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2015-01-21红李

饲料工业 2015年20期
关键词:菜粕蚕蛹米糠

■吉 红李 杰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三十年来,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实现连年增长,到2013年,年产量达到19 449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极大满足了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同时,饲料行业发展受制于原料资源紧缺,如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84%,鱼粉基本依赖进口。而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 173亿平方米,已接近2007年国家颁布的12 000亿平方米耕地红线,饲料原料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无可回避的挑战。

我国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国,其市场规模由2004年的7 810.9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59 497.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31%,但存在着以初加工为主、农产品副产物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及产业化进程慢等特点。挖掘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有助于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经济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当前水产饲料主要采用鱼粉、豆粕、棉菜粕等蛋白源和豆油、鱼油及猪油等脂质源,而对于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利用率不足,其原因主要包括:①研究不系统,缺乏相关数据库,增加了配方设计的难度;②来源复杂、质量稳定性差,原料掺假、掺杂严重,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③供应具有季节性,且对于库存周转时间要求严格;④部分原料毒素、抗营养因子(植酸、硫苷等)和纤维含量高,影响其动物营养过程。

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相对优势则在于供应宽松、价格便宜,且采用含油脂原料进行饲料加工,有助于降低饲料机械磨损和成品含粉率等优势;通过合理利用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可明显提高饲料效益,现就当前一些常见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资源做一概述。

1 米糠

1.1 资源状况和营养特性

米糠的成分包括水分10%~15%、粗蛋白11%~17%、粗脂肪12%~22%、碳水化合物33%~53%、粗灰分8%~17%、粗纤维6%~14%、总磷1.1%~1.3%及钙0.05%~0.12%(Mian等,2014),其营养组分与稻谷质量、加工工艺及后续处理密切相关;米糠粗蛋白水平低,但综合营养价值较高;笔者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发现,米糠含赖氨酸0.48%~0.53%,蛋氨酸0.15%~0.17%;以100 g粗蛋白含量进行折算,米糠蛋白中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分别达到5.04%和1.5%~1.8%,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酸(TAA)比例达44.39%~46.89%;若以30 g斑点叉尾鮰肌肉氨基酸作为对照,则表明米糠胱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丰富,而赖氨酸和蛋氨酸为其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必需氨基酸相对比值(EAARR)分别为0.889~0.92和0.792~0.809,优于玉米蛋白粉、菜粕及DDGS。米糠脂质的脂肪酸组成中,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比例分别达13%~18%、40%~50%及26%~35%,另外脂质中还含有VE、VB1、烟酸、肌醇、谷维素及谷甾醇等活性成分。米糠中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细胞凝集素及植酸盐等。

1.2 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米糠可作为饲料原料直接使用,或者加工提取成为大米蛋白[粗蛋白(CP)≥58%,粗脂肪(EE)8%~9.5%]和米糠油后,再行使用。Palmegiano等(2006)在虹鳟实用配方体系下,添加20%、35%和53%大米蛋白(CP75.5%、EE 11.2%、CF 3.0%、赖氨酸3.5%)等蛋白替代鱼粉,发现随着大米蛋白添加量上升,饲料消化率(粗蛋白、干物质、总能)和生长速度降低,饲料系数(FCR)、内脏比及肥满度提高,其中35%和53%组达到显著水平;此外,饲料脂肪酸与肌肉脂肪酸比例呈现正相关,其中油酸、亚油酸、EPA和DHA的R2分别达0.912、0.849、0.934和0.675;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发现高剂量大米蛋白组肥满度和脏体比增加主要源自腹腔脂肪增加,而肝脏重量无变化,此外还发现53%大米蛋白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35%大米蛋白粉组。Güroy等(2013)则尝试利用通过大米蛋白、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组合替代欧洲海鲈饲料中的鱼粉,发现采用组合替代组采食量、生长速度和FCR明显优于大米蛋白粉单独替代,但仍不及对照组;且发现高剂量大米蛋白组血细胞压缩体积明显偏低,推测大米蛋白替代鱼粉的限制因子有赖氨酸、蛋氨酸,可能还有色氨酸和其它抗营养因子。米糠油缺乏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限制了其在肉食性和海水鱼饲料中发挥功能性作用,但在脂肪供能方面与家禽油、鳕鱼肝油基本相当(Lochmanna等,1996)。米糠可直接应用于水产饲料,如在镜鲤饲料中的用量达45%(Ufodike等,1983),但其进一步研究相对匮乏,多集中于消化率研究,综合在虹鳟、中华绒螯蟹、驼背鲈、石首鱼和北美鲳鲹等研究报告,可认为米糠干物质、蛋白消化率优于麦麸,与菜棉粕基本相当,显著差于鱼粉、肉粉及豆粕(McGoogan等,1996;Laining等,2003;Gaylord等,2008;Luo等,2008;González-Félixa等,2010)。

