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

2014-11-12应汝君

中外医疗 2014年4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应汝君

[摘要]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及MR诊断,分析两者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3例为0级,4例为Ⅰ级,MR检查结果显示7例为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CT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检出率均高于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分级判断准确性较高,MR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CT;MR;骶髂关节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a)-0010-0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蚀脊柱累及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分支,易造成患者中轴关节慢性炎症病变。传统医学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早期确诊难延误治疗,加重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负担,给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医学上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受遗传、环境引起自身免疫影响,病变多始于骸骼关节,向上累及脊柱引起柱韧带普遍硬化导致骨性强直,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缓,全身呈局部轻微症状。该研究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范围18~50岁,平均年龄(27±2.1)岁;病程0.1~11年,平均(1.9±1.5)年;32例患者经检查均排除外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及感染性疾病等;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关节不适或僵化,包括下腰背部,其中4例出现低热症状;实验室检验:3例RF呈阳性;16例ESR加速,21例CRP呈阳性,29例HLA-B27呈阳性。

1.2 方法

1.2.1 CT 检查 患者进行CT检查过程中,仰卧进入扫描仪,从头开始扫描整个骶髂关节,120 kV电压,350 mAs电流,对患者采取骨窗观察法,要求窗宽2 000,窗位500,层间距2.5 mm,层厚度2.5 mm。仪器选择: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

1.2.2 MR 检查 进行MR检查时,患者仰卧两腿伸直进入扫描患者骶髂关节。扫描仪序列位选择时,轴位自旋回波(SE)T1WI、冠状位自旋回波(FSE)T2WI, 冠状位快速反转恢复(STIR)序列位,轴位扰相梯度回波(Fast SPGR)序列位。MR扫描时取层间距1 mm,层厚 5 mm,NEX=1~3,矩阵 288×256,FOV 340~380 mm。参数选择为T1W1:TE7.9 ms,TR600 ms; T2WI:TE 90 ms,TR 3500 ms;STIR:TE 38 ms,TR 6340 ms;Fast SPGR:TE 3.9 ms,TR 8 ms。仪器选择:GE Signa 3.0T超导MR扫描仪。

1.3 分级标准

CT诊断关节受损等级标准为:0级关节正常;I级损伤为关节存在可疑性损伤;Ⅱ级损伤为关节硬化,局部受侵蚀,略显异常性;Ⅲ级损伤为特征明显,软骨骨质受侵蚀,骨质稀疏,部分关节强直间隙突变,边缘受蚀严重,呈现虫蚀状或锯齿状,关节炎表现中度症状;Ⅳ级损伤最重,关节完全性强直。此标准源于美国修订的关节诊断标准。

MRI级别依据Bollow等引入的等级法:0级关节正常无炎症表现;I级损伤表现为软骨局部硬化,关节受侵蚀不超过2处或关节骨髓脂肪局部堆积;Ⅱ级损伤表现为关节软骨硬化,骨髓脂肪堆积,关节受损呈虫蚀状;Ⅲ级关节损伤表现关节软骨严重性硬化,骨髓脂肪堆积普遍,关节间隙扩大,呈完全性强直状态。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CT与MR影像结果比较

CT影像结果:32例患者经CT检查得出,3例无明显骶髂关节病变特征,判断为0级;4例显示骨小梁呈紊乱状,骶髂关节面粗糙,判断为Ⅰ级;12例显示关节面模糊范围扩大至侧旁,并出现骨质硬化,其中6例显示软骨囊变,但尚未影响至关节间隙,判断为Ⅱ级;9例受损骨面呈锯齿状及虫蚀状,关节间隙宽窄不一致,囊变范围扩大,骨质硬化及侵蚀破坏严重,判断为Ⅲ级;4例显示骶髂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Ⅳ级。

MR影像结果:32例患者经MR检查得出所有患者关节均为异常,其中7例为小面积脂肪堆积,信号显示为T2长T1短,低信号为STIR 序列,影像图片显示软骨呈扭曲状,判断为Ⅰ级;9例显示脂肪堆积扩大,关节软骨硬化,呈虫蚀状,判断为Ⅱ级;12例表现关节软骨严重性硬化,骨髓脂肪堆积普遍,关节间隙扩大,呈完全性强直状态,判断为Ⅲ级;4例显示骶髂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Ⅳ级。

其中,CT检查结果显示3例为0级,4例为Ⅰ级,MR检查结果显示7例为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见表1。

表1 CT与MR影像分级比较[n(%)]

[分级\&CT;\&MR;\&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3(9.38)

4(12.50)

12(37.50)

9(28.13)

4(12.50)\&0(0.00)

7(21.88)

9(28.13)

12(37.50)

4(12.50)\&]

2.2 CT和MR的骨质异常检出率比较

AS在CT及MR检查中均可显示骨质侵蚀及硬化两种特征,即骨质异常。CT骨质侵蚀检出率为59.38%,明显高于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CT骨质硬化检出率为59.38%,明显高于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见表2。

表2 CT和MR的骨质异常检出率比较[n(%)]

