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一生从事经典学科《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在学科领域里,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原理,考证和研究《内经》中的语言文字、医学理论和医学临床内容。其研究认为《内经》存在广泛性的学术思想,如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无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性“治未病”和医学世界的“变动不居”等。

《黄帝内经》;考证;学术思想;李今庸

李今庸教授,男,1925年生,湖北枣阳市人。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本草》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二三届顾问、终身理事,全国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湖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七届常务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湖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新中医》顾问,《中医药学刊》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名誉主委,全国类风湿关节炎医疗中心网络及协作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央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华中医学会颁发的“国医楷模”奖,2002年获“中医药学术最高成就奖”,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先后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等最具影响力的会议4次,并集体受到党中央首长的接见和合影留念。

李今庸先后在各地中医刊物和有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和刊印学术专著有《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金匮要略讲解》、《金匮要略讲稿》、《内经选读》、《黄帝内经索引》、《新编黄帝内经纲目》、《中医辩证法简论》、《湖北医学史稿》、《奇治外用方》、《论中医药学发展方向》、《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古医书研究》、《舌耕馀话》、《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中华自然疗法图解》、《古籍录语》、《中医药文化有关资料选编》第1~5编、《文字教育中医药文化有关资料选编》等20多部。

其中,《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古医书研究》、《舌耕馀话》、《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系近年来新版的独撰专著(另有待版的集数十年心血的学术专著《金匮要略研究》和《黄帝内经研究》两部),表明李今庸在75岁以后仍然勤奋不已,耕读不辍,这在我国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里是极其少有的。

李今庸是当代《黄帝内经》学科研究的泰斗。在学科研究领域里,他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运用考据学原理结合医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义研究,解决了历来存在的大量疑难问题;对《黄帝内经》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给予了正确阐明,提出了许多的新观点、新见解。其研究成果已被多版《内经》教材引用及古籍研究所采纳,填补了中医药学术相关领域里的空白。

1 对《黄帝内经》考校、训释研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李今庸在从事《金匮要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等中医经典教学的同时,就开始了对《黄帝内经》的专门研究工作。从那时至今历数十年,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辩证思维方式,根据《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语言特点、时代背景,对其成书年代、成书地点等进行了反复而详实的考证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他主张将《黄帝内经》的各篇内容分别置于各个特定历史时期内进行考校、训释研究。如他关于《素问》“运气七篇”成书年代考,就是根据篇中内容所处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征而反复考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即《素问》“运气七篇”产生于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的建武以后,东汉末期的灵、献时代的东汉之季。

李今庸从《黄帝内经》的实际内容出发,运用考据学原理并结合医理,以大量资料为佐证,对其历来存在的疑点、难点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义研究,包括古今医家未曾详解甚至误解的字、词、句或病证或病机或治法等类。如对《素问》考义研究中,内容有“天师”、“岐伯”、“天癸”、“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因于气,四维相代”、“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乃亡,邪伤肝也”、“阳密乃固”、“阴平阳秘”、“鼽衄”、“此平人脉法也”、“十二藏、十二官”、“中正之官”、“罢极之本”、“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祝由”、“五藏阳以竭也”、“去宛陈莝”、“夫五藏者,身之强也”、“面肿曰风”、“乳子”、“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少腹冤热而痛”、“木敷者其叶发”、“壅害于言”、“食亦”、“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所谓甚则跃者”、“合篡间绕篡后下至篡”、“在凥骨下空”、“退行一步”,以及《素问·五藏生成》、《素问·举痛论》、《素问·奇病论》、《素问·大奇论》等。再如对《灵枢经》考义研究中,有“神乎神客在门”、“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命门”、“肠胃谿辟”、“狂忘不精”、“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阳重脱者易狂”、“腘然未偻”、“寒热淋露”、“中其眸子”、“乃下留于睪”、“六府不和则留为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等等。这些考义研究,使《黄帝内经》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涣然冰释,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都获得了中医界《内经》学科领域里的广泛认同,消除了中医理论经典著作研究中的大量疑难问题,使中医药理论学术得以正确阐明,临床治疗上也得到了客观验证,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素问·平人气象论》:“面肿曰风,”李今庸按:此文“面肿”不曰“水”,但曰“风”,与上文“目裹(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下水“足胫肿曰水”之“水肿”病异。《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素问释义》、《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素问注释汇粹》等于其病“风邪”之外又加“水邪”而释之曰“风水”,皆误;王冰连上文“已食如饥者,胃疸”句读,注谓“加之面肿,则胃风之诊也”,亦未当。《素问·风论》载“胃风”无“面肿”之证也。且证之临床,“面肿曰风”者,亦不必善消水谷而“已食如饥”也。风邪激水上行而面肿谓之风水,此风邪壅遏于上而面肿,未激于水,则于风水无涉矣,是则所谓:“风肿”之病也。然“风肿”者多骤然起病,始肿于面,次及四肢,亦可延及全身为肿,皮肤虽肿而无水病之鲜泽,惟瘙痒不已,脉多浮,饮食如常。《诸病源候论·肿病诸候·卒风肿候》所谓“人卒有肿,不痛不赤,移无常处而兼痒,偶腠理虚而逢风所作也”是其病,当以疏风为治,余每用“荆防败毒散”治之而收效。

案1:某男,约40岁,农民,居住湖北省来凤县三河区。1967年5月,发病3 d,始则头面肿,继之肿及全身、皮色不变,全身痒且搔之则留红痕,顷之又消退无余,饮食正常,小便黄,苔白脉浮,施以“荆防败毒散”1剂而愈。此文“面肿曰风”之病,乃因“风”而“肿”,水邪不得与焉,是“面肿曰风”,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载“因于气,为肿”文虽异而病则同也。?

