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1-07陈晨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科普影响因素

陈晨

摘 要:为深入了解目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以浙江省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主题,利用SPASS20.0、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两个因子与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显著正相关:学校管理越有成效、体制越健全,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越强;科普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愈好,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越强。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影响因素

项目来源:金华市科协2015年课题“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

科普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宣传科普知识,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1]。

高校拥有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最为自由、活跃、有效的环境,有义务承担起推进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2]。而大学生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解决社会居民、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

本项目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总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因素,发现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从政府、高校以及个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研究内容为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具体研究方法及对象如下所示:

(一)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调查

以金华、宁波、温州、杭州、台州、衢州、丽水等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以期获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研对象的个体基本情况,其中包括调研者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当过干部、是否住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親文化程度等等;第二部分为浙江省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运用李克特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作答。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分别是“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回答。

(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调查

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问卷调研法,内容涵盖两部分:一部分以个体基本情况为主,内容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调查,同样按照李克特量表法将问题的答案(“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表示被测的实际情况与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越符合[3],即该观测变量所反映的情况对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影响越大。

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9份,通过对回收的389份问卷初步检查,发现有14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或者数据有误被踢除,保留有效问卷375份,有效比例96.4%。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A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双边量分析或多边相应量分析等。

在37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2份,占48.53%,女生1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47%;被调查样本年龄在19-24岁之间,以20、21、22岁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2.4%、34.4%和28%;被调查者的专业基本覆盖文、史、理、工、医等领域50多个专业,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占51.5%,大一学生占21.9%,大三占18.7%,大四占8%。

被调查样本中,44%的学生表示当过学生干部;98.7%为住校生,寝室室友人数不一,有4人住一个寝室,也有5人、6人。从家庭年收入看,2万以下占6.7%,2-5万的占23.7%,5-10万占45%,10-20万占18.4%,20万以上占5.9%;从被调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来看,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初中文化程度都占比最大,母亲初中文化占48.5%,父亲初中文化占47.6%。相比较之下,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比例略高于父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父亲略高于母亲。

3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

调查中发现,仅有28.4%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学习后有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这与学校、社会的宣传导向有很大关系。在问及为何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时,“锻炼自己”(78.3%)、“帮助他人”(75.4%)、“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解决问题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46.7%)、“结交朋友”(38.7%)、(25.7%)是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者“无聊,打发空余时间”。至于为何从未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时间,另一个是不知道怎么参加。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都比较短,三个月的占61.3%,三个月到半年的占30.5%,半年以上的只有8.2%。究其原因,大多认为“没有系统培训难度有点大”“占用的时间比较长”“组织比较松散”“失去新鲜感”等,可以看出,科普志愿活动在很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相关性分析看,性别、年龄、是否为住校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因素,对“是否参加过科普志愿者活动”以及“参加科普志愿活动持续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二)科普志愿活动形式多样,组织化态势明显

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类型包括敬老院科普活动(23.5%)、社区科普活动(19.2%)、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18.7%)、支教服务(13.3%)、医疗卫生保健服务(10.7%)等等。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者活动大体上是由学校或者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个人独自从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很低,仅占0.9%。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集体性和组织性较强,个人主动性弱的特点,这些科普志愿者往往都是被动参与者。

(三)科普志愿服务信息获得渠道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学校有哪些部门或者社团组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52.6%的学生表示他们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的宣传,40.1%的是来源于同学或者朋友的介绍,自己主动寻找的只占1.3%,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其他途径,比如科协等社会机构的宣传组织。

4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为提高模型分析结果的精准程度,运用了SPASS20.0软件对反映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的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KMO值为0.933>0.5,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概率P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是可以的。

在分析出的4个因子中,激励因子、物质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不相关,而学校管理、社会环境2个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有显著正相关。

(一)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因子包括了战略规划、服务培训以及配套措施三个方面,与问题“学校对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有整体的规划和落实步骤”、“学校制定了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志愿者都知道组织的宗旨和社会职责”、“学校制定了明确的科普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学校为成员建立了多种培训渠道”、“学校对每次培训都会进行评估、跟踪”、“学校制定了配套政策或措施,解决了自己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自己在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校和志愿组织会帮忙解决”相关性较强。

回归结果显示,学校管理越有成效、体制越健全,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越强。这与目前科普志愿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流动性大等特征有关,说明学校是否重视科普志愿服务、宣传是否到位、保障体制是否健全等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子包括“学校有科普志愿服务的氛围”、“科普志愿服务在学校和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宣传”、“科普志愿服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科普志愿者的行动能够得到尊重”、“科普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社会评价”。

回归结果分析,科普志愿服务的环境越好,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就越强。良好的社会环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访谈中,有学生表示“有时我们的行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导致很多成员都没有了积极性”。这说明,社会评价会影响科普志愿者对科普志愿服务认同感的建立。

5 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提高社会地位

大学生是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命军,而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培育、支持和保障力度;打造并宣传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推动科普志愿服务的可持续。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科普志愿服务立法机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科普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其次,对科普志愿者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保障其社会地位;再次,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扩大影响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保障,为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平台。

同时,可以建立科普志愿活动“储蓄制度”,形成一种“付出、积累、回报”的积极爱心储蓄循环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表现、活动反馈等信息等登记并储存起来,当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帮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如台湾地区《志愿者活动法》就有类似的规定:“志愿者活动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者,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者活动荣誉卡,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娱乐场所、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4]。

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搭建科普宣传平台,如建立科普馆、科普网站、科普画廊、科普报刊、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电影等。

(二)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形成良好氛围

作为高校,在推动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如组建校级统一的、规范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制定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培训、管理与保障机制,完善科普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等。如吸收各学科、各专业的人才,根据他们的专业和兴趣进行分类组队;可以建立宣传网站,制作个性徽章等,

第二要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包括对指导老师的培训、组织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志愿者的培训。针对指导老师,主要是经验交流,并且将指导老师的的工作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对于组织管理者,主要针对其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其工作业绩进行记载,归入学籍档案;而对于志愿者,主要通过开设科普志愿者服务相关培训课程来提高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奖惩机制上,主要是为了减少志愿过程中“逃兵”现象,比如可以与课外实践学分挂钩,对于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奖学金等,并设立优秀志愿者奖、优秀团队奖等;对于临时脱逃、服务过程中懒散等,要给予警示。

第三加强宣传,定期组织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利用网络、广播、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科普志愿服务,但不知道从哪获得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分级责任制,校、院、专业、班级,层层落实宣传工作。同时,要多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让志愿者能通过活动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个人层面: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的科普志愿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体制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仅需要在校大学生提高科普志愿服务的意识,更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乐于奉献、互助友爱、勇于进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唐金同.科普教育基地志愿者队伍动员机制建设初探[J].大众科技,2014(3):172-175.

[2]袁荣,刘博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企业文化,2011(8):97-98.

[3]翟军亮,吴春梅.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普研究,201492):23-32.

[4]王鑫. 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76-78.

[5]韋丽娃,谷昭阳,闫萍. 高校志愿者服务发展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165-166.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科普影响因素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