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通识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香港科技大学核心课程项目及其启示

2014-12-29张媛张涛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20期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核心课程通识教育

张媛+++张涛

摘   要:作为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载体和实质支撑,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基本的公民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科技大学鼓励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力求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探求精神以及公民意识。通过核心课程项目的开展,香港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对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核心课程;通识教育;香港科技大学

对于“通”与“专”之辩,久已有之。无论是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的“硕学闳材”教育观[1],亦或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提出的“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的观点[2],皆映射出通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种办学理念,通识教育与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相统一。而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核心课程在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素养可持续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是一所年轻且充满朝气的高校,在20余年的办学时间里已连续三年(2011-2013年)在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亚洲第一,所获成就广受注目。科大以培育未来社会栋梁为使命,在灵活的学位课程和丰富的本科生参与研究机会之余,通过内容广泛、目标明确、注重质量的核心课程,着眼于学生获得全面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开创成功的事业,活出丰富的人生。科大通过开展核心课程以促进通识教育发展的做法对内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的实质性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香港科技大学

核心课程项目内容与特色[3]

(一)核心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要任务。科大核心课程项目旨在促进学生如下品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积极的学习兴趣、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交际、分析与独立思考能力;对文化艺术、社会热点的赏析和洞察力,科学严谨的态度;有责任感、有道德、有同情心的公民意识;“体魄”与“心智”的均衡发展。上述培养目标与科大“ABC LIVE”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即卓越学术(Academic Excellence)、广博教育(Broad-based Education)、技能养成(Competencies and Capacity Building)、领导力与团队合作(Leadership and Teamwork)、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Outlook)、未来愿景(Vision and an Orientation to the Future)以及道德准则与同情心(Ethical Standards and Compassion)。

(二)核心课程分类与内容

核心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竞争愈发激烈、充满变数的外部环境中更好地进入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核心课程设置中,把学院主办课程(或称学院特色课程)(School-Sponsored Courses,SSCs)规定为四年制大学课程的必修内容,是科大核心课程的创新点之一。学院主办课程是各个学院的标志性课程,体现学院的独特价值,倡导学科交叉和整合理念,常由资深教师执教。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精心设计组织,学院主办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其主动探索、创造新知的兴趣和热情。SSCs课程形式灵活多样,各学院可酌情决定教学方法、教学规模等。例如,教师可围绕一个主题基于不同视角教授课程;教学方式可以是轮流式的团队教学,亦可分阶段由不同教师讲授。在提交课程申请时,教师要随附对于如下问题的思考,包括该课程如何体现通识教育倡导的“广博、跨越单一学科”等方面的意旨;该课程如何诠释学院的特色价值;该课程能给通识教育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教师将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预见的主要障碍或实际困难是什么,将如何解决等。

除学分课程及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科大还不断探索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课程辅助与管理方式。比如,提供辅助课程工作坊(Co-curricular Workshops)让学生亲自实践与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组织“与艺术家面对面”等分享会,为修读“当代舞蹈入门”“摄影入门”“现代绘画方式”等课程的学生搭建展演、展示、竞赛的平台,丰富校园艺术教育形式等。此外,科大还开展了学校间本科课程共享项目,让学生体验不同校园的学习生活。例如,2014年暑假,科大与岭南大学开展了此项目,即科大所有本科生可选择岭南大学提供的相关课程,且在岭南大学学习期间无需为获得学分而另外支付学费。在通过课程考核后,学生可提交学分转换申请以将该学分用于完成核心课程项目的修读要求。

(三)核心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努力提升核心课程质量。2009年6月,科大教务委员会(the Senate)通过了一套核心课程质量保障细则。之后经修订,该细则在课程审核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课程申请与认定的程序、课程改善与教师支持等方面予以了愈加清晰、完善的规定。

