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投资与税收对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影响

2014-12-22张海星靳伟凤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政府

张海星+靳伟凤

〔摘要〕产业结构趋同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多年的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东、中、西部区域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1998—2012年我国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政府投资与税收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地方税收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则降低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税收三大财政政策变量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剥离地方政府的产业经济建设功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资;地方税收;产业结构趋同

中图分类号:F8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43-06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所呈现的某种共同倾向,即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各区域形成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据测算,我国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1]。产业结构趋同背离了地区产业的合理分工,脱离了当地条件和比较优势,易造成地区间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进而使得投资效率下降,影响规模经济的形成、产业技术的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并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产业结构趋同是在地区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的,我国地方政府是地区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投资决定了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对产业结构的趋同负有责任。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减速与结构深度调整的严峻挑战,十八大报告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客观地评价地方政府投资与税收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学界追踪的热点问题。在现有文献中,对于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是基于市场和经济竞争的逻辑,认为现有的财政分权制度强化了地方政府官员的财政与经济激励,各个地区为保护本地的资源、市场和税基而各自为战,使得各地方官员在选择产业投资方向时,为寻求高额利润而过度进入某一行业,进而导致产业结构趋同。Young[2]通过对我国地区间贸易保护主义和产业同构化的经验证据分析,强调了地方财政激励和扭曲的价格体系对产业同构化的影响。银温泉和才婉茹[3]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地方市场分割进行了研究,发现地方市场分割是我国出现严重的地区经济同构的一个重要原因。白重恩等[4]利用我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我国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有动机保护享有较高利税率和国有成分比例较高的行业,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胡向婷和张璐[5]利用26个省份面板数据模型,就地方政府保护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地方税收有重要贡献的地方企业的保护将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二是从我国现行的以GDP相对增长率为主的政治晋升机制出发,认为受政治晋升激励的影响,地方政府会不顾地区比较优势,盲目攀比模仿,鼓励发展一些能够产生政治明星效应的产业,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趋同。胡荣涛等[6]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三个博弈模型,发现地方政府对高利润产业会有一种内在的投资冲动,正是这种投资冲动使各地区产业结构出现趋同。周黎安[7]建立了一个地方官员政治晋升博弈的简单模型,强调了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傅勇和张晏[8]利用1994—2004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造就了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

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采用1998—2012年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东、中、西部区域省级面板数据模型,从财政收支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与地方政府税收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针对实证结果做出深度分析与政策建议,以期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时,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区域划分标准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西部省份的划分方法,将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其中,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在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对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东、中、西部三个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各区域的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即每一区域构建一个省级面板数据模型。

本文建立的面板数据模型是以产业结构趋同度(Rit)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GI)为核心解释变量的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i表示个体,t表示时期。为避免因计量模型遗漏了重要的解释变量导致实证结果出现偏差,本文将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PI)、地方税收(TAX)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同时,为了考察产业结构趋同发展惯性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本文也将产业结构趋同度的滞后值(Rit-1)引入上述实证模型。β1、β2、β3、β4分别表示上一期产业结构趋同度、地方政府投资、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和地方税收的系数。αi表示个体异质项,即同一区域内每个省份特有的个体固定效应。u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界定

产业结构趋同度(R)。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来衡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公式为Rij=∑nk=1(XikXjk)/∑n i=1X2ik∑nj=1X2jk,其中,Rij表示地区i、j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k表示产业部门(k=1,2,…,n),n表示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个数;Xik、Xjk分别表示第k产业部门在地区i和地区j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Rij的值在0—1之间变化,Rij的值为1,则表示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Rij的值为0,说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从动态看,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产业结构趋于相同,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下降,则产业结构趋于相异。本文以全国三大产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三大产业细分标准将三大产业进行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结构为标准,通过计算各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GI)。用地方政府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其中,政府投资额以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基础设施的范围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已统计的基础设施指标,具体包括三大领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PI)。用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故本文以每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来衡量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额。

