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渤海国与唐朝和日本的往来

2014-11-24王永平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唐朝交往佛教

王永平

[摘 要]在唐朝时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该国在公元926年被契丹所灭,但在其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却没有留下自己书写的文化史料,这是很让人费解的问题。本文根据仅有的资料对当时渤海国与唐朝、日本的往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渤海国;唐朝;日本;佛教;交往

对于渤海国的记载,汉人刘建章著有《渤海国记》,但此书早已失传,所以对渤海国的事迹有所记载的文献则少之又少,要想对渤海国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存在较大的难度,但在中、日、朝、韩、俄等国的资料进行统计数量也十分有限,而值得庆幸的是日本史籍中关于渤海国的国书、牒文、诗歌等有所保存,这是极其珍贵的,不可多得的研究渤海国的资料。在中、日、朝、韩、俄等国的专业学者的挖掘整理下,重现了渤海国耀眼的文化,使其形象得以大致显露出来。使人们对渤海国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也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惊喜,因为在当时盛唐的辉煌笼罩下,渤海国文化并没有失去自身的色彩,而是以独具特色的光辉,在东北亚地区展现其耀眼的文化英姿。

从当前仅存的史料中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渤海国地处于边鄙地区,而且民族群体也较为落后,但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不仅得益于渤海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而于与其统治者与周边民族、中原政权及日本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当时的渤海国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特别热衷于与周边民族、中原政权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虽然初衷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但却使其文化交流得以广泛发展开来。而在大祚荣统治时期,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以稳定下来,求得一个安定的生存发展环境,则向唐廷称臣,并积极的与周边民族进行结交和结盟,这种低调的外交姿态,为其得以立足及生存发展环境的稳定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是在其第二代国王时期开始的,当时的国王是大武艺,与日本开始交往是始于当时的唐朝在渤海国的北疆扶植黑水部,在这种情况下,大武艺开始了与日本进行交往,谋划与唐廷的抗争,而且随着两国使节的不断往来,日本出船发动了对新罗的海上攻战,从而保证了渤海国在以后的时间内再新罗进行各平相处,在与日本的交往中,使渤海国解除了新罗这一后顾之忧。而在这之后,大武艺开始北征黑水、南袭登州, 但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的胜利,都以失败告终。而当时的唐廷也充分的显示了大国的风范,不计旧嫌,渤海国又恢复了对唐朝的臣子服关系,但仍保持着与日本的往来。而在大武艺儿子大钦茂继任后,其表面对唐廷表现出一副恭谨效忠的样子,不仅遣使朝唐,而且还拷贝唐廷的各种典章制度,有效的为麻痹了当时的唐廷。这为渤海国以后吞灭黑水全域进行疆土的扩张奠定了良限的基础。

渤海国无论是对于当时的唐朝还是日本的交往,都是将政治军事目的放在首位的,但当时乃至以后的唐朝政权,无论是对待当时的渤海中还是其后裔都优遇有加。在对其赋税措施上就存在很大的区别,不仅不与当时华夏的各州相同,而且需要当时的渤海的各州贡纳当时的某些土特产即可,而且当时的唐廷还会回赠数量更多的赏赐。这种对流亡酋长的关怀备至的优遇, 用中原政权惯于“以夷制夷”或封建帝王好大喜功是很难予以解释的。

而在日本朱雀天皇延长八年(公元930) , 臣属于辽的东丹国(渤海亡国后旧地被辽太祖改为东丹) 使臣、原渤海国文籍院少监裴访日, 日方因裴叛国求荣而对其没有好感, 接待甚为冷淡, 与接待原渤海国使臣、包括乃父大诗人裴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 只能用日本在与渤海国的交往中, 非常珍视二百年来建立的友谊来解释。

唐廷乃至其他中原政权以及日本, 对渤海国的优遇是发自内心并且有原则立场的。政治上的交往, 是以政治制度先进、完善的民族产生中枢指向的渗透压, 来影响政治制度落后、不完善民族作为主要流动方式的。这种交流, 必然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辐射式流动。中原儒、释、道三教对渤海国的影响及渤海国同日本之间的佛教交流, 是这种流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渤海国人民原本信奉萨满教, 建国之后在与唐廷的交往中, 受中原佛教盛行社会风气的影响, 开始信奉佛教。渤海国建国不久的 713 年, 大祚荣便遣使朝唐请求礼拜佛寺; 其子大门艺同年归国, 带回唐廷赏赐的佛经经卷和佛像。之后, 佛教在渤海国大为盛行。上京龙泉府人口最多时不过十万, 从遗址发掘中便发现古寺址十余座。在渤海国遗址中出土的佛像, 有石佛、铜佛、陶佛、铜铁陶佛、铜胎鎏金佛数种。无论是寺庙的规格体制还是佛像的体态面相, 与唐朝并无二致。渤海名僧释仁贞本是皇族大氏成员, 史载, 释仁贞和僧贞素均曾数度入唐求佛法。渤海国王大钦茂的尊号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便是上层崇拜佛教的明证。

僧贞素和日本高僧灵仙大师逆旅相逢, 一言道合,交往甚密。僧贞素在往来唐廷、渤海、日本之间的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为灵仙大师向日本传送佛舍利、新经,为日廷向灵仙转送游方之资, 最终溺海而死, 成为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凄美史话。

渤海在当时的商贸等外交活动当中,不仅加强了与大唐、日本的商贸往来,而且加强了文化、宗教的交流,而且通过渤海国,使盛唐的物质和先进文化局也传入到日本列岛,有效的促进了渤海、大唐和日本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推动了渤海国和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这是中日关系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颖.王旭. 浅论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吉林农业C版.2011年11期.

[2]王旭.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黑河学刊.2013年10期.

[3]郎琅.东北亚国际关系下的渤海国研究综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6期.

猜你喜欢

唐朝交往佛教
佛教艺术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信安王祎传小考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