1.3 注意事项

米糠作为大米加工副产品,部分厂家、贸易商通过掺入稻壳、滑石粉等造假;其品控可参考NY/T 122—1989饲料用米糠标准进行辅助评判(见表1)。此外米糠水分高,且在内源性脂肪酶和微生物源脂肪酶作用下,可导致脂质快速水解,继而出现哈喇味、酸价上升等氧化酸败现象,降低米糠饲用价值。Ramezanzadeh等(1999)研究发现,米糠生产24 h后,游离脂肪酸(EFA)可上升至7%~8%,且以每日5%幅度快速上升。米糠制造和仓储过程可通过水分、温度、pH值及时间控制来保证米糠新鲜度;而饲料厂应根据米厂生产工艺、稻谷质量、米糠酸价、感官等指标综合评判米糠质量,再根据养殖品种状况,判定是否使用米糠以及最适用量。若质量优良,米糠在鲤科鱼饲料中用量可放大至25%以上。

表1 饲料用米糠分级标准

2 玉米DDGS

2.1 营养特性

玉米DDGS是以玉米为原料,由酵母发酵蒸馏提取酒精后,将酒糟(DDG)和剩余的残液中至少3/4以上的可溶固形物(DDS)浓缩干燥后所得产品,其中DDG比例约占70%。DDGS营养成分变异大,甚至在同一生产厂家产品亦存在相当差异(见表2);比较而言,国产DDGS营养成分变异更大。

表2 32种美国玉米DDGS营养物质含量平均值及范围(%)

玉米DDGS营养成分波动,主要源于玉米本身质量(种类、品种、籽粒发育及仓储等)和加工工艺。玉米DDGS的加工工艺主要分为干法、半干法及湿法(主流生产工艺)酒精生产(见表3);近年来,部分厂家利用离心技术从酒糟液中提取玉米油后,再行浓缩生成DDS,造成市售玉米DDGS粗脂肪含量出现分化,即低脂DDGS(≤4%)、中脂DDGS(6%~9%)和高脂DDGS(≥10%),其中低脂DDGS消化能值明显低于高中脂DDGS;酒精生产发酵程度差异亦造成玉米DDGS淀粉含量幅度大,至1.1%~7.9%(Anderson等,2012);此外,热加工、储存条件等亦对其营养价值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玉米DDGS霉菌毒素风险需要予以关注。

2.2 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关于玉米DDGS作为水产饲料源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虹鳟、斑点叉尾鮰、杂交鲶及鲤鱼饲料方面;Webster等(1991)配制斑点叉尾鮰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添加35%、70%和70%(添加0.4% 赖氨酸盐酸盐)玉米DDGS部分替代豆粕,研究发现对照组(无DDGS)、35%组和70%组(+赖氨酸)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而70%组则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组;Webster等(1992)在6组等蛋白(33%)等能饲料中,固定35%比例添加玉米DDGS,使用豆粕梯度替代鱼粉,其中无鱼粉组补充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试验12周表明各试验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Robinson等(2008)通过对DDGS、豆粕及玉米DDGS在斑点叉尾鮰饲用价值评估,得出玉米DDGS添加比例最大可达30%,但需额外补充赖氨酸。Zhou等(2010)配置以32%粗蛋白和6%粗脂肪的饲料饲喂斑点叉尾鮰,其中以32/0(32%豆粕,0%玉米DDGS)组作为对照,分别用20%和30%DDGS等蛋白替代8和4个百分点的豆粕,试验发现随着DDGS添加比例上升,斑点叉尾鮰增重率、FCR及蛋白质效率显著改善,且无需额外补充晶体赖氨酸。一般认为,玉米DDGS在斑点叉尾鮰、罗非鱼及虹鳟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0%~40%、20%~40%及15%(Shurson,2012)。此外,Li等(2010)发现,当饲料中高蛋白DDGS和玉米DDGS添加量分别达到20%和30%时,饲料黄色素含量为14~17 mg/kg,斑点叉尾鮰体色亮黄和肉色偏黄;而其他组饲料黄色素为5.9~8.8 mg/kg,则体色和肉色正常,推荐斑点叉尾鮰饲料黄色素含量不超过11 mg/kg。