地方政府税收(TAX)。用地方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地方税收水平来衡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考虑到我国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时间跨度,本文样本区间选取1998—2012年度数据。文中用到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由于西藏和海南数据残缺,予以剔除,故本文研究的个体样本为除上述两省之外的 29个省份。另外,本文所有变量一律采用相对量指标,无需要进行消涨处理。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须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运用IPS和Fisher-ADF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三大经济区域各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种检验方法各区域的原序列R、GI、PI、TAX均为含有单位根的非平稳的I(1)序列;但两种检验方法都接受各区域的一阶差分序列DR、DGI、DPI、DTAX不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认为各区域的差分序列为平稳I(0)序列。

(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由于原序列不平稳,为了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使得整个线性方程对于经济活动做出有规律性的定量描述,还需要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进一步检验三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检验结果看出,三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较为精确,不存在伪回归现象。

(三)模型的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三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各区域面板数据模型的拟合优度R2、2、F统计量可知,模型的回归方程均是有效的。从括号中的T统计量可以看出,估计系数都比较显著。由此可以判断三个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三大经济区域上一期的产业结构趋同度系数β1显著且为正,这说明产业结构趋同具有很强的历史发展惯性,动态模型选择较合理。

1.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的产业趋同系数(β2)分析

从表3估计结果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方政府投资的产业趋同系数依次为0.049、0.045和0.046,即地方政府投资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度分别提高0.049%、0.045%和0.046%,这表明各区域地方政府投资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产业结构趋同。各区域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都具有加剧作用,说明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投资具有相同的投资方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1998年和2008年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积极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指导下,各地方政府为追求增长绩效,盲目地扩大投资和重复建设,促使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上述情况有其深刻的体制根源。我国财政分权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地方官员同时处于两种竞争之中,既为地区的经济产出和税收而竞争,同时又为各自的政治晋升而竞争,这使得各地方政府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不顾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大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即地方政府投资更多地偏好第二产业,而对第一、二、三产业投资较少。各地方政府为寻求高额利润而过度进入第二产业的投资行为,造成了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化[9]。根据张宏霞[10]对我国1978—2008年样本的研究,地方政府投资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产值的长期产出弹性分别为0.155、0.609和0.299,发现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能带来较高产出的第二产业。

表3估计结果还显示,各区域地方政府投资的产业趋同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表明东部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影响程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这与各区域第二产业投资占地方政府投资比重有关。长期以来,东部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东部第二产业的投资占地方政府投资的比重大于中、西部,导致东部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最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西部依靠其能源资源要素优势、市场空间优势、地缘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已经显露,且仅次于东部。中部虽然采用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但优势并不明显,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相对较小。

2.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产业趋同系数(β3)分析

从表3估计结果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产业趋同系数依次为-0.296、-0.093和-0.021,即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度分别降低0.296、0.093和0.021个百分点,这表明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本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这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主导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有助于引导物质资本投资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进行理性投资,以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属于第三产业投资,还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表3估计结果还可看出,各区域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产业趋同系数(绝对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表明东部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降低力度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这是由各区域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在我国,东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最高,人力资本雄厚的区域更便于政府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地方政府税收的产业趋同系数(β4)分析

