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乞讨中诞生的艺术

2014-09-26吴佺新杨红龙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黔东南

吴佺新 杨红 龙剑

摘要:金钱棍是流行于黔东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在对现保存较好的岑巩县和三穗县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金钱棍是在卖唱基础上吸收不同艺术成分形成的表演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金钱棍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为艺术创作的土壤和民间健身活动的形式,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黔东南; 金钱棍; 乞讨艺术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2-0145-07

金钱棍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和中南广大地区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并逐渐传入西北部分地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钱棍主要流行于清水江和氵舞阳河流域。金钱棍表演艺术因道具金钱棍而得名,表演者手持的道具称金钱棍,也是一种打击乐器,为竹制挖空用铁丝系上铜钱而成。金钱棍表演,民间俗称打钱棍、莲花烙(闹)、打花棍,在中南地区又叫花棍、连厢棍、霸王鞭、钱棍、柳连柳等,黔东南现在还在流行并保存比较完好为岑巩县和三穗县。为了解黔东南的金钱棍,我们对岑巩县主要流行地区新兴村(县城)、天马镇和三穗县主要流行区八弓镇(县城)和长吉乡进行了实地调查,还走访了三穗县文化馆、黔东南州文化艺术研究所、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搜集、整理、研究、改编以及组织表演的演职人员、老艺术家和老专家。

一、基本情况

金钱棍是一种手里拿着道具(乐器)边跳边唱的表演艺术形式,非常独特。传统金钱棍表演是不入流的乞讨卖艺的技术,是穷人谋生的手段,或和花灯队一起走街窜巷讨红包,或三四人一行游演各村寨讨粑粑。随着时代的发展,金钱棍表演形式和内容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改编,已走上官方的艺术舞台,也成为街头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方式,并列入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分布范围及变化

金钱棍在黔东南分布的范围很广,传统金钱棍主要流行区域是清水江流域和氵舞阳河流域,北起黄平县南抵天柱县,东迄岑巩县西达三穗县,呈一个长条区域。分布地点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要道、沿江河两岸、城镇和交通便利的村寨。随着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由集市和山乡漫延,逐渐发展到边远山区,参加表演的人群由单一的汉族向多民族共同参与发展,并逐渐普及化和本土化。现在,参加表演的民族有侗族、汉族和土家族等。黄平县以汉族为主,岑巩县以侗族和土家族为主,三穗县以侗族为主。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主要流行地逐渐消失,而交通相对封闭的地区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金钱棍一度出现复苏之势。打工潮的出现,使金钱棍的复苏势头被抵制。21世纪以来,随着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热的出现,政府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加大,金钱棍又重新由山乡流入城镇。现在还流传的地区有黄平、岑巩和三穗3县,保持较好的只有岑巩和三穗的部分地区,岑巩县主流行区有天马、思旸、凯本、羊桥等乡镇,三穗县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核心区在八弓、长吉、瓦寨等乡镇。

(二)表演时间和场所

金钱棍表演时间并没有人为的限制和特定的禁忌,但通常是在过年(春节)期间表演,一般是正月初一以后到元宵节期间,其他时间表演较少。金钱棍传入城镇后,演变成为舞台艺术和健身活动,城镇的大型文艺活动和平时健身都有了金钱棍的身影。

黔东南金钱棍传统表演有2种方式:一是作为群体性表演活动中的一部分;二是独立表演。金钱棍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室外表演也可在室内表演,一般群体性的表演都在室外,如街道、院子,独立表演多为室内表演。金钱棍表演以独立表演为主,表演相当完整,可谓真正意义的表演。室外表演并不是金钱棍完整的表演,典型的金钱棍是在室内的独立表演,场地主要在厅堂,说、唱、跳必须完整展示。室外表演的金钱棍一般跟随玩花灯队伍一起出游表演,往往在队伍的最后边走边跳,可说唱、也可不说不唱。岑巩的金钱棍表演可以自己走街窜巷,若有人家喜欢欣赏,就上门到堂屋或者院子里演唱。演出队伍也可以接受邀请,到婚庆、丧葬、进新房等大型活动的人家里表演,供客人欣赏。岑巩的金钱棍还能借助“玩茶灯”(花灯的一种形式)的机会,跟着玩灯队伍一起或者远远地跟随玩灯队伍进行表演,但并不是玩灯队伍的组成部分,只是借助玩灯的热闹气氛,然后寻机进入人家院学堂表演。三穗县的金钱棍表演没有被邀请的习俗,都是表演者自己上门表演。黄平县的金钱棍主要是跟随花灯队伍一起游行表演。

