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中你为何沉默不语

2014-10-08朱雪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应对策略

朱雪霞

〔关键词〕心理社团;团体辅导;应对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基于此背景,我于今年在学校增设了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社团,旨在通过该平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周四下午的第四节课,社团活动如期举行。点名时,发现多了两名学生,我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简单让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姓名、班级,社团成员彼此打了个招呼后,便开始了当天的活动——自我认识与接纳之“镜中的我”。

这次我准备的破冰活动是“大风吹”。

“大风吹——”

学生集体大声问:“吹什么?”

“吹所有穿黑衣服的人。”

呼啦一下,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赶紧动身去找新的位置,最后一名学生只能留在马蹄形座位的中心随机表演一个节目。

随着大风吹游戏的进行,原先的座位顺序被逐渐打乱,无形中扩大了学生间的交往面,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我发现新来的田壮(化名)常常低着头,表现出抗拒的姿态,必须活动时也是唐突专横地找个最近的空位,一坐下去便又重新低下头,双手交叉环于胸前,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学生选择参加什么社团秉着自愿原则,所以来的学生大多比较配合,偶尔有相对内向一点的学生,也会在活动中逐渐露出笑脸,田壮这是怎么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本次活动的主题——镜中的我。学生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照镜子的人和镜中人,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分别扮演过这两个角色,以此体验不同的感受,从而获得感悟。为了提高游戏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验度,照镜子的学生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动作,“镜中人”则要努力跟着模仿。

只见有的学生迅捷地变换着动作,有的学生做出一些夸张搞怪的姿势,有的……这可忙坏了“镜中人”,他们费力地跟着做,却往往乱了方寸,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

田壮虽然也参与了活动,但他的动作完全表明了他只是在“应付”而已。当他扮演“照镜子的人”时,情况有了一点好转,偶尔因为做出了一些特别的动作而让“镜中人”招架不住,脸上便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但笑容转瞬即逝。

讨论、分享阶段,大多学生的表现也比以前更好了,相对不那么害羞、胆怯了,能更自在地表达自己活动中的体会。轮到田壮时,他仍低着头,闷声闷气地说了一句话,可是听不清他说什么,请他再说一遍时,他还是这样。“好的,因为田壮同学是第一次参加,能有今天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大家为他鼓鼓掌吧!”田壮不自然地抬了抬头回应,但一直到下课仍然倔强地在胸前环抱手臂,神色游离于教室之外。

第二天,在校园里碰到田壮的班主任,她走过来问:“朱老师,昨天我们班的田壮去参加你的社团了吧?”我刚好也想了解田壮的情况,于是便把田壮的表现简单地告诉了她。“唉!他就那怂样,在班上也是,也笨得要死,还不安分,常常给我找麻烦。”田壮的班主任连珠带炮地说着田壮:“本来他什么社团也不参加,这不,昨天我逼着他去参加你的社团,我跟他说,他心理有病,需要去心理社团让朱老师给治治。”

原来如此。

我告诉田壮的班主任,我校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并不是用来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它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团体动力的激发,在团体动力的激荡中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受到综合性的影响和启发,从而对学生起到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辅导作用。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像田壮的班主任这样以田壮有心理问题的理由“逼迫”他来参加心理社团活动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学生参加社团的自愿性原则,同时也给田壮贴上了“心理不健康”的标签,难免不令他产生排斥的心理。更严重的是,这也会影响到其他参与者对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认识,不利于今后活动的开展。

广义的心理团体辅导按功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成长性”的心理团体: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协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注重成员能力的提升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学校的心理团体辅导大多是这一类型;二是“治疗性”的心理团体:它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这类团体活动通常在医疗或社会服务机构开展。

具体到我校心理团体辅导社团,其成员构成面向所有学生,凡有兴趣或有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意愿的学生均可加入,社团开展的主题主要围绕发展性群体设置。当然,学校心理团体辅导也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心理问题开展,不过其前提依然需秉承知情之后自愿的原则。

像田壮这样被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并被迫而来,其主要原因便是大家对心理团体辅导存在片面的认识。青少年在青春期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易出现多种问题,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贸然地将学生划入“有病”的范畴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甚至由此导致真正心理障碍的产生。

在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只有自愿参加的学生才能从心底产生积极的情绪与行为。“回应”是团体辅导的生命线,所有的团辅活动,均必须建立在团体成员合作、回应的基础上。若因某些原因致个体无法完全开放,甚至排斥,团辅中的“应对”必将成为一个灰色地带,这将严重影响团体辅导的效果。

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面对的是人类最隐秘又最脆弱同时可塑性最强的部分——心灵。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它,才能让心理团体辅导这个在我国大陆上开始不久的“新生事物”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为发展中的青少年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芜湖,241000;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学,镇江,212143)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团体辅导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