如李今庸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气,四维相代”一句,以确凿资料论证了前人释为“四肢交替浮肿”之非,提出“四时邪气更替伤人”的新诠释,不仅使前后文理贯通,而且还符合临床实际。又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去宛陈莝”之句,历代医家均作祛除积留的水湿浊物作注,但泛而未明。李今庸经过校考后提出:疑“莝”为另一句之字,其句因脱落太甚而只留“莝”字,故不可再为句。据此,则“去宛陈”三字本为一句。而《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针解》又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均说明本句应为一种针对络脉的放血疗法,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水肿病提供理论依据。

李今庸对《黄帝内经》考义的许多研究结论,已被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多版《内经》教材引用,以及被国家组织编写的中医古籍校释本所采纳。如上述的“因于气,四维相代”、“肝者,罢极之本”等已被教材引用。2002年在北京《内经讲义》审稿会上,李今庸对近年全国学者已约定俗成《内经》某些篇中的“尻”字提出校正,指出“尻”为“凥”字之误。“凥”音义同“居”,《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凥,处也,从尹,得几而止。”具体指八髎穴所在部位之骨,即凥骨,又名八髎骨。此已被学界采用。

2 对《黄帝内经》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

李今庸利用归类整理的方法,发掘出《黄帝内经》中大量有关中医基本理论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各类学术专题,其内容涉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六淫学说、七情学说、升降学说、运气学说、补法和泻法等中医理论体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心与神的关系、脑病的认识、胆腑的临床意义和疫病的防治等。

李今庸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构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指导思想,它以补素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方法论,把我国古代散在的零碎医疗经验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建立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藏象学说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它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预防等诸方面,对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起着重要作用,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营卫气血、精神、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概括。人体疾病的发生无外乎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使人体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因而临床治疗当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给以调理阴阳,恢复气机升降,或补法或泻法,使人体归于正常。

李今庸之于《黄帝内经》中医基本理论的各类学术专题,在其《读医心得》中都给予了详细阐明。

3 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研究

李今庸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理论著作,其中含有大量的学术性思想。“她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奠定了具有辨证思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体现了“无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以及医学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

李今庸认为,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人是一个小天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有食、色的天性,保证着人的生存和延续,人以五藏六腑为中心,而禀赋的五行之秀产生着人体内在的“六气”,与客观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息息相关,产生着人体内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适应客观外界的变化。然而这些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欲食、男女等一旦失常,就可能转化为致病因素而致人于病。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体一切疾病的发生,从总的来说都是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去正常的协调与和谐而发病,治疗则当调整人体功能,使之达到恢复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协调状态,而不搞你死我活的对抗疗法。这种调整人体功能而愈病的治疗思想,对于查不清病原体或虽查清病原体而一时尚无治疗方法的疾病,可以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事物规律和不同病原体及病原体为病的不同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不同证候给予辨证施治,调整人体功能,改善人体内环境,使之不利于病原体生存而愈病。

《黄帝内经》提出了“无病先防,有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自当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尊重大自然规律,对大自然有所敬畏,不杀夭麛,不漉陂池,保持自然生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心不惑于淫邪,目不劳于嗜欲,不慕于外物,不溺于声色,恬淡静寞,精神内守,呼吸精气,吐纳导引,内养真气,外慎邪风,神与形俱,气血周流,则体魄健全而却病,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此所谓‘未病先防’者也。”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人身生病总是要传变、要发展变化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可由轻变重,应当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以防止其传变而趋重,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在《黄帝内经》提供的汤液、方药、必齐、醪醴、药酒、药熨、针刺、砭疗、灸焫、按摩、放血、膏疗、导引、行气、扎指和手术切除等,以及其思想体系指导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治法中,选择最适合其实际病情的治疗方法给予辨证施治,所谓“已病防变”者也。

李今庸提出的关于《黄帝内经》中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常有发蒙振聩之感。

李今庸对《黄帝内经》的创新性观点,不仅得到中医学界公认,研究成果也被采纳和引用,而且受到国际同行的极大重视。1992年德国慕尼黑大学东方医学研究所专门来函索要《黄帝内经》(包括《八十一难经》)研究目录入库,可见其在中医学《内经》学科研究领域里的深远影响。他对《黄帝内经》系列研究性文章和其代表著作《读古医书随笔》《古医书研究》影响着全国同道,并已被《内经》同行视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学习用书。确切地讲,李今庸才是我国当代“内经研究领军人”。

R222.19

:A

:1006-3250(2015)12-1479-02

2015-03-18

李今庸国医大师传承研究项目

李 琳,女,研究员,从事《黄帝内经》与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