群体表演主要在过年期间(主要闹元宵)玩花灯的时候,金钱棍的表演者和花灯的队伍一起在街巷间穿行表演。金钱棍是这个表演队伍的边缘者,是可有可无的组成部分。金钱棍的表演,用以增加花灯表演的气氛;金钱棍又借助花灯活动,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岑巩有另外一种形式,金钱棍借助开展“玩茶灯”时候,跟着玩灯队伍一起或者远远地跟随玩灯队伍,但不参加玩茶灯表演,或者在玩灯的同一时间进行表演,不是玩灯队伍的组成部分,只是借助玩灯的热闹气氛,然后寻机进入人家院学堂表演。

(三)表演队伍与形式

金钱棍传统表演者都为男性,根据表演的需要,其中一个男扮女妆。表演队伍通常由4人组成,2人1组,一跳一唱,如果只有2人就边跳边唱。一般情况下,金钱棍表演者既会唱也会跳,轮换表演以节省体力。在队伍内部,分工有一定的侧重,记性好的演员以唱为主,表演技艺高的演员以跳为主,但在一个表演段子内不能轮换。边唱边跳比较费力气,在演唱像传统曲目《蟒蛇记》等长篇曲目时,由2人唱,1个唱主调1个唱衬腔,也可以随时轮换,2个跳舞者不参与唱曲。比较短的段子,2个跳舞的人1个唱主调,1个唱衬腔,也可以随时轮换。唱跳分开的时候,唱曲者只唱主调,跳舞者只唱衬腔,不能轮换。传统金钱棍表演队伍,演员比较固定,经过长期演练形成的,成一定的表演风格和创造性,表演配合比较默契,多由好朋友和师徒组合。而参与花灯一起表演的金钱棍表演者,基本是临时的结合。舞台化和健身舞的金钱棍,表演人数不限,也无性别限制,一个表演队伍多时可超过10人。健身舞形式的金钱棍,除了道具之外,仍然保留了传统舞蹈的基本步伐,增加队形的变化,表演队伍需要一定时间磨练和配合,演出队伍相对稳定。

金钱棍的舞蹈形式为舞者手持金钱棍按照不同的曲目踩不同的步子,同时用金钱棍击打身体不同部位以及地面,甚或两棍相击打,而歌者站在旁边,随着金钱棍击打发出的声音节奏演唱。舞蹈动作为进2步退2步,需要前进的时候,进4步退2步,需要后退的时候,进2步退4步,并伴有S形斜步。2个舞者还有并排、相对和相背身位变化,同时增加摇摆、后仰卧表演技艺。表演时,跳舞者1人手持1根金钱棍,用棍子敲击肩、腰、背、臂、肘、两手、两膝、两足以及两棍相击,振动铜钱和铃铛,形成强烈的动感。技艺高超的表演者可使钱棍在手心、肩头或背部等处旋转。岑巩的金钱棍表演还分为丑角和旦角(男扮)。丑角,头戴花帕,额前扎髻,身穿对裙衣、彩绸大裤,脚缠绑腿,手拿金钱棍,舞时面对旦角逗引,左右跳跃,动作滑稽。旦角,头戴帕勒帽,插银饰,挽假鬏,着口红,描眉粉脸,颈戴银圈,身穿大裙衣、彩绸缎裤,胸配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手拿金钱棍,着含羞态。表演时,男女互相对视舞蹈表演,或旋转对舞,或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形成滑稽的喜剧效果。岑巩县艺人根据舞蹈所表达的内容,给不同的舞姿和舞蹈段子取形象名称,比如“盘地龙”“观音坐莲”“犀牛望月”“懒牛伸腰”等。

近年来,金钱棍从乡村又传回城镇后,演出已经不再局限于时间、场合和人数。目前已发展为多人表演,参加者有男性也有女性。多人表演的金钱棍在传统基础进行了改编,舞步、棍子击打部位和舞姿、速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还出现了1人持2棍和表演队形的变化,并且已取缔了唱曲,取而代之为现代音乐的录音伴奏,只重在舞蹈动作,完全就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成为中老年人重要的健身活动。有的城镇还不定期举行比赛。三穗县举办过全县金钱棍比赛。岑巩县还选派出金钱棍节日参加全省群众文艺表演并获奖。

二、基本内容

金钱棍的表演内容丰富,通过道具、舞姿和说唱的结合,表达着不同的主题和思想。金钱棍表演艺术的基本内容为说唱、乐器伴奏、舞蹈,表达主题包罗万象,主要题材有世故说理的段子,也有吉祥恭贺的祝福,还有长篇叙事的悲喜传奇故事。