2.3 质量控制

玉米DDGS的质量控制可参考GB/T 25866—2010玉米DDGS国家标准(见表4)。此外DDGS热加工过度,导致蛋白质品质受损,故部分合同约定值要求颜色亮度最低保证值为Hunter L*>50,亦可以通过NDF值进行限定。此外存在部分掺入喷浆玉米皮、麦麸、非蛋白氮等造假情况需要注意。

1 食补为主,多吃富含钙质的食品,如牛奶、酸奶、奶酪、泥鳅、河蚌、螺、虾米、小虾皮、海带、酥炸鱼、牡蛎、花生、芝麻酱、豆腐、松籽、甘蓝菜、花椰菜、白菜、油菜、炒瓜子等。

表3 干法、半干法及湿法酒精生产工艺及副产物比较

表4 饲料用玉米DDGS技术指标及质量分级

3 冷生榨菜饼

3.1 资源状况和营养特性

冷生榨菜饼,俗称青饼、青枯,即菜籽在入榨前不经高温处理,入榨温度为常温或略高于常温及压榨过程料温较低的榨油方式获取的菜饼,而通常市售浸出菜粕、95型菜粕及二次粕热榨温度高于80℃,部分还经过蒸炒及预榨、入榨120℃以上的热处理。油菜籽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2012~2014年平均产量为1.438 83×1013kg/年,国内平均消耗量为 1.818 33×1013kg/年,油菜籽饼粕平均产量1.104 47×1013kg/年,国内平均消耗量为1.113 47×1013kg/年。

冷榨菜饼制造工艺较预榨浸出和焙炒热榨工艺,具有榨出油色泽浅、磷脂含量低、苦味低,α-生育酚、植物甾醇等热敏性营养成分保留率高,且仅需机械过滤即可达到新国标四级油标准;同时生产的冷生榨菜饼粗蛋白含量33%~36%,残油量高6%~17%(热榨浸出工艺残油率1%左右),蛋白质变性程度低,有效氨基酸损失率低,但同时钝化芥子碱、异硫氰酸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作用较弱。当前冷生榨菜饼质量差异较大,主要来源于油菜品种、加工及储藏工艺;品种方面,我国主要种植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占 80%以上),芥菜型油菜(主要集中于贵州、重庆等省地)、白菜型油菜(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根据油菜芥酸和硫苷含量,可将油菜分为双低油菜和普通油菜;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双低油菜的脱脂饼粕硫苷含量不超过40μmol/g,菜油芥酸含量不超过5%;加拿大双低油菜的菜油芥酸含量不高于2%,脱脂饼粕中硫苷含量不高于30μmol/g。冷榨工艺中入榨温度、榨膛温度、二次回榨比例升高,则冷榨菜油色泽变深、磷脂等胶杂和苦味增加明显,但有研究表明100℃处理冷榨脱脂菜粕5 h对蛋白溶解度(PS)(86%以上)、NDF和体外消化率无明显影响,而120℃处理1 h即出现明显负效应,且随着温度提升和处理时间延长,负效应越明显(初雷,2009);另外冷/热榨工艺较浸提工艺水分低,硫苷降解反应速度慢,故冷/热榨菜饼硫苷含量高于浸出菜粕;菜籽皮占菜籽重14%~20%(黄凤洪,2000),皮中粗纤维含量高达30%~34%,含全籽中9%以上的植酸、色素、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带皮冷榨,皮中多酚和半纤维素等与蛋白质反应,大大降低了冷生榨菜饼能量水平、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并产生苦涩味,从而降低了其利用价值(胡健华,2015)。此外,冷生榨菜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较高,氧化霉变风险高于普通菜粕。