[骨质异常\&CT;\&MR;\&侵蚀

硬化\&19(59.38)

24(75.00)\&11(34.38)

16(50.00)\&]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免疫性疾病,青壮年人群为主发群体,其发病率不超过1.00%,且多见于男性群体。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与中轴关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中轴关节出现组织病态,且对脊柱旁软、骶髂关节、外周关节及脊柱骨突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存在关节外表现,则可引发强直性脊柱炎。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全身可出现多处疼痛,如髋部疼痛、腰部疼痛、颈部疼痛、关节疼痛、背部疼痛及臀部疼痛等,疼痛剧烈者,可导致脊柱畸形。王联营等[1]医学专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不仅病程较长,而且治愈率低,致残率较高,若未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则可提高患者的致残率,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尽早诊断尤为重要。

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CT及MR影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对推动患者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赵建国等[2]医学专家认为,CT是目前国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其密度分辨力相对比较高,诊断过程中可防止外界的双重干扰,同时可以准确、快速地为AS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X线初期检查中,能够观察到部分骨质疏松的轮廓,同时可显示反应性骨硬化,而通过CT检查,可显示骶髂关节病变内部分正常的骶髂关节形态已经逐渐消失,同时显示骶髂关节面大部分受侵,区四周原本存在的多形性已遭到破坏,显示软骨下骨硬化,骶髂关节间隙出现较大的变化,骨侵蚀严重,关节面骨质及骶髂关节受损严重,骶髂关节出现模糊状态,骨性强直,髋臼显著,存在较多的小囊变,骨质疏松明显。不同病程的患者,其CT影像显示也有所不同,上述所阐述的影像征象可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该研究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CT影像检查后,显示3例无明显骶髂关节病变特征,判断为0级;4例显示骨小梁呈紊乱状,骶髂关节面粗糙,判断为Ⅰ级;12例显示关节面模糊范围扩大至侧旁,并出现骨质硬化,其中6例显示软骨囊变,但尚未影响至关节间隙,判断为Ⅱ级;9例受损骨面呈锯齿状及虫蚀状,关节间隙宽窄不一致,囊变范围扩大,骨质硬化及侵蚀破坏严重,判断为Ⅲ级;4例显示骶髂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Ⅳ级。这些影像征象均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诊断不可或缺的依据。

CT影像虽可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准确率,但其同样存在不足之处,陈道忠等[3]医学专家认为,对于软骨病变部位,CT影像无法准确地显示出来,因此可在应用CT影像诊断的同时加以应用MR影像诊断。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通过MR影像诊断,可清晰显示出骨髓水肿部位及水肿情况,软骨炎行水肿T2WI显示为高信号,而T1WI则显示低信号,同时可详细观察到关节面下缘部位所出现的脂肪沉积情况,即T1WI与 T2WI均显示为带状高信号。此外,通过MR影像检查,还可观察到关节软骨破坏程度及关节积液状况等,当关节软骨严重破坏时,其T2WI可显示较强的信号,而T1WI则显示较低的信号;当关节面存在积液时,可显示较长的T1及T2。这些影像征象均是骶髂关节病变的依据,也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诊断的关键点,同时可根据这些影像征象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级。该研究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MR影像检查后,显示7例为小面积脂肪堆积,信号显示为T2长T1短,低信号为STIR 序列,影像图片显示软骨呈扭曲状,判断为Ⅰ级;9例显示脂肪堆积扩大,关节软骨硬化,呈虫蚀状,判断为Ⅱ级;12例表现关节软骨严重性硬化,骨髓脂肪堆积普遍,关节间隙扩大,呈完全性强直状态,判断为Ⅲ级;4例显示骶髂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Ⅳ级。

CT影像及MR影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各有优点,同时又都存在不足之处,与CT影像技术相比,MR影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示较多的病变,为疾病诊断提供更有利的依据,但其无法为病变分级。与MR影像技术相比,CT影像技术虽可为多种病变分级,以便更好地区分出Ⅰ级病变及Ⅱ级病变,但其无法显示出部分病变,如无法显示软骨病变等[4]。CT影像技术与MR影像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扬长避短,弥补其各自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可先选择CT影像技术为疑似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诊断检查,若检查显示未存在阳性,可选择CT影像技术进行复查,这样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部分医院条件允许,可先实施MR检查,再实施CT检查,这样可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提供更为可靠、更为有利的依据[5]。

综上所述,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CT影像及MR影像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组结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加快疾病治疗,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联营.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的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药,2010,1(5):96-97.

[2] 赵建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J].吉林医学,2011,3(15):105-106.

[3] 陈道忠.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诊断[J].吉林医学,2011,5(18):117-118.

[4] 冷振岭,闫凤玲.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CT诊断[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11(6):132-133.

[5] 李奎生,何彬娟,徐玉琴.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X线平片与CT诊断[J].江西医药,2011,5(5):221-222.

(收稿日期:2013-12-15)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X线特点与发病年龄和HLA—B27的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和后凸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关于益赛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时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