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用甘遂半夏汤方证的思考与探索※

2015-01-23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方证痰饮病证

● 王 付



学用甘遂半夏汤方证的思考与探索※

● 王 付*

运用甘遂半夏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痰热,即可以法选用。本文思考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权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思辨“虽利,心下续坚满”、辨识“此为留饮欲去故也”;运用甘遂半夏汤方证辨治消化疾病、肿大增生性疾病或癌变、心脑血管疾病等。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甘遂半夏汤 经方 方证 临床应用

甘遂半夏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痰水胶结证的重要基础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伤寒杂病论》言:“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张仲景对此既明确指出病变部位在下焦即“其人欲自利,利反快”,又明确强调病变部位在中焦即“虽利,心下续坚满”,还突出病变证机是“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其辨证思路是什么?有何临床特殊指导意义?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甘遂半夏汤治病体会,略探于次。

1 方证思考

1.1 方药作用及病位 学用甘遂半夏汤,首先要辨清方中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的作用部位及特点。

1.1.1 甘遂 可治①悬饮或水结病变者,如十枣汤中用以治疗:“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咳,烦,胸中痛者”。②结胸病变者,如大陷胸汤治疗膈内拒痛、心中懊忄农、心下痛如石硬。③水饮蕴结病变者,如甘遂半夏汤治疗“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④水血相结证,如大黄甘遂汤治疗“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

1.1.2 半夏 可治①上焦病证,如“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又如“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②中焦病证,如“诸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主之”。③下焦病证,如“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④中焦下焦病相兼,如“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1.1.3 芍药 可治①肺病证,如小青龙汤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②心肾病证,如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③太阴脾病证,如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④肝气郁滞病变,如四逆散治疗“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⑤奔豚病证,如奔豚汤中用以治气上冲。⑥妇科病证,如温经汤中用以治血虚、当归芍药散中用以治腹痛。⑦手足厥逆病证,如当归四逆汤中用以治手足厥逆等。

1.1.4 甘草 可治①心病证,如炙甘草汤中用以治疗心悸。②肺病证,如甘草干姜汤中用以治疗肺痿。③脾胃病证,如甘草泻心汤中用以治疗脾胃不和。④咽喉病证,如桔梗汤、甘草汤中用以治疗咽痛等。

因甘遂、半夏、芍药、甘草各自作用的特殊性,组方合用的聚合性,临证针对痰水胶结的切机性,所以辨治痰水胶结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才能用活甘遂半夏汤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1.2 方药配伍及用量[1,2,3]甘遂半夏汤组成:甘遂大者三枚(5g),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12g),芍药五枚(15g),甘草炙、如指大一枚(5g)。

1.2.1 用药要点 方中甘遂攻逐水饮,半夏燥湿化饮,芍药益阴缓急,蜜、甘草益气和中。又,甘遂与半夏均可治饮,甘遂偏于泻利,半夏偏于燥湿;芍药、甘草、蜜均补益,芍药偏于敛阴,甘草、蜜偏于益气,相互为用,攻逐痰饮,兼以益正。

1.2.2 方药配伍 甘遂与半夏属于相使配伍,醒脾燥湿攻饮。甘遂与甘草、蜂蜜属于相反相畏配伍,相反者,补泻同用;相畏者,甘草、蜂蜜制约甘遂攻逐伤气。半夏与芍药属于相反相畏配伍,相反者,燥湿敛阴同用;相畏者,芍药制约半夏燥湿伤阴。甘遂与芍药属于相反相畏配伍,相反者,补泻同用;相畏者,芍药制约甘遂攻逐水饮伤津,甘遂制约芍药敛阴恋湿。

1.2.3 用量比例 甘遂与半夏为5∶12,提示益气逐饮与燥湿间的用量关系,以治饮结;甘遂与芍药为1∶3,提示攻饮与敛阴间的用量关系;甘遂与甘草为1∶1,提示攻饮与缓急间的用量关系;半夏与芍药为4∶5,提示燥湿与敛阴间的用量关系。

1.3 思辨方证

1.3.1 权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脉伏”的病变证机是痰饮胶结,阻遏经脉,经气郁滞。“其人欲自利,利反快”的病变证机是痰饮内结,肆虐于下,痰饮下迫;病证表现是利下急迫,下后腹中舒服。

1.3.2 思辨“虽利,心下续坚满”

其病变证机是痰饮胶结,浸淫于下,壅滞于中;病证表现是虽利后舒服,但痰饮胶结不去,移时痰饮复作又出现心下坚满。

1.3.3 辨识“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强调下利及心下坚满病变证机是留饮郁结,突出病变证机顽固胶结。对此只有审证求机,以法论治,才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1.4 方证辨病

1.4.1 辨治消化疾病 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腹痛、腹泻、舌质淡、苔白腻且符合甘遂半夏汤辨治要点。

