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江北区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相关性分析

2014-09-27徐奋奋金晓霞裘立晓等

上海预防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弧菌溶血性感染性

徐奋奋 金晓霞 裘立晓等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疾患,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并广泛存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规律和特点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由食品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越来越多。为了解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的相关性,本课题组通过对江北区2011—2013临床感染性腹泻病原的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相关食品进行病原检测,了解江北区腹泻病原谱和食品污染状况,以及两者的相关性,为正确制定感染性腹泻控制和预防策略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2011—2013年辖区各医疗机构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标本,共计742份。食品标本来源于江北区市售的与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就餐相关的186份海水产品,同时收集92份生鲜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果蔬类标本。腹泻患者的诊断由肠道门诊临床医师进行,主要根据大便性状改变,如稀水样便、蛋花样便、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且出现大便次数>3次/日。

1.2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接诊医师采用面对面询问形式调查每一例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主

要临床症状、出现症状前的就餐食物、治疗情况、临床粪样常规检测结果等,并填写调查登

记表。

1.3实验室检测

1.3.1标本采集① 细菌培养标本采集:采集粪便或肛拭标本(挑取有脓血、黏液部分),液体标本取絮状物,放入C-B运送培养基1支、碱性胨水1支;② 病毒检测标本采集:采集粪便标本5 g,置于无菌采集盒内及时送检。

1.3.2检测方法6种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致病性气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检测采用常规增菌、分离、生化和血清鉴定的方法。

3种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副溶血性弧菌鉴定:血清分群采用11种O群分群血清;基因分型采用ERIC-PCR基因分型法\[2\];药敏试验按照2010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咨询标准\[3\]进行。

1.4质量控制

病原微生物检测采用阴阳性对照;临床调查表采用统一编制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调查;数据录入时进行严格的逻辑检查,剔除废卷。剔除标准:① 未填写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如:腹泻、发热、呕吐等);② 未选择出现症状前就餐食品种类。

1.5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 2003及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腹泻与就餐食品分析采用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检测

3年共采集临床感染性腹泻患者标本742份,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246份,检出率为33.2%。其中肠道致病菌127株,检出率为17.1%,以副溶血性弧菌最多,其次为沙门菌;检出肠道腹泻病毒标本119份,检出率为16.0%,以A组轮状病毒最多,其次为诺如病毒Ⅱ型(表1)。

2.2不同年龄病例病原体检出率

742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中,<2岁婴幼儿341例,占总检测病例标本数的46.0%;2岁~组84例,占总检测病例标本数的11.3%;10岁~组40例,占5.4%; 18岁~成人组277例,占37.3%。检出的91份轮状病毒86.8%集中于<2岁婴幼儿腹泻病例(表2)。

经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间检出率(χ2=17.87,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轮状病毒检出率(χ2=75.7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相关食品食源性病原体检测

根据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流行病调查结果,采集患者腹泻前就餐的食品,有毛蚶、蚶子、牡蛎、花蛤、蛏子、泥螺、蛤蜊等海水产品186份;生鲜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果蔬类计92份。对每份海水产品均进行诺如病毒荧光PCR检测,结果检出阳性14份,阳性检出率为7.5%;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0株,检出率为32.3%;[JP2]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3株,检出率为1.6%。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KG-*2]H7均未检出。而肉及肉制品、果蔬类等食品检出致病菌5份,检出率为5.4%(表3~表5)。[JP]

2.4与就餐食品的关联性

我们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感染性腹泻患者就诊时调查的有效数据。结果18岁~成人有效问卷271份,<5岁幼儿有效问卷332份。将数据录入后导入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成人腹泻病例与食用海水产品的关系(P=0.016),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5岁)与食用海水产品的关系(P=0.85),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食品(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蛋与蛋制品、豆制品、果蔬类、菌菇类等)均无统计学意义(表6)。

2.5不同来源检出株同源性检测

我们对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离株和患者分离株用标准血清进行分群;运用PCR技术进行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热溶血毒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并进行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IC—PCR)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病人分离的98株副溶血性弧菌属于2个血清群, 分别为0∶[KG-*2]3群(83.7%)、 0∶[KG-*2]5群(16.3%)。

tdh阳性27株,阳性率为27.6%,trh均阴性。从食品分离的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5个血清群,分别为0∶[KG-*2]3群(61.7%)、0∶[KG-*2]4群(10.0%)、0∶[KG-*2]5群(21.7%)、0∶[KG-*2]6群(3.3%)、

0∶[KG-*2]8群(3.3%)。tdh阳性6株,阳性率为10.0%,trh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食品分离株与患者分离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ERIC-PCR对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相同的血清群分型同源性高。

3讨论

3.1成人和婴幼儿主要病因不一

2011—2013年10月对江北区742份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及肛拭标本病原体检测中,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17.1%,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32.1%(89/277),主要集中在18岁~成人。

