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动的课堂源于精巧的设计

2014-10-21薛景云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调动激情情境

薛景云

摘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一节优质的课不是教师的一个人的表演,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据此,文章分析并反思了一节省级优秀课的设计。

关键词:情境;激情;调动;设计与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10月中下旬,江苏省教研室在徐州举办了全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来自全省十三大市的27位老师分3组进行了“同课异构”,笔者的课题是: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燃烧是同学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与生活非常贴近,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如何设计才能上出这节课的魅力与特色?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设计思路

燃烧与灭火的事例在生活中很普遍,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也能说出一二,所以要想让这节课上得出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教者就得领略这节实验课真正的教学目的,并进行巧妙设计,而并非仅仅掌握几个知识点这么简单。笔者认为这节课更应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教者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

1. 熟悉的事物,不熟悉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蜡烛吗?见过在水中能燃烧的蜡烛吗?见过在水中燃烧能变成水晶杯的蜡烛吗?

【生】(期待的表情)没见过!

【师】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播放视频:蜡烛水中燃烧的视频)

【师】(手拿在水中燃烧后的蜡烛,走进学生)在灯光的照射下,燃烧以后的蜡烛看起来像什么?

【生】水晶杯

【师】这个水晶杯到底有多深呢?如果把这些小糖球倒出来,能倒出多少?谁来试试?

【生】学生倒彩色糖球

【师】看见这个倒完彩色糖球后的水晶杯,你第一个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

(说明:因为该实验需要在无风、尽量减少空气流通的情况下进行和耗时长的特点,因此没能在课堂上进行,选择拍成视频)

熟悉的物质、不熟悉的情境、奇妙的现象(如图一),瞬间吸引了眼球,学生不知不觉就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接下来的教学也就犹如行云流水。

设计意图与反思: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的导入都十分重视,更何况是一节省公开课,导入就更为重要。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神九飞天的图片、魔棒点灯的实验、生活中很多熟悉的物质和事例…到底该从哪个入手,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后来经过组内研讨,一致认为草船借箭、神九飞天固然好,但不够新,魔棒点灯虽然神奇,但是这当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对学生又过于复杂和陌生,不够亲切。最后还是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蜡烛。但是往往生活中越是“熟悉”、越是“不起眼”的物质,我们就越很少留心观察,更不会有意去探究。笔者在设计时正是抓住了学生这个心理特点,选择了人人熟悉的蜡烛作为载体。蜡烛燃烧学生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蜡烛能不能在水中燃烧?会烧出什么不同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蜡烛为什么能在水中燃烧?为什么能烧成“水晶杯”?一方面为接下来的燃烧条件的探究做了很好的导入,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课后家庭小实验的欲望,其实这正是我们希望学生所具有学习兴趣和热情。

2. 巧做铺垫,环环相扣,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

铺垫一: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水中燃烧的蜡烛为什么能烧成“水晶杯”,顺利地对燃烧的条件提出猜想,接着通过实验去验证。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以下药品:石子、木条、玻璃棒、煤块、水、集气瓶、2支蜡烛、坩埚钳、铁丝、塑料盘。并提醒学生:为了实验台的整洁,把蜡烛固定在塑料盘里,为了安全,可以适当放点水。

设计意图与反思:

学生用集气瓶罩住蜡烛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时,除了出现蜡烛熄灭以外,还会出现一个新奇的现象——塑料盘被吸住(如图二)。在继新奇的“水晶杯”之后,又一个新奇现象——会吸水的杯子,一方面可以延续学生学习的热情,以防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欲望。

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评析和学生分组实验后,顺势引导:

【师】在验证燃烧的条件时,我发现几乎没有人用到铁丝。铁丝不是可燃物吗?

【生】是。

【师】铁丝是可燃物,为什么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呢?

【生】氧气的浓度不够。

【师】要使铁丝燃烧,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增大氧气的浓度。

【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铁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呢?

【生】加工成铁粉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

(教师指导学生:铁粉燃烧)

【师】为了使可燃物燃烧的更旺,我们还可以怎么操作?

【生】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设计意图与反思:

一根铁丝可以顺利地从燃烧条件的探究过渡到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探究,不经意间完成了知识的延续和迁移。

铺垫二: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后,安排了以下2个游戏:

游戏一:点蜡烛比赛

游戏规则:每组有8根蜡烛,用1根火柴点燃,点着的蜡烛最多的一方获胜。

游戏二:灭蜡烛比赛

游戏规则:用不同的方法熄灭8根蜡烛,方法最多的一方获胜。

设计意图与反思:

游戏一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深化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然过渡到灭火原理的探究(如图三)。

3.丰富的活动,多维的互动,强化学生学习的激情endprint

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学生活动,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我还设计了一些,如: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燃烧条件的猜想、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总结交流。

设计意图与反思: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燃烧条件中的变量控制,整个探究过程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认识燃烧的3个条件,引导学生能主动地或同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活动二:(教师演示实验)铁粉的燃烧

设计意图与反思:

对燃烧条件进行拓展、延伸。

活动三:(学生演示实验)纸杯烧水(单层、双层纸杯烧水)

【师】同学们,想象下,如果我们现在身在荒郊野岭进行求生训练,你的行囊里只剩下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和2只纸杯。现在急需热水,怎么办?