从表3估计结果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税收产业趋同系数依次为0.051、0.061和0.010,即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方税收收入总额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分别提高0.051、0.061和0.010个百分点,表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趋同具有推动效应。这是因为在区域竞争中,为了维护其辖区内的财政收入,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愿望来保护本地区税基,进而通过优惠政策或设置贸易壁垒等保护行为来鼓励发展那些资本集中型、利税率高的产业,最终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化[11]。从实证结果看,这种情况中部最明显,东部次之,西部最小。西部由于受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发展地区特色产业,这使得西部税收收入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较小。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区域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税收与产业结构趋同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大财政政策变量与产业结构趋同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其中,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地方税收竞争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则降低了产业结构趋同,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正向推动效应。对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剥离地方政府的产业经济建设功能,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为辖区居民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营造并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的经济秩序,并不是投资建设地方的产业经济。一地的产业布局应当是市场“看不见的手”根据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的结果,而不应是政府意志的刻意体现。地方政府投资虽然可以迅速建立或改变当地的产业布局,但这种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产业布局往往会不顾比较优势,对地方经济发展反倒更具有破坏性。市场培育的产业结构尽管会比较缓慢,但它却能更合理并且可持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投资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按照“拾遗补缺”的原则,鼓励或限制生产要素向某些产业流动。通过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第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消除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外部因素。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清除市场壁垒、打破地方贸易壁垒和地区封锁,避免因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所导致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与优势产业制定区域化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真正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各地按自己的要素特征与比较优势发展主导产业与开发先导产业,适时合理地推动各地区各具特色、具有较强互补性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加大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入,推动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是继续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率。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直接导致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和人力资本短缺,其在产业上的突出表现就是第一产业农业仍然多以传统农业、粗放经营为主,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依然不高,第三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偏低,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低且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因此,今后应逐步增加各级地方财政的预算内教育投入,加大落后地区中央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实现全国的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尽快完成“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行业的全国覆盖,积极完善增值税的产业优化功能,减轻第三产业税收负担,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结构。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依赖于盲目扩大物质资本投资规模,而应注重改善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第三产业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能有效地促进本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第四,改变以GDP增长率为主的政绩考核体系,减少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经济的热情和冲动。尽管推动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施政目标,但政府政绩的优劣还是主要应当看其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否到位并令人满意,即政府创造的市场外部环境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现实中GDP增长政绩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官员的政治升迁,各地官员均有足够的热情和冲动投入到产业经济建设之中,既短平快也易于横向比较,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因此,政绩考核体系应当减轻经济指标的权重而加大社会认同度的权重。

参考文献:

[1]熊跃平,王俊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10):43-45.

[2]Young, A.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3]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6):3-5.

[4]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33.

[5]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 (2):102-108.

[6]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区利益与博弈行为分析——一个解释产业结构趋同成因的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02,(4):99-102.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8]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8.

[9]周光亮.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12,(1):24-26.

[10]张宏霞.地方政府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2010,(3):41-45.

[11]邹璇.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J].产业经济,2012, (8):223-224.

[12]张其春,郗永勤.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6,(8):16-18.

[13]王娟.地方政府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41-42.

[14]储德银,建克成.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4,(2):80-91,224.

(责任编辑:韩淑丽)

参考文献:

[1]熊跃平,王俊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10):43-45.

[2]Young, A.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3]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6):3-5.

[4]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33.

[5]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 (2):102-108.

[6]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区利益与博弈行为分析——一个解释产业结构趋同成因的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02,(4):99-102.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8]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8.

[9]周光亮.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12,(1):24-26.

[10]张宏霞.地方政府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2010,(3):41-45.

[11]邹璇.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J].产业经济,2012, (8):223-224.

[12]张其春,郗永勤.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6,(8):16-18.

[13]王娟.地方政府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41-42.

[14]储德银,建克成.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4,(2):80-91,224.

(责任编辑:韩淑丽)

参考文献:

[1]熊跃平,王俊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10):43-45.

[2]Young, A.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3]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6):3-5.

[4]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33.

[5]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 (2):102-108.

[6]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区利益与博弈行为分析——一个解释产业结构趋同成因的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02,(4):99-102.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8]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8.

[9]周光亮.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12,(1):24-26.

[10]张宏霞.地方政府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2010,(3):41-45.

[11]邹璇.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J].产业经济,2012, (8):223-224.

[12]张其春,郗永勤.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6,(8):16-18.

[13]王娟.地方政府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41-42.

[14]储德银,建克成.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4,(2):80-91,224.

(责任编辑:韩淑丽)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区域政府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区域发展篇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