3.2 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当前针对冷榨菜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普通菜粕的比较营养研究方面。金素雅(2011a)在草鱼日粮中分别添加23%和34.5%的冷生榨菜饼(压榨温度<80℃、CP35.77%、EE 8.28%)、国产菜粕(预浸提工艺,CP35.94%、EE 3.89%)、印度菜粕(CP38.82%、EE 2.37%)及加拿大菜粕(CP37.89%、EE 1.74%)配置等蛋白的硬颗粒饲料日粮,进行为期60 d的饲喂试验,试验发现,冷生榨菜饼添加量为23%时,该组生长速度优于试验各组;但随着添加比例上升,冷生榨菜饼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而国产菜粕、印度菜粕及加拿大菜粕则未出现负效应,认为草鱼饲料冷生榨菜饼用量不宜超过23%,低于国产菜籽粕、印度菜籽粕、加拿大菜籽粕34.5%水平。同年金素雅(2011b)采用同一配方体系生产膨化料开展类似试验,发现随着冷生榨菜饼、国产菜粕及加拿大菜粕添加量上升,草鱼FCR、肥满度升高、特定生长率降低等情况,但仅34.5%冷生榨菜饼组负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此外白富瑾等(2013)在湘云鲫日粮中分别添加17%的95型菜粕(PS16.2%、CP 36.36%、EE 4.4%)、200型菜粕(PS46.5%、CP 38.35%、EE 1.32%)、重庆混合型菜粕(PS 20.74%、CP 37.39%、EE 3.04%)及冷生榨菜饼(PS 92.8%、CP 34.96%、EE 8.55%)进行为期56 d的饲喂试验,冷生榨菜饼组能量和氨基酸平衡程度最高(CP 34.08%、EE 7.98%、氨基酸平衡度0.922 2),但生长略低于200型菜粕组(CP 34.83%、EE 6.76%、氨基酸平衡度0.922 1),与混合型菜粕组类似(CP 34.64%、EE 7.04%、氨基酸平衡度0.910 1),明显优于95型菜粕组(CP 34.49%、EE 7.27%、氨基酸平衡度0.906 5)。结合诸多研究发现在高水平添加菜粕情况下,草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出现饲料适口性降低,生长缓慢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及肝脏受损等情况,其原因多指向硫苷代谢产物(异硫氰酸酯、噁唑烷硫酮和腈等)和芥酸的毒害作用(Webster等,1997;张明明,2011;谭芳芳,2014),表明高剂量菜籽饼粕毒素作用下,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和能量水平无法代偿其毒副作用。

3.3 质量控制

由于当前冷生榨菜饼加工工艺差异大,可参考GB/T 23736—2009饲料用菜籽粕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主要从感官、粗蛋白、粗纤维、灰分、PS、霉变状况等进行质量控制。冷生榨菜饼加工过程温度和水分均较低,导致硫苷代谢产物明显偏高;且从营养角度考虑,优选脱皮冷生榨菜饼。应严格依据饲料卫生标准所规定菜籽饼粕中异硫氰酸酯的含量应小于4 000 mg/kg。且成品渔用配合饲料异硫氰酸酯、噁唑烷硫酮含量均应小于500 mg/kg(NY 5072—2002)。另外,使用冷生榨菜饼应注意其异硫氰酸酯、噁唑烷硫酮、腈及芥酸等抗营养因子含量,或其脱毒处理状况,避免饲料成品毒素含量超标,继而出现生长抑制。

4 花椒籽

4.1 资源状况和营养特性

花椒籽是花椒果皮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的籽实部分,其占花椒总重60%~70%。我国为花椒主要生产国,其生产分布于陕西、四川、甘肃及山西等地,年产量为120万吨左右。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发现花椒籽粗蛋白(12%~19%)和粗脂肪(15%~30%)含量波动较大,其原因主要与花椒品种、品质、水分、采摘时间、保存条件(透气或真空密封)等密切相关(薛开法,1999;姚林杰,2011)。另外,花椒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亚油酸25.27%~32.64%、α-亚麻酸17.37%~24.13%、油酸 25.27%~31.37%,其总量可达57.55%~97.91%(李桂华,1994;庄世宏,2002)。需要注意,花椒籽油α-亚麻酸含量远高于豆油(6.8%)、菜籽油(12.0%)、棕榈油(0.2%)、玉米油(0.7%)及猪禽油(1.0%)等水产饲料用油脂,其作为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前体对鱼类生长代谢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李杰,2011)。姚林杰(2011)研究发现,花椒籽EAA/TAA达42.7%,与鱼体肌肉氨基酸进行相关系数评定,草鱼、鲤鱼、黄颡、鳊鱼及鲫鱼分别为0.62、0.65、0.25、0.35和0.4。