肠道病毒检出率为16.0%,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3.2%(79/341),

主要集中在<2岁婴幼儿,与文献报道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4-5\],而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相一致\[4,6\]。而本组监测资料显示,成人主要腹泻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性弧菌,与部分省市监测结果不同\[5,7-8\],但与余姚市监测结果相似\[9\]。因此,研究临床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对临床治疗及防控相关疾病,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2食源性病原体污染较严重

186份与江北区临床感染性腹泻相关的海水产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7.5%,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2.3%;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为1.6%,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KG-*2]H7均未检出。表明江北区市售的海水产品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较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高,而92份生鲜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果蔬类等食品检出致病菌5份,检出率为5.4%。从监测结果分析,江北区的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性弧菌,次之为诺如病毒,致病性气单胞菌位居第3。近几年来,由诺如病毒、[JP2]致病性气单胞菌引起感染性腹泻与食物中毒的报道也在增加。因此,加强检测和致病性研究非常必要。[JP]

3.3与食用海水产品关联

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腹泻患者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感染率与本地居民喜食海水产品有关,且本地海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0%~40%,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峰与海水产品携带高峰一致,与疾病发生高峰的流行规律吻合。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成人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与食用海水产品有一定关联(P=0.02),有统计学意义。而小于5岁幼儿与食用海水产品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85。与其他食品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今后应加强饮食的安全性,不吃、少吃生或半生的海水产品,减少感染性腹泻及群体性疫情的发生。

3.4不同检出株同群基因型亲缘性较近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离株存在血清分群多样性,但主要仍为0∶[KG-*2]3群,占61.7%,而患者分离株中0∶[KG-*2]3群占83.7%。说明0∶[KG-*2]3群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本地区人群腹泻的主要病原菌。食品与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分离株tdh基因携带率高于食品株,这可能是带有tdh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有关,两者在毒力基因上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检测运用ERIC-PCR技术对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不同的血清群分型不同。有报道认为,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检测亲缘性较近\[10\]。不同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散在感染的可能性。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相同的血清群亲缘性相对较近。药敏试验提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能存在超级耐药株,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Widdowson M A,Bresee J S,Gentseh J R,et al.Rotavivus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J\].Curr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26-31.

[2]Yukiko Hara-Kudo,Kanji Sugiyama,Mitsuaki Nishibuchi,et al.Prevalence of pandemic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produc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3∶[KG-*2]K6 in seafood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Japan\[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7):3883-3891.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16-32.

[4]王敬忠,谢旭,梅树江,等.2007—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2):100-102.

[5]张代涛,王全意,黎新宇,等.北京市夏秋季腹泻病例病原菌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2012,22(1):146-148.

[6]张永为,孟丽,杨叶青,等.杭州地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特征\[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2):60-61.

[7]张晓宇,吴守芝,李一航,等.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364-368.

[8]吴培,张群,秦燕萍,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18):3886-3888.

[9]罗学辉,史宏辉,张建群,等.余姚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33-34.

[10]张蔚,潘劲草,孟冬梅,等.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343-345.

0∶[KG-*2]8群(3.3%)。tdh阳性6株,阳性率为10.0%,trh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食品分离株与患者分离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ERIC-PCR对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相同的血清群分型同源性高。

3讨论

3.1成人和婴幼儿主要病因不一

2011—2013年10月对江北区742份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及肛拭标本病原体检测中,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17.1%,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32.1%(89/277),主要集中在18岁~成人。

肠道病毒检出率为16.0%,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3.2%(79/341),

主要集中在<2岁婴幼儿,与文献报道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4-5\],而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相一致\[4,6\]。而本组监测资料显示,成人主要腹泻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性弧菌,与部分省市监测结果不同\[5,7-8\],但与余姚市监测结果相似\[9\]。因此,研究临床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对临床治疗及防控相关疾病,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2食源性病原体污染较严重

186份与江北区临床感染性腹泻相关的海水产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7.5%,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2.3%;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为1.6%,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KG-*2]H7均未检出。表明江北区市售的海水产品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较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高,而92份生鲜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果蔬类等食品检出致病菌5份,检出率为5.4%。从监测结果分析,江北区的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性弧菌,次之为诺如病毒,致病性气单胞菌位居第3。近几年来,由诺如病毒、[JP2]致病性气单胞菌引起感染性腹泻与食物中毒的报道也在增加。因此,加强检测和致病性研究非常必要。[JP]

3.3与食用海水产品关联

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腹泻患者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感染率与本地居民喜食海水产品有关,且本地海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0%~40%,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峰与海水产品携带高峰一致,与疾病发生高峰的流行规律吻合。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成人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与食用海水产品有一定关联(P=0.02),有统计学意义。而小于5岁幼儿与食用海水产品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85。与其他食品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今后应加强饮食的安全性,不吃、少吃生或半生的海水产品,减少感染性腹泻及群体性疫情的发生。

3.4不同检出株同群基因型亲缘性较近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离株存在血清分群多样性,但主要仍为0∶[KG-*2]3群,占61.7%,而患者分离株中0∶[KG-*2]3群占83.7%。说明0∶[KG-*2]3群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本地区人群腹泻的主要病原菌。食品与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分离株tdh基因携带率高于食品株,这可能是带有tdh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有关,两者在毒力基因上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检测运用ERIC-PCR技术对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不同的血清群分型不同。有报道认为,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检测亲缘性较近\[10\]。不同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散在感染的可能性。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相同的血清群亲缘性相对较近。药敏试验提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能存在超级耐药株,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Widdowson M A,Bresee J S,Gentseh J R,et al.Rotavivus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J\].Curr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26-31.