1.4.2 辨治肿大增生性疾病或癌变 如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前列腺增生等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肿块、或肿痛、或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且符合甘遂半夏汤辨治要点。

1.4.3 辨治心脑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脑动脉硬化、房室传导阻滞、慢性渗液性心包炎等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头沉、舌质淡、苔白腻且符合甘遂半夏汤辨治要点。

2 临证探索

2.1 慢性肠胃炎案 梁某,男,57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肠胃炎病史,虽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腹泻、胃脘满闷阻塞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大便溏泻胶结不爽,每日5~6次,腹中夹水声,偶尔腹痛,胃脘满闷阻塞,头晕目眩,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腹中怕冷,舌质淡,苔腻略滑,脉沉。辨为痰饮胶结,阳虚不化证;治当攻逐痰饮,温阳化气;给予甘遂半夏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药用:甘遂5g,生半夏12g,白芍15g,茯苓12g,桂枝10g,白术6g,红参10g,干姜10g,附子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分3服,每日1剂。二诊:腹泻每日3次,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腹中怕冷好转,以前方减附子为5g,6剂。四诊:不思饮食,以前方加生山楂24g,6剂。五诊:大便溏泻胶结不爽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缓解,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又治疗2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大便胶结、腹中夹水声辨为痰饮;再根据手足不温、腹中怕冷辨为寒;因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痰饮胶结,阳虚不化。方以甘遂半夏汤攻逐痰饮;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痰;加红参温补脾胃;干姜、附子温阳化饮。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2 慢性渗液性心包炎案 马某,女,51岁,商丘人。6年前发现呼吸不利,咳嗽,声音嘶哑,经心电图检查:QRS波低电压,T波倒置;X线检查心缘的正常轮廓消失,心影呈梨形。诊断为渗液性心包炎,经住院治疗20余天,诸症好转。出院后复发,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多次用中西药治疗,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刻诊:呼吸不利浅速,轻微咳嗽,咽中夹痰声音嘶哑,手足不温,心烦急躁,倦怠乏力,时有晕厥,脘腹胀闷,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辨为痰饮胶结,心肺气虚证;治当攻逐痰饮,温补心肺;给予甘遂半夏汤、茯苓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加味。药用:甘遂5g,生半夏12g,白芍15g,茯苓12g,红参3g,生附子5g,全瓜蒌6g,干姜5g,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薤白24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5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分3服,每日1剂。二诊:呼吸不利好转,以前方6剂,服用方法同前。三诊:脘腹胀闷基本消除,烦躁不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咽中夹痰基本消除,手足温和,未再出现晕厥,前方减附子为3g, 6剂。六诊:诸症得到有效缓解,以前方6剂。之后,又以前方研为粉状,每次5g,每日分3服,巩固治疗3个月,经复查,慢性渗液性心包炎痊愈。随访1年,一切正常。

按 根据咽中夹痰、声音嘶哑辨为痰;再根据呼吸不利、咳嗽辨为肺气不利;因心烦急躁、晕厥辨为心气不利;又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痰饮胶结,心肺气虚证。以甘遂半夏汤攻逐痰饮;茯苓四逆汤温阳益心;麻黄汤宣发肺气;全瓜蒌化痰行气;薤白通阳宽胸。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2.3 乳腺增生案 仝某,女,41岁,郑州人。有多年乳腺增生病史。近因乳房酸沉胀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乳房酸沉胀痛经期加重,急躁易怒,情绪低落,肢体沉重,舌质暗淡边夹瘀紫,苔白厚腻,脉沉涩。辨为痰饮阻滞,气滞瘀阻证;治当攻逐痰浊,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给予甘遂半夏汤、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药用:甘遂5g,生半夏12g,白芍15g,柴胡12g,枳实12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2g,牡丹皮12g,海藻24g,牡蛎24g,炙甘草12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分3服,每日1剂。二诊:急躁缓解,情绪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经期适来,乳腺酸沉胀痛较前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肢体沉重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缓解,未有明显不适,以前方6剂。六诊:病情稳定,又以前方150余剂,经彩超复查乳腺增生消失。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乳房酸沉、苔白腻辨为痰湿;再根据急躁易怒、情绪低落辨为气郁;因舌质暗淡夹瘀紫、脉沉涩辨为瘀。以此辨为痰饮阻滞,气滞瘀阻证。方以甘遂半夏汤攻逐痰饮;以四逆散疏肝解郁;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癥;加海藻、牡蛎软坚散结。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1]王 付.经方用量探索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2,52(22):1899-1901.

[2]王 付.经方大黄煎煮与用量[J].中医杂志,2012,53(7):617-618.

[3]王 付.经方学用基本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6.

河南省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No.112PLJRC360)

王付(又名王福强),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河南省中医方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48余部,临床诊治多种疑难杂病。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450046)

猜你喜欢

方证痰饮病证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