4.2 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花椒籽应用于水产饲料的研究刚刚起步。Tian(2015)分别添加0.0%(对照)、2.5%、5.0%和7.5%花椒籽配置四组等氮等能建鲤硬颗粒饲料(粗蛋白32%,粗脂肪6.8%)进行为期60 d的饲喂试验,分别就生长、生物学性状、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及中肠形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发现0~5%花椒籽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FCR、肝体比及腹腔脂肪指数无显著差异,而7.5%花椒籽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FCR显著差于其它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腹腔脂肪指数则显著降低,试验各组脾体比、肾体比及全鱼蛋白、脂肪及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脂肪酸组成方面,随着花椒籽添加比例提升,肌肉和腹腔脂肪中α-亚麻酸、EPA及DHA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且肌肉比例明显高于腹腔脂肪;另外发现随着花椒籽添加量上升,肝胰脏MDA含量递增,其中7.5%花椒籽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中肠形态方面,2.5%和5%花椒籽组褶皱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7.5%花椒籽组则显著低于试验各组;7.5%花椒籽组褶皱宽度亦显著低于试验各组,认为建鲤日粮中花椒籽用量不宜超过5%。考虑到花椒籽粗纤维含量高达30%~60%,可能不利于水生动物的营养过程;聂文强(2015)尝试采用膨化花椒籽,破坏其细胞壁结构后,再行使用;试验发现在框鳞镜鲤硬颗粒饲料中分别添加4%花椒籽和膨化花椒籽,未发现膨化工艺对花椒籽营养价值有促进作用。此外生产上发现花椒籽高纤维高油脂特性,较高比例添加可引起饲料原料粉碎细度降低和单吨粉碎能耗上升,有碍于生产制造。

4.3 注意事项

当前饲料用花椒籽尚无国家/行业通行标准,市售产品营养成分波动大,选用花椒籽应重点把控感官、粗脂肪、水分、粗纤维、氧化酸败及霉变状况。

5 畜禽副产物饲料

5.1 生产和营养特性

畜禽副产物饲料指以分割可食用鲜肉过程中余下的部分为原料,高温蒸煮、灭菌、脱脂、干燥、粉碎获得的一种黄褐色粉状肉骨混合物,其包括肉粉和肉骨粉等。根据农业部饲料原料目录要求,肉粉和肉骨粉原料应来源于同一动物种类,除不可避免的混杂,不得添加蹄、角、畜毛、羽毛、皮革及消化道内容物;胃蛋白酶消化率不低于85%。其中肉粉不得额外添加骨,总磷含量不高于3.5%,钙含量不超过磷含量的2.2倍;肉骨粉总磷含量不低于3.5%,钙含量不超过磷含量的2.2倍;当前市售畜禽副产物饲料粗蛋白45%~65%,粗脂肪4%~15%,灰分7%~30%,赖蛋氨酸波动幅度大。

当前市售畜禽副产物饲料质量波动较大,其主要受动物种类、原料质量、加工工艺及储存方式等影响。

动物种类:当前市售不同动物的畜禽副产物饲料粗蛋白含量差异较大,通常猪禽肉粉及肉渣粗蛋白含量高于牛羊源;其主要与动物自身、胴体分割加工及销售方式相关。

原料部位:动物不同部位成分差异较大,其掺入比例对畜禽副产物饲料营养价值差异影响巨大;如Skurray等(1974)研究发现,牛羊肉(骨)粉所取胴体部位不同,营养成分差异明显,其中随骨骼掺入比例下降,粗灰分显著下降,粗蛋白明显上升(见表5)。

表5 肉骨粉原料来源及其营养成分特点

原料质量:原料新鲜度好,批次间组分比例一致,可显著提高其质量水平,降低其质量变异系数;一般而言,动物腹腔脂肪主要零售消费,肥膘肉、腹腔脂肪边料则用于制取食用油脂,而碎肉软骨、皮毛等下脚料等则用于制取工业油脂;其中肥膘肉、腹腔脂肪边料制取的肉饼/渣质量稳定,营养价值高;需要注意,存在不良厂家利用牲畜原皮边料、骨胶厂下脚料、冻库超期肉骨类、异源动物蛋白源、羽毛粉、血粉等掺假情况。