[2]Yukiko Hara-Kudo,Kanji Sugiyama,Mitsuaki Nishibuchi,et al.Prevalence of pandemic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produc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3∶[KG-*2]K6 in seafood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Japan\[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7):3883-3891.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16-32.

[4]王敬忠,谢旭,梅树江,等.2007—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2):100-102.

[5]张代涛,王全意,黎新宇,等.北京市夏秋季腹泻病例病原菌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2012,22(1):146-148.

[6]张永为,孟丽,杨叶青,等.杭州地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特征\[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2):60-61.

[7]张晓宇,吴守芝,李一航,等.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364-368.

[8]吴培,张群,秦燕萍,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18):3886-3888.

[9]罗学辉,史宏辉,张建群,等.余姚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33-34.

[10]张蔚,潘劲草,孟冬梅,等.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343-345.

0∶[KG-*2]8群(3.3%)。tdh阳性6株,阳性率为10.0%,trh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食品分离株与患者分离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ERIC-PCR对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相同的血清群分型同源性高。

3讨论

3.1成人和婴幼儿主要病因不一

2011—2013年10月对江北区742份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及肛拭标本病原体检测中,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17.1%,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32.1%(89/277),主要集中在18岁~成人。

肠道病毒检出率为16.0%,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3.2%(79/341),

主要集中在<2岁婴幼儿,与文献报道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4-5\],而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相一致\[4,6\]。而本组监测资料显示,成人主要腹泻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性弧菌,与部分省市监测结果不同\[5,7-8\],但与余姚市监测结果相似\[9\]。因此,研究临床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对临床治疗及防控相关疾病,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2食源性病原体污染较严重

186份与江北区临床感染性腹泻相关的海水产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7.5%,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2.3%;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为1.6%,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KG-*2]H7均未检出。表明江北区市售的海水产品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较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高,而92份生鲜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果蔬类等食品检出致病菌5份,检出率为5.4%。从监测结果分析,江北区的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性弧菌,次之为诺如病毒,致病性气单胞菌位居第3。近几年来,由诺如病毒、[JP2]致病性气单胞菌引起感染性腹泻与食物中毒的报道也在增加。因此,加强检测和致病性研究非常必要。[JP]

3.3与食用海水产品关联

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腹泻患者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感染率与本地居民喜食海水产品有关,且本地海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0%~40%,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峰与海水产品携带高峰一致,与疾病发生高峰的流行规律吻合。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成人临床感染性腹泻病例与食用海水产品有一定关联(P=0.02),有统计学意义。而小于5岁幼儿与食用海水产品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85。与其他食品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今后应加强饮食的安全性,不吃、少吃生或半生的海水产品,减少感染性腹泻及群体性疫情的发生。

3.4不同检出株同群基因型亲缘性较近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离株存在血清分群多样性,但主要仍为0∶[KG-*2]3群,占61.7%,而患者分离株中0∶[KG-*2]3群占83.7%。说明0∶[KG-*2]3群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本地区人群腹泻的主要病原菌。食品与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分离株tdh基因携带率高于食品株,这可能是带有tdh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有关,两者在毒力基因上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检测运用ERIC-PCR技术对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不同的血清群分型不同。有报道认为,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检测亲缘性较近\[10\]。不同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散在感染的可能性。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相同的血清群亲缘性相对较近。药敏试验提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能存在超级耐药株,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Widdowson M A,Bresee J S,Gentseh J R,et al.Rotavivus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J\].Curr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26-31.

[2]Yukiko Hara-Kudo,Kanji Sugiyama,Mitsuaki Nishibuchi,et al.Prevalence of pandemic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produc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3∶[KG-*2]K6 in seafood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Japan\[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7):3883-3891.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16-32.

[4]王敬忠,谢旭,梅树江,等.2007—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2):100-102.

[5]张代涛,王全意,黎新宇,等.北京市夏秋季腹泻病例病原菌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2012,22(1):146-148.

[6]张永为,孟丽,杨叶青,等.杭州地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特征\[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2):60-61.

[7]张晓宇,吴守芝,李一航,等.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364-368.

[8]吴培,张群,秦燕萍,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18):3886-3888.

[9]罗学辉,史宏辉,张建群,等.余姚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33-34.

[10]张蔚,潘劲草,孟冬梅,等.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343-345.

猜你喜欢

弧菌溶血性感染性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注意:这种菌很“要命”
美味海鲜为何会变成致命毒物
醒脑静注射液溶血性研究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对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报道
一则病例引发有关弧菌对淡水养殖影响的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