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对比研究*

2014-11-27蔡梦彤霍生玉

教育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错别字笔画部件

蔡梦彤 霍生玉

小学阶段是识字和写字的关键时期,是掌握汉字规律,形成汉字书写意识的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将汉语教学与心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研究汉字教学的方法。〔1〕彭聃龄的 《汉语认知研究》着重研究了汉字笔画、构字部件、形声字的义符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冯丽萍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加工、汉字认知神经机制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而对不同年龄阶段错别字的研究较少:Shen和Bear(2001)探讨了汉语儿童书写错误发展模式,研究了各个学龄段基于字形、字音以及字义的错误。陈瑞瑞 (1995)对香港学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中学预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作了定量分析。但是总体来说,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错别字的整体分析,而且仅限于对错别字进行简单举例式的分析,研究对象比较单一。本研究拟从发展的角度对错别字类型进行历时对比分析,着重对不同年级间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和归纳不同阶段小学生的错别字情况,继而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年级小学识字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材料

本研究选取处在识字关键期的二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于一年级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主,识字量较少且大部分为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我们不作为研究对象。六年级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基本形成,且语文教学不再以识字为重点,我们也不纳入。

为了考察小学阶段学生错别字情况,本研究对徐州市铜山实验小学、求是小学、少华街小学、解放路小学共4所小学进行抽样汉字测试,随机在每所小学二至五年级中每年级抽取25名左右的小学生发放试卷,测试时采用看拼音写汉字的形式,二、在年级试卷包含250以内个字,四、五年级试卷包含350以内个字,所考察的字全部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测试时间限定在40分钟之内完成。试卷分为A、B卷,前两所小学发放A卷,后两所小学发放B卷,两份试卷在难度上进行了匹配。调查完成后共回收试卷429份。对于试卷中学生因没有读准汉语拼音而写错的汉字,我们排除在外。经统计,总共出现错别字2180个。继而,对这2180个错别字按年级进行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徐州市四所小学错别字情况统计表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主要类型

已有研究显示:儿童的书写过程是一个从笔画到部件的多水平发展过程。〔2〕彭聃龄、王春茂 (1997),认为汉字的加工是先部分,后整体,人们对汉字的识别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本研究在划分错别字类别时也遵循了汉字的这一构字原则,首先分析汉字笔画上的错误,然后分析部件上的错误,最后分析整字布局、位置等方面的错误,同时将同音近音致错的单独归为一类。四类错误分别以A、B、C、D代表。我们又将前三种错别字进行了具体划分,具体分类如下:

(一) 笔画错误 (A)

1.误增笔画 (A1): 比如将 “凉” 的左边写成 “氵”,将 “礼”的左边写成 “衤”等。

2.误落笔画 (A2): 比如将 “兔” 写成 “免”, 将 “葱”中间写成 “勿”, 写 “低” 时丢掉 “丶”。

3.笔画形态错误 (A3):

这里的 “笔画形态错误”是将形近笔画混淆错误和笔画空间组合错误综合在一起。如将 “赏”的最后一笔写成“乚”。或者将笔画出头与否相混淆,如将 “除”右边的“亅”写成出头,还有出现笔画长短组合关系上的错误,如将 “抹”右边写成 “未”等。

(二) 部件错误 (B)

1.部件替换错误 (B1)

部件替换错误就是用形近的部件替代原有正确的部件,使原合体字成为错别字。如将 “延”写成 “廷”,将 “缓”右边写成 “爱”, 将 “毁” 右边写成 “攵”。

2.误增部件 (B2)

由于形近字或者语境的影响,写字时为汉字添加原本没有的部件构成错别字。如将 “毯”写成三个 “火”,写“腐”时多写一个 “亻”旁,写 “馁”时,在 “女”上面加“冖”等。

3.误落部件 (B3)

是指学生在写汉字过程中丢落了合体字中的某个部件,导致形成错别字。如在写 “叠”时少写 “冖”,在写 “耀”时少写 “羽”,在写 “簇”时丢落 “

猜你喜欢

错别字笔画部件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找不同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
一笔画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我与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