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4-10-21吕远华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师

吕远华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从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初中阶段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具有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再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控力不强,不成熟,言行举止都需要一定的惩奖制度予以约束,所以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

2、寻求注意与地位

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逐渐表现为一种社会需求。尤其是初中阶段,最伤人的事无过于周围的人始终无视自己的存在。所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赏;而成绩差的学生无法用好的学习成绩来赢得老师的关注,因而自知自律,老师反而会视若无睹。于是企图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问题行为来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争得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以此来巩固自己在同伴集体中的威望。尽管这些方式有很多是消极的,在获得关注的同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但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方法的好坏,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也是一种收获,总比被忽视存在的感觉要好。

(二)教师因素

1、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各个学生所花的心思不尽相同,例如:教师往往喜欢比较聪明的孩子,而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置之不理。被忽略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注意,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脱颖而出”。而此时,教师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就只剩责难和惩戒。学生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对老师产生叛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2、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备课不充分,在课堂上授课时,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法老套,形式呆板,语言表达能力差等教学技能低下的状态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原有的求知欲。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而学生却无法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导致教学分离。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受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的。农村学生的家庭收入稳定,父母对孩子关于家庭义务的要求较少,物质供应充沛,缺乏责任感的锻炼,孩子因此可能较为任性,这种放任型的家教方式养成学生目空一切恶劣品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我中心,大声喧哗等一系列表现。而专制型的家教方式会使学生的身心长期受到压抑,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厌烦的心理,学生就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同学或老师身上。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校园环境和课堂内部环境。校园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布局,如校园美化绿化,教育设备等;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如走廊或校园里的墙报和标语,教师上课的教学风格,师生衣着及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有着一定的影响。课堂内部环境中除了教室的颜色、温度、灯光的强度会影响农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外,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问题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坐在教室四周即非优势区的学生,不易受教师监控,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不强,其产生问题行为的几率就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优势区的学生要大很多。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1、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消除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降低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多元化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利于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气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林格伦提出的的“舞台情境”式的座位分配方式,根据男女生互补与优差生互助的原则编排座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又有利于减少课堂问题行为。

2、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能否维持好的课堂纪律密切相关,良好的相处模式造就良好的課堂纪律。一般来说,农村学生倾向于听从那些他们喜欢和尊敬的人。所以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厌恶、歧视差生和后进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而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建议,学生也会自觉的减少扰乱课堂的问题行为,以此支持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控制课堂问题行为

1、对问题行为进行暗示

(1)用眼神传达警告之意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容易分心或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将注意力从学习中转移前会偷偷窥视老师一眼,若刚好这一瞬间被老师的眼神捕捉到,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若学生注意力时未被老师察觉,产生了问题行为,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眼神一直关注这个学生,待到他再次抬头偷窥老师时,教师则用生气的眼神以示警告,并摇头不允许再做。

(2)用声音变化提醒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音调的高低、声音大小和速度快慢的变化来提醒学生应该集中注意力于教学内容,比如:讲到重点时,应放慢讲解的速度,提高音调,有时也可适当的重复一下所讲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上课时如果出现学生不安分,调皮捣蛋,教师可以采取提高讲课声音,或者盯着这位学生咳嗽几声,让其警觉,示意其收敛行为。

2、随时发问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设计系统的向学生讲授知识,再结合学生的问答,这不仅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高效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若学生容易分心,可以在讲解前提醒学生“讲完一段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或说“现在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听完老师讲解后就能回答,等一下看看哪一位同学能完全答对”,以此来提醒学生要认真听讲。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个别学生一直走神或有问题行为,且一直关注依旧无改正倾向,就可使用间接提问法,立即提问正在犯错误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而与学生的缺点无关,只要中止了学生的行为,即可达到了目的,这样既可以不伤学生自尊,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有意忽视学生的小问题

农村学生容易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偶然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行为,比如:低头捡掉在地上的书或笔,向同桌借学习用具,伸懒腰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使用消退原理,有意忽视这些小问题。农村学生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行为往往只是偶然或只为引起他人或老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可能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致使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行为演变成经常性甚至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若适当忽略那些小的问题行为,在得不到老师的注意之后,其课堂问题行为就渐渐减少。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