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本多元解读

2014-10-21肇乐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39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创新能力

肇乐

摘 要:自2001年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开始重视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在文本的多元解读过程中出现了文本误读的现象,如极端淡化文本,肆意的歪曲文本和肢解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时应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内容的人文化,要求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文本多元解读能力的培养,正确运用文本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文化;多元解读

一、 文本多元解读的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至此,“文本”首次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之中。从此,“文本”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有力飞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本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多元解读文本”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具有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一元解读的反驳阶段。开始认识到一元解读的破坏性,话语霸权对学生思维的束缚。第二阶段:探索多元解读文本的方法阶段。在这一阶段,认识到多元解读的重要性,寻求多元解读的方法。认识到要多元解读文本,就必须强调学生要自主阅读,学生和文本之间做到平等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理解文本。但是在此阶段,出现了一些文本误读的误区。第三阶段:重新审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阶段。

二、 文本多元解读的必要性

文本的多元解读的存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阐述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教师绝对话语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独角戏,而是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在语文课堂上,读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文本与学生多角度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文学作品有不确定性和空白,这就为多元解读和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不能把定位于爱慕虚荣和追求浮华和腐化堕落生活的典型。从多元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玛蒂尔德是以为年轻貌美的女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并没有缠着丈夫给她买昂贵的项链,而是像朋友借,在丢失项链后,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并不用该把玛蒂尔德定位于阶级的腐朽性,而是应多元的从现实生活中去考察。

三、 文本多元解读的误区

文本多元解读的不断深入,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文本误读现象。首先,就是极端淡化文本,无限度的超越文本。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只能通过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才能建构。由此可见,把读者对文本的解释推崇到较高的位置。如果只是读者只是简单的反应文本、解读文本是不成功的,成功的阅读是超越文本。但文本是具有制约性的特征,所以无限度的超越文本时错误的。一些教师片面的追求超越文本解读,于是走向了淡化文本的极端。如教师在上《孔乙己》时,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挨打后应该告状,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去告状的情节。在文本多元解读时,需要学生大胆的阐述,但不是无根据的错误的阐述。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时,教师此时就是引导者,应把学生错误的思考引向正途,并不应该随声附和。

其次,是肆意的歪曲文本。本文具有开放性,所以文本需要多元解读。但一些教师完全服从学生的解读,就出现了歪曲文本。例如《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犯了空想主义。还提出愚公为什么移山呢,为什么不搬家。有的学生还为愚公搬家提供了设想。有的教师在学生有理有据面前,似乎只能承认愚公还是搬家的好。教师在教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要明确的是学习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在文本多元解读时是应该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肆意的歪曲文本的内涵。

最后,肢解文本。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开拓视野,统观全文,而是断章取义,仅仅从一个片面来解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文中片面的解读是,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是自私的、冷酷的、唯利是图的,这种观点只是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上来看的,但是自私冷酷是他们的本质吗?是与生俱来的吗?统观全文不难看出菲利普夫妇心中是存在无奈的,生活窘迫,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他们只能趋利避害,所以对于于勒这份亲情只得变得不重要了。

四、 文本的多元解读

文本多元解读是指文本的跨语境接受,在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根据读者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个人经历,所读到的东西就会不同。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多元解读:从约瑟夫的角度,于勒叔叔是我的亲人,父母不认他,但我对于勒叔叔是充满同情的,不理解世间的丑恶。约瑟夫人性的沦落,并没有告诉于勒真像,只是给了于勒小费,来弥补内心的不安,这是对孩子人性的伤害,对比成人世界,人性被污染了多少。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来看,应该看到复杂性,内心是有无奈的,生活的窘迫,他们只能选择趋利避害,对于勒的那份亲情只能变得不重要了。从于勒的角度来看,开始时一个败家子,到美洲后赚了钱,并没有忘恩负义而是还念着自己的亲人,想要报答他们,然而于勒只是不会投资,没有经济头脑,最后落魄了,即使会到自己的城市也没有去找哥哥。从主题的角度来看,不是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出现着这种现象,在贫富差距大,商品社会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事,并不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化,文本的多元解读必须参与其中。文本多元解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文本的多元解读的基础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两者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学会正确运用文本的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松泉.語文课程新理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