加工工艺:加工工艺尚缺乏国内外标准,仅2006年欧盟就灭活肉骨粉羊瘙痒症和疯牛病病原体提出推荐标准,即热处理温度>133 ℃,20 min,5 000 kPa,颗粒直径≤50 mm。加工过程中温度、压力、作用环境及时间等均对其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产生影响,其中动物油脂提炼和灭菌工段最为关键;研究发现肉(骨)粉原料在碱性条件下高温处理有助于灭活病原体(Taylor等,1997),但其伴随着氨基酸消旋作用,氨基酸利用率下降及氨基酸交联反应;其中交联反应产物——溶素丙氨酸(LAL)对动物肾脏具有毒性,且赖氨酸利用亦呈负效应(Friedman等,1984a、b)。Piva等(2001)研究发现冻干牛肉粉在高温高压(114℃,1.6 bar)处理20 min,其粗蛋白水解比例达10%,添加氢氧化钙可加速水解过程;且在130℃,2 700 kPa,3%氢氧化钙条件下作用20 min,蛋白水解比例最高,达28%;固体残留物蛋白酶消化率下降10%,且LAL含量达1.7%。Shirley等(2000)研究发现压力和处理时间未对肉骨粉干物质、粗蛋白及粗脂肪等产生明显影响,但随压力增大和处理时间延长,部分氨基酸含量下降,其中赖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大下降幅度达13.5%和49%;同时所有氨基酸可消化率均显著下降,其中赖氨酸和胱氨酸消化率下降幅度达45.3%和77.2%。可知,高温高压处理有助于保证肉(骨)粉安全性和提高氨基酸水解水平,但同时亦存在氨基酸消旋、降解、交联及消化率降低等负效应。

储存工艺:畜禽副产物饲料饲用价值稳定性较植物蛋白波动性大,研究者认为与其加工集中性、储运间隔时间及环境因素造成的脂质酸败、霉菌滋生及蛋白变质等密切相关(Hendriks等,2004、2006)。受限于动物原料营养成分和新鲜度复杂性,储存工艺相关研究仅有零星报道;Snitsar等(1986)将肉骨粉置于15~20℃包装袋内储存,发现在0~2.5月阶段,肉骨粉过氧化值(POV)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5~6月则呈现下降趋势;Racanicci等(2000)在肉骨粉中添加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500 mg/kg)保存10周,感官上发现BHT可抑制脂肪酸败,且指标上POV小幅上升;但同时发现对照组(POV 80 meq/kg)与处理组肉粉在4%用量下未对火鸡生长产生显著影响。Hendriks等(2006)就在肉骨粉中添加0.05%抗氧化剂进行了为期9月的储藏试验,分别就储存时间对肉骨粉新鲜度、营养成分及鼠中表观消化率进行测定,结果发现①在储藏前期(0~2月),肉骨粉脂肪MDA含量快速上升,之后MDA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②添加0.05%抗氧化剂(1∶1,BHT∶BHA)有助于缓解肉骨粉脂质MDA含量升高,抑制脂质氧化酸败;③添加氧化剂和储存时间均未对肉骨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及氨基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但干物质含量与储存时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M=95.4-0.86 m+0.052 m2,R2=0.86,P<0.001,m代表储藏月数);④储藏时间与蛋氨酸表观消化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即 MET=0.819-0.007 m,R2=0.20);其它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则无显著性差异。动物蛋白腐败变质过程中脂肪酸败可能先于蛋白质氨基酸分解(杨玉祥,1990),可以推断畜禽副产物饲料在低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储藏,蛋白营养价值和饲料微生物污染影响较小,主要风险可能来源于脂质氧化酸败。且结合诸多研究报道,一定程度下氧化酸败可能未对动物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而严重氧化酸败可通过维生素予以部分缓解,表明对于畜禽副产物饲料应重点关注其储藏水分、储藏时间、环境温度及脂质氧化酸败状况。

