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高校校园“微博” 构建新型大学教育模式

2014-10-21王晓琦

法制与社会 2014年35期
关键词:微博校园文化高校

摘 要 自2010年以来,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媒体,开始深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着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相继接受并开通官方微博后,校园微博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微博时代”,借助这种流行的现代媒介,引导高校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培养模式向良性方向发展,构建新型学校-学生互动关系,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 微博 高校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王晓琦,讲师,辽宁警察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233-02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随着微博功能的日益强大,微博用户能够通过融合多重渠道(包括网页、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博客、论坛等)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信息。

最早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自2010年起,中国大陆地区微博发展迅速。目前,国内主要的几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微博服务,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其注册用户数均已超过1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显而易见,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微博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二、我国校园微博的发展现状

隨着微博在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微博用户持续增长,微博对信息社会的渗透力也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实名认证”用户数量的增长,降低了互联网中匿名传播信息的可能性,提高了微博内容的真实性和影响力。随着众多的政府机构、媒体、公众人物、大量其他网民入驻微博平台,微博的社交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微博的重心也开始由“围观”名人发展到网络社交,并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购物、搜索、学习、自我管理、交友等等。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高校开通官方微博的举措也呼之欲出。2009年12月3日,武汉大学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被视为全国高校运用微博的“开山之作”,如今其官方微博“粉丝”已突破5万。清华大学、北大、复旦、哈工大、西安交大等高校也纷纷跟进,分别开通了各自的官方微博。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止2011年3月仅在新浪网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已将近200所。而据腾讯教育频道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在腾讯开通微博并进行了官方认证,而各高校招生办、高校所属机构、高校各院系、社团学生会在腾讯开通微博并做认证的有800多个。而许多喜欢新鲜事物的在校大学生们更是通过web、wap以及各种智能手机、pc机客户端早早开始享受微博带来的各种便利,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使用微博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校园微博开通的现实影响

(一)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互联网发展早期,网络社区和论坛多是匿名化的,这种不真实的身份状态为各种不实言论的传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的、不成熟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往往助长了他们在网络社交中的肆意妄为。微博发展带来的“实名认证”制度,要求发言者必须以真实为底线,必须为自己的发言和传播行为负责。因此从实际效果上看,基于学生的真实资料建立的校园微博,将一改传统校园论坛、BBS上诽谤、谩骂、人身攻击等不良风气,学生必须为自己发言的真实性负责。

(二)构建新的“学校—学生个体”的互动方式

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当下社会生活的缩影,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校发布的信息、做出的决策以及举办的活动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传统的学校和学生的沟通方式,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向学生个体传达这类信息,而对于学生个体产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只能通过自下而上、层层反映的方式来传达到学校决策层,传递过程复杂而不通达,信息遗漏、错误频频。这种情况持久下去,学生们就会转移到论坛或者BBS上以匿名的身份发牢骚、甚至传播种种“误解”和错误信息,等到学校发现之时,已经错过了实施沟通和管理的最佳时机,给学校和学生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校园微博的开通可以形成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就任一问题直接向学校发问,而学校的应答和解读也可以被众人“围观”,在学生与学校的直接互动中解决问题,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各种误解,甚至继续向不良方向发酵的状况。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教育

在网络时代,大量信息的网络化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信息时,常常难以科学全面的加以辨别,难以抵制一些错误信息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利用网络技术为在校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整合了各种网络传媒的功能,它的种种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微博文化的兴起必然将带来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深刻变化,也将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應该将微博作为从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媒介。

从内容上来看,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应当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结合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网络语言文化。

从引导模式上看,高校应该积极培养校园微博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既可以是高校党政领导、专家、名师,也可以是政治素养可靠、知识丰富、网络技术娴熟的在校大学生。如果能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培养成“意见领袖”,或者将现有的“意见领袖”纳入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队伍中来,将极大的提高校园微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意见领袖”的队伍结构上,应以大学生为主,这是因为具有相近的年龄、学识和经验特征的社会群体成员,更容易认同和接受群体内成员的观点。但是同时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与“意见领袖”的沟通,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的时候,及时向“意见领袖”提供相关信息,通过“意见领袖”的转发和评论进行正确的网路舆论引导。

(四)构建新型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在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的工作目标。因此高校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将进入到“微博时代”。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图文并茂的宣传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推出的“微校园”建设计划,成立微博团队、开设微博课程、推行微博班级、聘任微博导师。而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党委则利用微博建立了全国高校首个以党建为主题的特色主题微博——“红色微博”,并让大学生自己担任“红色微博”的管理员。学生们在管理微博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

高校还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社团,指导其在线上或者线下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清华大学微博协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开展的社团活动“清华微家书”微博征集大赛,引导学生通过微博,用140字书写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党和国家的美好祝愿,受到大学生的热情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然,微博开通,对高校来说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世间万物,唯有用心,才能精彩。目前已开通的高校微博中,有些高校微博人气很旺,而有的高校微博甚是冷清。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高校微博更新过慢、缺乏专人管理。而微博的优势就在于以快速、精炼的语言传递信息,因此若更新速度和内容无法保障,便是形同虚设。也有部分高校微博定位过窄,只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群体,缺乏信息营养,导致关注度下降。其实高校微博完全可以提供更多面向公众的有效信息,真正成为社会了解高校的窗口。 此外,还有些高校只是通过对校内网站上新闻的简单粘贴,来填充微博,把微博当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布告栏,缺少互动。殊不知,互动,才是微博的魅力所在。缺少互动,校园微博就会成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完全不能发挥微博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谢耕耘,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传播.2011(4).

[3]姜浩.从微博发展看校园微博开通的意义与问题.学理论.2011-04-10.

[4]周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网络舆论引导.教育评论.2012(1).

[5]代安琼.对构建高校校园微博运用体系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2.

[6]刘璐,张萌.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2011-7.

[7]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7-19.

猜你喜欢

微博校园文化高校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