【生】纸杯烧水。

【师】纸杯?纸杯是可燃物,不会被烧坏呢?是用1只纸杯?还是用2只纸杯烧水呢?我们请2位同学上来试试。

(2位同学上台来)

【师】在实验前,有几个注意点要提醒下:

1.为了节约时间,在纸杯加约1cm左右的水。

2.用外焰加热!烧到热即可!

3.纸杯着火了,立刻放到水槽里。

(学生做纸杯烧水的实验)

【师】单层还是双层的纸杯容易烧坏?

【生】双层

【师】单层纸杯为什么能烧水?纸杯为什么没被烧坏呢?

【生】水吸收了纸杯的热量,使纸杯的温度不够。

【师】那为什么双层纸杯就容易烧坏呢?

【生】双层纸杯中间有空气,使得导热性变差,水只能吸收少量的外面的纸杯的热量,纸杯的温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燃烧了。

设计意图与反思:

通过单层纸杯(如图四)能烧水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再根据双层纸杯(如图五)不能烧水,培养学生对比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用具体的实验代替枯燥的例题讲解要生动的多,学生也更易投入,自然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学得也开心。

活动四:(学生分组活动)点蜡烛比赛

活动五:(学生分组活动)灭蜡烛比赛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采取2组学生比赛的形式,每组派出2名代表参加。一位同学灭火,一位同学介绍灭火的原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获取知识。

4. 别样的课堂总结,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

笔者选择了把课堂总结交给学生,在课前选择两名小记者,简单布置下任务:在课堂上不仅参与本组的一系列的活动,还要走进全班的活动中去,用相机抓拍同学们实验中、活动中的精彩画面,最后自制PPT从C3H3的角度展示本节课同学们精彩的表现。

设计意图与反思: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结尾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和谐,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余味无穷,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所以每节优质课都会有个精彩的结尾。著名的科学家卢嘉锡曾要求他的学生记住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结构式——C3H3,即清醒的头脑(clear head),灵巧的双手(clever hands),洁净的习惯(clean habit)。怎样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怎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不正是培养学生清醒的头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何正确、娴熟、敏捷的操作,实验能否安全成功以及同学之间如何默契的配合,不正是培养学生灵巧的双手?实验过程中能否养成试剂、仪器的摆放整齐,试剂用后能否立即复原,产生的废液废渣能否倒入指定的容器内,实验台能否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不正是培养学生洁净的习惯?当同学们正在陶醉在自己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中,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但同学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已充分说明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还在延续。

三、结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怎样设计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决定于教者如何巧妙的设计。创设一个个新的情境、一个个新颖的活动,吸引着一个个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 江小平.“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J].化学教学,2010,(2)

[3] 谢杰妹.情景 建构 生成 多元——“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观摩课引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43-44endprint

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学生活动,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我还设计了一些,如: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燃烧条件的猜想、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总结交流。

设计意图与反思: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燃烧条件中的变量控制,整个探究过程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认识燃烧的3个条件,引导学生能主动地或同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活动二:(教师演示实验)铁粉的燃烧

设计意图与反思:

对燃烧条件进行拓展、延伸。

活动三:(学生演示实验)纸杯烧水(单层、双层纸杯烧水)

【师】同学们,想象下,如果我们现在身在荒郊野岭进行求生训练,你的行囊里只剩下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和2只纸杯。现在急需热水,怎么办?

【生】纸杯烧水。

【师】纸杯?纸杯是可燃物,不会被烧坏呢?是用1只纸杯?还是用2只纸杯烧水呢?我们请2位同学上来试试。

(2位同学上台来)

【师】在实验前,有几个注意点要提醒下:

1.为了节约时间,在纸杯加约1cm左右的水。

2.用外焰加热!烧到热即可!

3.纸杯着火了,立刻放到水槽里。

(学生做纸杯烧水的实验)

【师】单层还是双层的纸杯容易烧坏?

【生】双层

【师】单层纸杯为什么能烧水?纸杯为什么没被烧坏呢?

【生】水吸收了纸杯的热量,使纸杯的温度不够。

【师】那为什么双层纸杯就容易烧坏呢?