1.完善的机构设置

本科生核心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n Undergraduate Core Education,CUCE)是科大审查、批准核心课程,且提供必要支持及监督核心课程质量的主要机构。CUCE成员由本科生教务委员会(Committee on Undergraduate Studies,CUS)主席与各所属学院负责人商议派任,主要成员包括: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代表各1名;人文学院两个学部的代表各1名;语文教育中心的代表1名;学生会提名的非新生代表1名以及本科生教务委员会的委员1名。CUCE的具体工作一般由学术质素与本科生教务办公室的本科生核心教育小组(Undergraduate Core Education Team,UCE Team)协助完成,包括核心课程项目的策划、实施与推进等。该小组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核心课程,指导学生对核心课程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藉此激发学生思考大学教育对于自身的意义,以使其有兴趣探求专业领域外的知识。此外,核心教育小组中的部分成员致力于实习艺术课程和课外工作坊的开展,旨在使学生体验多样的艺术形式,使其有机会学习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表达自己。

2.严格的课程审批与审查反馈机制

科大各领域核心课程的设立需要经过一个严格的过程。具体而言,课程需先获得所在学院的支持,且需排除与其他学院申请的课程存有相似的可能。继而,学院把课程上报给本科生核心教育小组以将其呈交给相关的课程审核小组(Course Review Panel,CRP)以进行更为深入的审批。之后,CRP会对申请的课程提出建议,并反馈给相关学院,以使其对课程申请方案进行修改。最后,课程申请将被提交给CUCE和CUS以获其双重批准。课程审批旨在确保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符合核心课程项目的一般标准,及与所属领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学期末,所有的核心课程都要通过《评价调查表》进行统一考核。针对核心课程的具体需要,考核内容也可补充附加问题。考核过程中,科大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征集反馈意见,并围绕意见展开讨论以改善课程。此外,本科生核心教育小组也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小组会议、调查等其他渠道加强课程审查。每年,本科生核心教育小组需向CUCE提交核心课程项目实施的年度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选课数据分析、学生反馈以及针对学生反馈意见提出的改进措施等。CUCE将针对报告内容提出改善建议并呈交给教学质素校务委员会(Senate Committe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CTLQ)。

3.积极的支持与奖励措施

为表彰核心课程教师所付出的非凡努力,以及在课程设计和授课中的卓越表现,科大设立了“核心课程卓越奖”(Common Core Excellence Award)。奖项评选委员会由师生代表和校友代表组成。奖项考量内容或标准主要包括:卓越核心课程的示范性(如课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视野、解放其思想;是否有效地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是否将当下研究、知识热点与课程进行了有效结合等);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评设计(如课程是否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定量推理、交际、批判思维能力;是否在课程设计中考虑了学习者不同的背景和能力差异等);授课方法和教学创新(如是否在不断改进教学、主动创新以提升学习质量等)。在280余门课程中,学校将甄选1项获奖课程。对于获奖的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将由校长颁发证书,并赠予2万港元的奖金(团队拥有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权);另一方面,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将会对其进行宣传,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核心课程的建设,激励学校在丰富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活动、增强教学团队力量等方面努力。

二、启示与借鉴

我国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开始。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文化素质教育应被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之中,通识教育开始在部分高校有了实际发展,并渐趋被作为改善和提高本科课程体系整体水平、贯彻文化素质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随着通识教育改革的深入,通识教育的实践研究愈发重要。科大开展核心课程项目的经验,对内地高校加强通识教育,改进、创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颇有启示。