5.2 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畜禽副产物饲料氨基酸组成较植物源饲料更加接近鱼粉,且包含水生动物必需的矿物质、磷脂和胆固醇,为鱼粉良好的蛋白替代品(NRC,2011)。诸多研究发现,使用家禽副产物饲料可部分或全部替代罗非鱼、大口黑鲈、大黄鱼、石首鱼及日本沼虾等饲料的鱼粉(Kureshy等,2000;Yang,2004;Tidwell,2005;El-Sayed,1998;Ai等,2006),但也存在着高比例添加出现鱼体背瘦、脏体比提高、免疫能力降低等负效应,其中氨基酸不平衡、高不饱和脂肪酸缺乏、氧化酸败、霉变因子等均为其限制因子。

5.3 质量控制

当前畜禽副产物饲料尚无国家强制标准,仅饲料用肉骨粉具有国家推荐标准GB/T 20193—2006(表6)。鉴于畜禽副产物饲料组成的复杂性,且Parsons等(1997)研究发现肉骨粉胃蛋白酶消化率(酶浓度0.002%和0.000 2%)与机体赖氨酸消化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且肉骨粉灰分含量与蛋白效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建议选购畜禽副产物饲料应重点从原料质量(来源、新鲜度)、加工方式、成品新鲜度、氨基酸组成及体外消化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表6 饲料用肉骨粉等级质量指标

6 蚕蛹

6.1 资源状况

蚕蛹是缫丝产业的副产物,主要为桑蚕蛹和柞蚕蛹,桑蚕主产地为广西、四川、云南、陕西、江苏、浙江及广东等地,占全国蚕茧总量85%以上,而柞蚕生产则集中于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封槐松,2013);当前缫丝主要采用干茧缫丝工艺(传统),即生产1 t生丝可获取副产物干蚕蛹0.7~1 t和蛹衬棉0.1 t;而近年来兴起的鲜茧缫丝则制取1 t生丝可获取鲜蚕蛹2.5~3 t、废蛹0.5 t和蛹衬棉0.1 t。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生茧丝产量达13.71万吨,可推测我国年产蚕蛹资源在16万吨以上。生产商往往根据茧丝质量、干/新茧丝、干/鲜蚕蛹价差及生产制造费用差,选择缫丝工艺,故干蚕蛹和鲜蚕蛹年产量波动较大。通常干蚕蛹和鲜蚕蛹分别用于动物饲料和人类食品加工。

6.2 营养特性

蚕蛹分别占新鲜和干蚕茧重量的80%和50%,其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大致在60%左右,赖氨酸和蛋氨酸分别达4.23%和1.80%,EAA和支链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比例49.6%和25.52%,且含猪禽蛋所不具有的牛磺酸2.14%,氨基酸种类齐全,配比均衡;粗脂肪占24%~33%(8%~10%非皂化脂),其中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3.1%、30.5%、20.9%和7.47%,其中α-亚麻酸可作为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前体,具有特殊营养价值;此外蚕蛹还含有维生素(A、D及B族)、抗菌肽、甲壳素及溶菌酶等营养物质(Yang等,2009;王彦平,2009)。蚕蛹营养价值主要受到加工工艺的影响,其中干茧缫丝工艺中烘干、煮茧、机械脱衬等流程可造成蚕蛹蛋白变性、脂质水解、新鲜度降低及蚕蛹重量变化,而鲜茧缫丝的蚕蛹挑选(剔除病蛹和变质蛹)、蒸煮(灭菌)和快速冷却(避免有害菌繁殖)流程则对蚕蛹新鲜度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影响。此外,蚕蛹的不当储存可引起杂菌污染和脂肪氧化酸败,继而生产低级脂肪酸、胺、醛、酚、酮等小分子挥发性物质,产生严重异味。

