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2014-12-22迟旭升严苏艳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迟旭升+严苏艳

〔摘要〕本文以2011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操控性生产成本、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及操控性酌量费用,从而能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16-07

一、引言

2004年6月,经国务院和证监会批准,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设立,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规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无论是在企业数量上,还是在对GDP的贡献、上缴税收,以及提供城镇就业岗位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然而,“绿大地”等公司财务造假案的发生,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一般说来,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直至发生财务舞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特征及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方面。Chan等[1]选取122家在“SOX法案”生效后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为样本,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操纵性应计项指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其他公司。Doyle等[2]以美国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期间报告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为样本,以应计项质量代表财务信息质量,以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代表内部控制质量来进行二者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所报告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较低的应计质量相关联,并推论内部控制问题正是应计质量较低的根源。Ashbaugh-Skaife等[3]发现在内部控制审核中有重大缺陷的公司,比没有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多的异常应计项和应计项噪音。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质量,以及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刘亚莉和杨兴全[4]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审计理念的创新,是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张国清[5]以2007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而公司的一些内在特征和治理因素确实会系统地影响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郝玉贵和孙永新 [6]以2009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对利润的操控,能够提高盈余信息质量。张龙平等[7]以2006—2008 年沪市A 股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会计盈余质量。方红星和金玉娜[8]以200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叶建芳等[9]以2008—2010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比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得到修正后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程度会降低。

从上述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问题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选取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代理人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机和基本条件。财务报告是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方式之一,而内部控制制度是缓解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限制代理人对财务报告信息的故意操纵,降低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运用,以及会计处理过程中无意或有意的程序和差错风险,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则越高,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会缓解,从而能够有效抑制代理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空间,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财务报告控制和资产管理控制,还涵盖了企业运营管理的诸多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运营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内部控制不仅能够降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其本身的有效执行来抑制以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方式进行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具体来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销售操控活动,降低实际现金流量低于期望值的偏离水平(提高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抑制生产性操控活动,降低实际生产成本高于期望值的偏离水平(降低操控性生产成本);抑制酌量性费用操控,降低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期望值的偏离水平(提高操控性酌量费用)[8]。另外,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还能够减少管理层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机会与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假设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操控性生产成本越低。

假设4: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越高。

假设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操控性酌量费用越高。

(二)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将盈余管理区分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并分别选择模型进行计量。

1.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选择截面Jones模型作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即:

模型1:NDAi,t=α1(1/Ai,t-1)+α 2(ΔSALESi,t/Ai,t-1)+α3(PPEi,t/Ai,t-1)

其中,NDAi,t为i公司第t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即期望应计利润;ΔSALESi,t为i公司营业收入变动额,等于i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与第t-1 年的营业收入之差;PPEi,t为i公司第t年固定资产原值;Ai,t-1为i公司第t-1年年末总资产;α1、α2、α3是公司特征参数,根据以下模型回归得到: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的研究,分别计算公司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来度量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进而得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DISCEXPi,t/Ai,t-1=α1(1/Ai,t-1)+α2(SALEi,t-1/Ai,t-1)+εi,t

其中,DISCEXPi,t为i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

模型2.4:

其中,DREMi,t(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为i公司实际的应计利润与期望应计利润之差的绝对值;DPRODi,t(操控性生产成本)为i公司实际的生产成本减去期望生产成本,即模型2.2中的误差项εi,t; DCFOi,t(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为i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期望经营现金流量,即模型2.1中的误差项εi,t;DDISCEXPi,t(操控性酌量费用)为i公司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期望酌量性费用,即模型2.3中的误差项εi,t。

(三)内部控制的度量

本文采用迪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数ICI来衡量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四)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

为了检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建立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其中,DEMi,t为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为DNDAi,t、DREMi,t、DPRODi,t、DCFOi,t、DDISCEXPi,t ;ICIi,t 为内部控制指数;Xi,t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公司治理因素(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高管薪酬)、公司运营因素(财务风险、公司业绩、公司成长、营业周期)以及公司特征因素(行业)。各变量及其定义如表1所示。

(五)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11年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非财务数据由笔者手工收集得到。本文对样本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1)剔除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ST、*ST公司。(3)剔除所需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共计475家。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另外,ICI与DREM、DPROD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DCFO、DDISCEXP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与DNDA并不显著相关。据此可以推断: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对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可能由于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抑制效果并不明显。

