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2015-01-21李明晓

关键词:四君子汤赤芍丹参

李明晓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李明晓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

黄芪在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临床上不同剂量的黄芪取得不同的疗效,在方剂中恰当配伍其他药物往往能显示出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已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利尿、调剂血压、清除氧自由基等多种作用。在心血管科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黄芪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结合西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现就临床上应用黄芪的体会总结如下。

黄芪;应用;体会

1 特性

黄芪已有两千余年的药用史,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本草》列为上品。黄芪是一种温性的补气药物。其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功能生用擅长益气固表、利尿退肿、托毒生肌,多用于卫表不固的自汗证或气虚水肿的表虚证;蜜炙后性味不变,主要归脾经,炙黄芪偏润,补脾益气的作用增强,擅长补中益气,多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以及气不摄血所致的出血证。配伍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黄芪的主要成分为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1],此外黄芪中还含有生物碱、甾醇类物质、叶酸、亚麻酸、亚油酸、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P及无机元素等[2]。

2 临床应用

2.1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上属于胸痹、真心痛范畴。中医学认为阳气亏虚、寒邪侵袭、气滞、血瘀、痰浊等导致胸阳不振或心脉痹阻引起。其中素体气虚、阳虚为其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为其标。故治疗可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治其本。辨证为气阴两虚证者,常以黄芪合生脉散、冠心Ⅱ号方加减应用;基本药为:黄芪、太子参各30 g,麦冬15 g,五味子12 g,丹参30 g,红花、赤芍、川芎、郁金各12 g、甘草6 g。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常以黄芪合四君子汤、冠心Ⅱ号方加减应用。以加强益气化瘀之效;基本药为:黄芪30 g,党参(太子参20 g),白术12 g,茯苓15 g,丹参30 g,川芎、赤芍、红花各12 g,降香10 g,甘草6 g。

2.2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上属于“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病因复杂,病机多样,因果错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痰瘀互阻[3]。黄芪主要含有的黄芪苷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和保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心泵功能,使心肌重构造成的异常室壁活动范围明显缩小[4]。在辨证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阳两虚证中常以黄芪合生脉散、四君子汤、参附汤加减应用以补气利水。基本药为:(生脉散、四君子汤、参附汤),黄芪30 g,丹参30 g,川芎、赤芍、红花各12 g,泽兰、泽泻各15 g,葶苈子、益母草各30 g,甘草6 g。

2.3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温病”,“心悸”,“胸痹”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以禀赋不足或心肺脾肾有不同程度亏虚为本,以心气亏虚,气血运行无力,心血瘀阻,出现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舌淡或尖红,苔白或少苔,脉细数或促、涩、结代等症状。黄芪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和正性肌力等作用。常在补气基础上,加用养阴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清湿热类等药物。以黄芪合四参饮加减应用。基本方药:黄芪30~90 g,太子参20 g,丹参30 g,苦参15 g,北沙参12 g,麦冬15 g,郁金12 g,生百合30 g,炒枣仁12 g,莲子心3 g;心神不安者加远志12 g,茯苓神各15 g,生龙齿30 g,节菖蒲12 g;心悸明显者加回心草12 g;脾胃虚弱者加焦三仙各30 g,甘草6 g。

2.4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明显扩大,以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为基本特征。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对洋地黄药物效果欠佳。以慢性心衰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黄芪具有改善心肌舒缩功能、排钠利尿、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抑制心肌亡、减轻相关炎性因子、抑制心肌纤维化等有关[5]。采用大剂量黄芪(30 g渐加至120 g)配合西药β-受体阻滞剂及ACEI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心室重构,改善症状、改善心功能。气虚血瘀证者,以黄芪30~120 g合四君子汤合冠心Ⅱ号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党参30 g,云苓15 g,白术12 g,丹参30 g,川芎、红花、赤芍各12 g,泽泻15 g,葶苈子30 g,若胸痛明显者加枳壳、元胡、郁金以理气活血止痛;水肿重者加车前子、猪苓、益母草、泽兰、川椒目利水消肿。纳差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腹胀加炒卜子、隔山消。

2.5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一般心率<60次/min,临床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内、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二度以上房室传导组织,中医认为本病为各种原因引气心气、心阳不足,导致心脏鼓动乏力,心率减慢。治疗以补气温阳为主,采用黄芪合参附汤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应用。黄芪同人参、附子合用益气温阳,使心气足,基本方药:黄芪30 g,红参15 g,附子6 g,桂枝、茯苓神、远志各12 g,生龙牡各30 g,甘草6 g。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兼见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3 讨 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改善心功能、扩张血管、调节血压、调剂免疫、降低炎症等作用,黄芪对缺血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抑制或清除氧自由基,稳定心肌细胞膜,提高心肌组织中NO的含量;治疗心衰具有强心、利尿、逆转心室重构等作用,对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对病毒性心肌炎有预防与治疗作用;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6]。另外黄芪还具有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保护肝脏、免疫调节治疗等作用,总之,黄芪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1] 李淑芳.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3,6(6):73-74.

[2] 邱永波,刘 锦,武 飞.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5):435-436.

[3] 赵丹丹,王 阶.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13):103-105.

[4] 张杰生,张童茜,安 宏.黄芪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医研究,2012,8(8):78-80.

[5] 沈启明,马丽红.黄芪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3,2(2):150-151.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285.6

B

ISSN.2095-6681.2015.24.058.02

猜你喜欢

四君子汤赤芍丹参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探讨四君子汤在创伤修复中应用研究进展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和对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评价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研究进展
四君子汤对结肠癌肝转移小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研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