6.3 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已有研究报道,可在鲤、建鲤、胡子鲶及大马哈鱼等日粮中部分替代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Akiyama等,1984;Habib 等,1994;Ji等,2015)。由于蚕蛹生产易变性导致其氧化酸败和腐败变质,应对蚕蛹蛋白质、脂质及新鲜度方面予以重视。张建禄等(2013)在建鲤日粮中分别以脱脂蚕蛹(CP 70.2%、EE 4.1%)等蛋白替代对照组25%、50%、75%的鱼粉(对照组鱼粉添加量10%)配置四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喂试验,发现各试验组采食量无明显差异,随着脱脂蚕蛹替代比例上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FCR和肝胰脏MDA水平则呈现相反趋势,其中替代75%鱼粉组综合效益最差;该研究还发现替代75%鱼粉组中额外添加0.7%的晶体赖氨酸盐酸盐,可使饲料赖氨酸水平提高至2.46%(对照组赖氨酸1.87%),改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钟雷等(2014)发现,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肠道菌群组成产生显著影响,随着脱脂蚕蛹替代水平的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细菌种类从19种减至8种。这些研究表明脱脂蚕蛹的氨基酸不平衡和其它组分限制了其营养价值。当前研究表明,蚕蛹在建鲤、罗非鱼及大马哈鱼等饲料最适添加量为5%(Akiyama等,1984;Ji等,2015;王淑雯,2015)。Ji等(2015)采用高剂量(5.7%~9%)蚕蛹(CP52.3%、EE 27.8%)等蛋白替代建鲤饲料鱼粉,发现当蚕蛹添加比例高于6.8%时,鱼体采食量下降,FCR升高,生长速度和肥满度降低,消化能力变弱(碱性蛋白酶活力降低,肠道微绒毛损伤)及肝细胞出现损伤。此外,王淑雯(2015)选取蚕蛹(粗蛋白52.38%、粗脂肪29.0%、VBN 754 mg/kg、酸价3.89 mg(KOH)/g,与对照组鱼粉新鲜度类似)梯度替代罗非鱼饲料中的鱼粉,试验发现蚕蛹替代50%鱼粉可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促进鱼体蛋白质沉积,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同时降低血脂、肝脂和血糖。

6.4 质量控制

蚕蛹的质量控制可参考农业行业标准NY/Y 218—92饲料用桑蚕蛹进行(表7)。购买蚕蛹时,应要求缫丝厂挑出病蛹、僵蛹及烂蛹;此外,蚕蛹蛋白含量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储存环境温湿度控制不佳,可导致出现严重腐败变质和异味异嗅。

表7 饲料用桑蚕蛹标准

7 其它

除上述六种高油脂农副产品之外,我国海南、云南等省大量种植橡胶树,获取橡胶,而对于其年产量超60万吨的高油脂副产物橡胶籽则未进行进一步利用。橡胶籽是由种壳和种仁(40%/鲜重)构成,其中鲜仁水分25%,粗蛋白9%,粗脂肪50%,α-亚麻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的20%~24%和74.52%;榨油后制成橡胶籽粕,粗蛋白可达25%~30%,其赖氨酸和蛋氨酸分别达到2.3%和0.9%,且铜、铁、锌、锰、硒等微量元素含量约为豆粕三倍。但由于橡胶籽仁含有氰化氢(鲜仁可达1 000 mg/kg)、棉籽酚及多糖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使用。已有研究可通过炒制、膨化及发酵等方式脱毒处理后,即可应用于畜牧水产养殖;而胶籽种壳则可用于生产不定型颗粒活性炭(王震,2015)。

8 小结

当前高油脂农副产品饲料资源挖掘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工作已逐步深入,下一步工作应包括:①更广泛地挖掘高油脂农副产品资源。如我国传统制油为了增加出油率常采用较长时间高温高压工艺制取食用油,导致饼粕蛋白质量严重下降,油脂品质也受到影响。近年来,亚麻籽饼、芝麻饼、葵花饼等小品种油料的低温冷生榨油很受消费者欢迎,这些资源很值得开发;②高脂肪农副产品饲料资源的脂质营养研究相对落后,目前使用者多着眼于其能量供应的作用,而较少考虑其所提供脂肪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以及品质波动对其油脂供应价值的影响,因此,高油脂农副产品的评估和应用尚有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③饲料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可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副产物的质量、营养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毒素高等难点进行联合攻关,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饲料资源生产标准化、稳定化和规范化,从源头开始进行这一类特色资源的品质控制,进一步提升其饲用价值,以期为饲料工业及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菜粕蚕蛹米糠
好吃的炸蚕蛹(yǒng)
好吃的炸蚕蛹
豆粕、双低菜粕及普通菜粕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
发酵菜籽粕对生长猪营养物质消化率、生长性能及血清参数的影响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吃蚕蛹
米糠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
菜粕:长期来看会有支撑
菜粕或将继续演绎上涨行情
化学法米糠稳定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