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2014-10-21洪小瑛

法制与社会 2014年35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特色

摘 要 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道路,从世界视野中吸取能量。道路自信,就是信中国,信自己。中国道路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 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 新境界

作者简介:洪小瑛,副教授,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时政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87-02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自觉选择的道路,是千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艰苦奋斗不倦追求,终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正确的道路,人民的奋斗才能充满信心和希望。道路自信,就是信中国,信自己。中国道路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文明,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中国道路,是中国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紧密结合

中国道路,从根本上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中国因素”,一个是社会主义因素。

首先,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智慧洪流。中国道路的内在特质说明其与以往的发展道路具有质的区别。中华文明是中国道路的根脉。中国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其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滋养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块土壤为其成长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条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其历史文明连续性的国家,长期保持了其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连续性、独特性和兼容性是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发展道路独特性的重要条件。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来都是独立发展的,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的创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实践,如果没有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如果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崛起,今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然还将在低潮、低谷中徘徊。中国道路,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

其次,中国道路又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因素的紧密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滋育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又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方法论上保证了道路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载体,也深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大大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价值和理论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持和发展。这一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政治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市场经济体制,不但曾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代名词,更是被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当初,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被认为是“亲者痛,仇者快”,引起了中国社会激烈的思想交锋。不错,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前无古人的世界难题,中国共产党人要破解这个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可喜的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它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国文明、文化及民族智慧,拥有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与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历史财富,以及集中了十几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无论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携手并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可以利用两大优势,发挥两个作用。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无论是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投资,还是处理各类灾难,应对各种危机,都可以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兴办全国特大公共性工程。而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不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也相互学习,同时地方政府之间也相互竞争,也相互学习。这就说明了,虽然中国仅有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学习过程,却快速地走过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二百多年的道路,中国的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国之路。

正因为如此,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较,中国模式和道路的鲜明特色就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创性地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模式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独树一帜,贡献了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与印度、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超越了多数国家采取的模仿西方的依附式发展道路,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勇敢面对全球化时代的诸多挑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上,独辟蹊径地开拓出一条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所末有的新境界。

三、中国道路,从世界视野中吸取能量

中国的大国地位使她不能依附和照搬其他模式,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中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中国是在一个孤独或者孤立的状态下发展,所有的事实都表明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一样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共产党从整个人类历史和全世界的视野,去阐释自己的目标和意图,描述共产党人的战略和使命,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中吸取能量,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阔。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勤劳和智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的成果,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进步在一切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是促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和繁荣的重要动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曾经以恢宏的气度洞开国门,广纳众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曾洞察人类历史由国别史走向世界史的客观趋势,描述中国由中国之中国发展为亚洲之中国进而再发展为世界之中国的必然进程,主张以世界的胸襟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华民族曾一度封闭国门,在盲目自大中故步自封,作茧自缚。但自古至今,博采众长,吸取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如今,中国共产党更珍视中国文明中所包含的天下视野、人类关怀,即使在近代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的先进分子也没有选择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关怀、人类担当、世界关怀是我们这个文明的基础。

中国积极寻求与世界的联系,号召全党必须从世界视野出发,从总体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角度,切实增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自觉与自信,切实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中国模式和道路的不断成熟过程也是中国不断成长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过程。从世界大势看,我们正处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大转折时代,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中国的崛起、由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对世界造成的深刻影响,世界的多极化已经成为现实和定局,人类的发展道路更加宽阔了。

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今天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中国道路之先进性已经是一个事实。在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汲纳世界各国的进步文化,中华民族必将高扬中国道路的旗帜,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综上所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预见的广阔前景。它以磅礴的力量和气势向世界宣告: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人扭转局势的强大执行能力,是不可战胜的!

参考文献:

[1]韩毓海.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

[2]顾钰民.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3]解超,徐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道路自信?.思想理论教育.2013.

[4]辛鸣.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

[5]朱西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党报.2013.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
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梦实现路径研究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