表3显示:内部控制指数与各控制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5,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各项假设,本文选用内部控制指数作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替代变量,采用中小企业板样本公司数据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回归结果显示:(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负相关,但并不显著。(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验证。(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操控性生产成本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3得到验证。(4)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4得到验证。(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操控性酌量费用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5得到验证。由此不难看出,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能够明显抑制生产性操控活动、销售操控活动、酌量性费用操控活动,从而能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在回归结果中,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尽管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会计估计的运用及变更等方法进行操作,而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并不能轻易改变,且更改后需要在公司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本身所具有的较高透明度,可能导致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不明显。(2)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上市公司监管法律法规建设的不断加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中小企业管理层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导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并不显著,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作用不显著。

由回归结果可知,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与董事会规模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对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董事会成员人数越多,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可能由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所有者与管理层的利益取向高度一致,从而导致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降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属于中小企业成长性指标之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表明中小企业成长性越好,企业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则越高。

此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3位高管薪酬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营业周期自然对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中小企业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即产生所谓的“隧道挖掘效应”;中小企业前3位高管薪酬越高,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自身利益的动机越低,从而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越高,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中小企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以提高业绩的动机越低,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进行盈余管理避税的动机越强,就越有可能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中小企业营业周期越长,企业运营能力越低,越有可能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各模型回归结果中DW值均在2左右,且残差均值都为0,因此,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膨胀方差因子VIF都不超过2,进一步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降低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分别剔除了样本中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性生产成本(DPROD)、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酌量费用(DDISCEXP)5个变量中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样本,对467个样本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剔除极端值后的回归结果与原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1年深市中小企业板47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别选取模型衡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并引入公司治理因素(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高管薪酬)、公司运营因素(财务风险、公司业绩、公司成长、营业周期),以及公司特征因素(行业)等一系列控制变量,对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回归结果表明:(1)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操控性生产成本、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及操控性酌量费用,从而能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2)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能够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同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则越高。(3)中小企业股权集中度、前3位高管薪酬、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则越低,而资产负债率越高、营业周期越长,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则越高。

(二)政策建议

1.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因此,为了提高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中小企业除了要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使内部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做好以下工作:适当增加董事会成员人数;尽可能采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组织模式;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优化股权结构,摒弃董事会“一言堂”格局。

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中小企业前3位高管薪酬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即前3位高管薪酬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基于此,我们建议:中小企业应对高管人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便弱化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第三,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研究结论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营业周期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运营和获利能力越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可能性越低。基于此,我们建议:中小企业应把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提高自身运营和获利能力的基础,并将诚实守信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这恰恰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2.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导与监督,通过鼓励引导和定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促进上市公司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以此推动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3.对投资者的建议

投资者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只有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环境下才能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才是真正的有用信息,因此,广大中小企业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所投资的公司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定期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内部控制中有无重大缺陷等问题,以便有效规避公司盈余管理甚至财务舞弊所引发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Chan,K., Farrell, B., 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2005[R].Working Paper, Pace University, December 2007.

[2]Doyle,J.,Ge,W.,Mc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44(1-2):193-223.

[3]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 2008,83(1):217-250.

[4]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J].审计研究,2004,(2):75-78.

[5]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 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3):112-119.

[6]郝玉贵,孙永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来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78-196.

[7]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9]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责任编辑:韩淑丽)

参考文献:

[1]Chan,K., Farrell, B., 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2005[R].Working Paper, Pace University, December 2007.

[2]Doyle,J.,Ge,W.,Mc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44(1-2):193-223.

[3]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 2008,83(1):217-250.

[4]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J].审计研究,2004,(2):75-78.

[5]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 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3):112-119.

[6]郝玉贵,孙永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来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78-196.

[7]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9]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责任编辑:韩淑丽)

参考文献:

[1]Chan,K., Farrell, B., 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2005[R].Working Paper, Pace University, December 2007.

[2]Doyle,J.,Ge,W.,Mc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44(1-2):193-223.

[3]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 2008,83(1):217-250.

[4]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J].审计研究,2004,(2):75-78.

[5]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 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3):112-119.

[6]郝玉贵,孙永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来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78-196.

[7]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9]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责任编辑:韩淑丽)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