【生】双层纸杯中间有空气,使得导热性变差,水只能吸收少量的外面的纸杯的热量,纸杯的温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燃烧了。

设计意图与反思:

通过单层纸杯(如图四)能烧水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再根据双层纸杯(如图五)不能烧水,培养学生对比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用具体的实验代替枯燥的例题讲解要生动的多,学生也更易投入,自然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学得也开心。

活动四:(学生分组活动)点蜡烛比赛

活动五:(学生分组活动)灭蜡烛比赛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采取2组学生比赛的形式,每组派出2名代表参加。一位同学灭火,一位同学介绍灭火的原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获取知识。

4. 别样的课堂总结,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

笔者选择了把课堂总结交给学生,在课前选择两名小记者,简单布置下任务:在课堂上不仅参与本组的一系列的活动,还要走进全班的活动中去,用相机抓拍同学们实验中、活动中的精彩画面,最后自制PPT从C3H3的角度展示本节课同学们精彩的表现。

设计意图与反思: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结尾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和谐,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余味无穷,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所以每节优质课都会有个精彩的结尾。著名的科学家卢嘉锡曾要求他的学生记住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结构式——C3H3,即清醒的头脑(clear head),灵巧的双手(clever hands),洁净的习惯(clean habit)。怎样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怎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不正是培养学生清醒的头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何正确、娴熟、敏捷的操作,实验能否安全成功以及同学之间如何默契的配合,不正是培养学生灵巧的双手?实验过程中能否养成试剂、仪器的摆放整齐,试剂用后能否立即复原,产生的废液废渣能否倒入指定的容器内,实验台能否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不正是培养学生洁净的习惯?当同学们正在陶醉在自己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中,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但同学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已充分说明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还在延续。

三、结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怎样设计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决定于教者如何巧妙的设计。创设一个个新的情境、一个个新颖的活动,吸引着一个个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 江小平.“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J].化学教学,2010,(2)

[3] 谢杰妹.情景 建构 生成 多元——“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观摩课引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43-44endprint

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学生活动,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我还设计了一些,如: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燃烧条件的猜想、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总结交流。

设计意图与反思: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燃烧条件中的变量控制,整个探究过程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认识燃烧的3个条件,引导学生能主动地或同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活动二:(教师演示实验)铁粉的燃烧

设计意图与反思:

对燃烧条件进行拓展、延伸。

活动三:(学生演示实验)纸杯烧水(单层、双层纸杯烧水)

【师】同学们,想象下,如果我们现在身在荒郊野岭进行求生训练,你的行囊里只剩下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和2只纸杯。现在急需热水,怎么办?

【生】纸杯烧水。

【师】纸杯?纸杯是可燃物,不会被烧坏呢?是用1只纸杯?还是用2只纸杯烧水呢?我们请2位同学上来试试。

(2位同学上台来)

【师】在实验前,有几个注意点要提醒下:

1.为了节约时间,在纸杯加约1cm左右的水。

2.用外焰加热!烧到热即可!

3.纸杯着火了,立刻放到水槽里。

(学生做纸杯烧水的实验)

【师】单层还是双层的纸杯容易烧坏?

【生】双层

【师】单层纸杯为什么能烧水?纸杯为什么没被烧坏呢?

【生】水吸收了纸杯的热量,使纸杯的温度不够。

【师】那为什么双层纸杯就容易烧坏呢?

【生】双层纸杯中间有空气,使得导热性变差,水只能吸收少量的外面的纸杯的热量,纸杯的温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燃烧了。

设计意图与反思:

通过单层纸杯(如图四)能烧水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再根据双层纸杯(如图五)不能烧水,培养学生对比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用具体的实验代替枯燥的例题讲解要生动的多,学生也更易投入,自然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学得也开心。

活动四:(学生分组活动)点蜡烛比赛

活动五:(学生分组活动)灭蜡烛比赛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采取2组学生比赛的形式,每组派出2名代表参加。一位同学灭火,一位同学介绍灭火的原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获取知识。

4. 别样的课堂总结,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

笔者选择了把课堂总结交给学生,在课前选择两名小记者,简单布置下任务:在课堂上不仅参与本组的一系列的活动,还要走进全班的活动中去,用相机抓拍同学们实验中、活动中的精彩画面,最后自制PPT从C3H3的角度展示本节课同学们精彩的表现。

设计意图与反思: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结尾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和谐,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余味无穷,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所以每节优质课都会有个精彩的结尾。著名的科学家卢嘉锡曾要求他的学生记住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结构式——C3H3,即清醒的头脑(clear head),灵巧的双手(clever hands),洁净的习惯(clean habit)。怎样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怎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不正是培养学生清醒的头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何正确、娴熟、敏捷的操作,实验能否安全成功以及同学之间如何默契的配合,不正是培养学生灵巧的双手?实验过程中能否养成试剂、仪器的摆放整齐,试剂用后能否立即复原,产生的废液废渣能否倒入指定的容器内,实验台能否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不正是培养学生洁净的习惯?当同学们正在陶醉在自己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中,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但同学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已充分说明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还在延续。

三、结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怎样设计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决定于教者如何巧妙的设计。创设一个个新的情境、一个个新颖的活动,吸引着一个个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 江小平.“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J].化学教学,2010,(2)

[3] 谢杰妹.情景 建构 生成 多元——“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观摩课引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43-44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动激情情境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萌动的激情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独驾到
响鼓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