(一)确立明确的课程目标和通识教育观念

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一辈子都在调整, 任何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都不可能以四年时间包办一个学生的终生的知识结构。” [4]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有力回应,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平衡知识结构的良策。科大推出的核心课程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充实本科教育经历的良好机会,不仅可帮助他们在主攻学科专业领域内成绩出众,更可通过艺术、人文等学习让学生获得全面成长,突出了对学生合理能力结构和基本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当前,在内地高校的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目标多指向“非专业教育”“提升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目标表述趋于雷同。而科大的核心课程项目旗帜鲜明地要求与学校所提出的根本育人目标,即“ABC LIVE”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尤其注重拓宽学术广度,支持高水准的个人发展、道德推理和公民意识。可见,如何使通识教育目标与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特色优势、育人理念统一整合;如何使核心课程真正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并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中,而非仅只就业利益驱动下对于原有培养方案的简单修补,亦或“简单化”的专业科目授受等,仍是需要深刻思考的课题。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科大核心课程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教职员工以及课程团队其他成员的努力,取决于所在学院、系部的大力支持。不同于以往基于学院的一般通识教育模式,核心课程为所有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就课程结构和内容而言,科大核心课程体系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领域,重视文化艺术修养和语言技能的掌握,重视对于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与运用。当前,内地诸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推出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常涵盖如上领域,在课程的类别划分方面有粗有细、有多有少;课程名称、性质等略有不同;中英文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不被包含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中,否则将占据过多的必修课程比重,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此外,为了突出学院在引导、协调、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大推出了SSCs课程,实现了选修、必修课程巧妙的结合;鼓励课程的跨院系、跨学科整合;注重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促进核心课程的高质量与规范性发展。不仅如此,科大核心课程还可兼涉多个领域。如“中国艺术入门”“中国国画入门”可同时归于人文科学、中文交际、艺术等三个领域,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合理规划课程的修读。

(三)设置专门的核心课程管理机构

科大设立专门的本科生核心教育委员会(CUCE)作为审查、批准核心课程的专门机构,并组建UCE Team协助其完成日常工作。随着对通识教育探索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内地也已有高校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如复旦大学)。但多数高校对核心课程的管理由教务处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此种做法,一方面,就组织保障而言,不易突显高校对通识教育开展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务处或其下设机构因繁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易导致对核心课程的管理陷入松散无序的状态。

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于大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和态度取向。当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是专门领域的学术钻研,只有成绩优秀才可为自身带来良好的工作和锦绣的前程时,对于那些不确定通过大学生活能获得什么、核心课程如何满足其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如何进行最佳选择的学生而言,尤其需要核心课程项目主管部门通过组织讨论会等进行“面对面”指导与交流。

此外,科大本科生核心教育小组中的部分成员致力于艺术课程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引起内地高校对非正式通识核心课程的重视,丰富、拓宽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颇有助益。

(四)加强课程教学创新与过程监管

当前,高等教育日渐回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然而,实际推行却易出现偏差甚至背离通识教育的最初目标,诸如:核心课程内容重应用型和专业化;学生倾向那些轻松、易过的课程;教师缺乏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疏于创新,不适合核心课程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和育人效果。为了扩大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外的视野,科大核心课程授课教师通常要面临如何向学生解释其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概念,如何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感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在学术体验、实践、思辨中获得精神感悟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科大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将高年级学生收集的日常生活案例制作成系列微电影辅助课程讲授;推出小组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将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团队合作与协作学习。在团队合作与协作学习中,为避免出现个别学生的“搭车”行为,课程小组会建议组内成员应具有不同的专业、年级乃至国别的背景;课程应有明确的个体和同侪评估准则、进度表与反馈等;学校亦可选择已修完该课程的优秀学生作为朋辈辅导员指导学生的学习。此外,为强化核心课程项目的质量保障,科大注重从核心课程的准入、课程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教师发展、打造优秀示范课程等方面完善课程保障与监管体系。

综而述之,无论是培养富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还是完整的人,通识教育通常表现为一种教育理念,核心课程则是贯彻这一理念的关键载体和实质支撑。当前,内地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展,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亦是提升自身育人质量,完成本然使命的迫切需要。面对通识教育发展及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内地高校学习人之长,反观己之短,方可在优质办学、特色育人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661.

[2]梅贻琦.大学一解[J].中国大学教学, 2002(10):46.

[3]University Common Core Program[EB/OL].http://uce.ust.hk/web/about/about_common.html, 2014-3-20.

[4]王德峰.从大学理念看通识教育的方向与道路[J].复旦教育论坛, 2006(4):26.

编辑 吴婷 郝星培

作者简介:张媛,天津外国语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涛,天津外国语大学高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通讯地址:天津市西区马场道117号;邮政编码:300204;电子邮件:nana_8762@163.com)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展望”(编号:FIB120455)阶段性成果;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香港科技大学核心课程通识教育
三种电子书PDA模式影响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兴创业型大学治理模式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