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略谈

2014-11-17徐凌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体验情境创设

徐凌

摘 要:“教学生活化”源自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学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兴趣;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26-01

品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德育。学生的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生活化呢?

一、巧用生活导例,激趣引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中,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那就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感到思想品德课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近感。我个人认为,巧用生活导例是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探求新知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曾做过以下尝试:

1、利用视频短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情绪,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一框题时,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课堂导入──先观看视频《男孩与苹果树》的故事,然后由学生谈观后感: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还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这种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在心中,父母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2、利用歌曲欣赏导入新课。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喜欢音乐更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爱好,把音乐引进课堂,吸引学生,正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歌曲引入政治课堂,正好适应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爱好特点,优美的旋律对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切入口。如: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框题时,我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后我请同学说出歌曲的歌名并问歌曲是赞美谁的?学生说,是赞美老师的,进而我又问:“赞美老师什么的?”“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由此导入新课内容。又如:在《爱在屋檐下---我知我家》一课讲授时,一开始我就播放了潘美辰演唱的《我想要有个家》,歌词唱到“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他们情感也会随着音乐的演唱慢慢地被激发起来。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歌曲切入政治课,学生怎不为之感染,为之倾倒,为之动情!

另外我还经常利用图片、漫画、调查报告、案例、小品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些对现实生活折射的事例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易于接受新知识,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事例中感悟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进而增强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规范做人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轻松乐学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好学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生活化的形式丰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民主平等”等新的教学理念,都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自主创新,与此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民意调查、角色互换等等,这样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推进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深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面对学生不要以灌输者,教授者自居,要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跟学生处在同一平台,尊重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商对策,加上适当的引导,最终找到一个大家认同的答案或对策。

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这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又如:结合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立足学生个人和家人生活中消费状况,我对《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经济权益》前后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增加了“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运用怎样的法律途径来解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按法律行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们收集了不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和具体保护权益的做法,学生感觉和生活紧密相关,学习动机强烈,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也有很大增强。

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既让学生自主创造话题,提出生活疑问,又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解决,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考、感悟、成长。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领悟和感受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把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化为自己的宝贵财富,教师还应当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课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和才能。

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有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一是注重身边事例,关注社会生活。“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的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后,我设计了一节活动课“家乡的环境污染”,通过学生们亲自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结合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与环保有关的事,让孩子们参与到环保的大队伍中来。带领学生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通过观察、调查周围的环境,使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与校团委、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入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校去年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爱国卫生月、法制宣传月、节能宣传周、环境日、植树节、劳动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义务植树、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实现“劝导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缺少的过程。初中生人格的健全、价值观的体现,只有在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其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其精神的升华也离不开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社会生活。

总之,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尽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让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逻辑起终的流程,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体验情境创设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