(一)道具和服装

金钱棍表演用的道具,也是演唱和跳跃伴奏的乐器,称为金钱棍,通称“钱棍”,也叫“花棍”。钱棍用1根竹杆制作,棍长80-100厘米,直径25-3厘米,在距两端约5~10厘米处,对称各开1个或1对长10厘米、宽15厘米透空孔,从侧面钻一小孔穿入铁钉作轴,再分别嵌入3-4个小铜钱即可。钱棍一般用金竹作为材料,金竹竹节之间距离长且较均等,制作钱棍更加美观。金竹因其色黑而称为黑竹,大多地区习惯金钱棍为黑色,即使没有金竹制作,好要用漆涂成黑色。少有一些地区在棍子表面涂以红、黄、兰等色装饰。棍子两端系扎若干彩色绸布细条或彩色丝线为穗,以作装饰,现在多以较粗毛线代替。舞动棍子时,铜钱或小铜铃相互撞击和撞击孔壁而发出哗哗的响声。棍子是金钱棍是表演的道具,也是摇动击体的打击乐器。各地金钱棍大同小异,三穗县的金钱棍开2口透空孔,在最外则对称系2个小铜铃,中间留1段完整的竹节作握手。岑巩县的钱棍多为开4口透空孔。黄平的钱棍较长,两头没有彩绸或花线装饰。

金钱棍表演可以用平时的生活服装,也有专门的表演服。专门的表演服,色彩以红黄等艳丽色调为主,以引人关注和突出喜庆。男服上装以红黄相间,裤子红色,女装以粉红或大红为主,上下装一色。岑巩金钱棍的服装按旦角(女装)和丑角(男装)区分,和传统戏剧服装相似,并配以化妆和头饰。男丑角,头戴花帕,额前扎髻,身穿对裙衣、彩绸大裤,脚缠绑腿。女旦角,头戴帕勒帽,插银饰,挽假鬏,着口红,描眉粉脸,颈戴银圈,身穿大裙衣、彩绸缎裤,胸配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没有特别制作服装的,着平时生活服装演出的,也尽量着比较鲜艳的衣服。舞台化的金钱棍服装,对服装的款式进行重新设计,但基本色调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基调。

(二)曲调和节奏

金钱棍的曲调比较简单,整个结构分为上下2节,上节为对应主句,下节对应帮腔,上节是主调,下节是衬腔,用五声音音阶,似宫调式。跳和唱由不同人完成的时,唱的人唱主调,跳的人唱衬腔。主调是唱词的主干部分,是所演唱的表达的内容歌词,衬腔是辅助作用,其唱词重复并用若干虚词把实词连接起来。衬腔有两句不同的和句来和主调结合,上一句为“收”,下句为“放”,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其结构为:上句主调+衬腔“收”,下句主调+衬腔“放”。衬腔也不是固定的,根据主干所表达的内容和演出背景发生变化。三穗在元宵期间表达喜悦内容时,衬腔上句是“连连哩呀哩连连——”,下句是“闹元宵呀喜洋洋——”,还可以根据需要略加改动,以适应演唱的场合。岑巩表达沉重和悲伤题材时,衬腔上句是“泪泪呀连连呀——”,下句是“含含泪哎哭连连——”这是固定的唱词。金钱棍曲调简洁,主调部分基本是一间一字,音长相同,使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所唱的内容,衬腔部分尾部有拖长音。

金钱棍的节奏明快,以2/4拍或4/4拍为主。节奏点在每次击打响声上,节奏非常明显,唱曲和舞蹈围绕这一节拍表现。节奏的快慢并不是由节奏点决定,而是由所表达的主题内容决定,唱词是节奏的中心。表现欢快内容,唱曲的速度较快,节点之间间隔较短,节奏快,表现衰伤题材则相反。

(三)唱词和说白

金钱棍唱词和当地汉族山歌结构基本相同,奇字句构成以7字为主体。结构整齐韵律明显,语言朴实生动,在个修辞上大量运用比喻,便于记忆。个别段落偶尔出现3字或者5字,岑巩的唱本出现十字句,但奇字句为基本格式,以便于演唱。如:

可恨狗官王知府,

判母死罪在街门。

后婆差人杀我俩,

幸得安童放逃生。

云贵两省都走过,

又走河南陕西城。

白天沿街去讨饭,

晚来住宿古庙门。

(《蟒蛇记》)

三字句和五字句都属于奇字结构,十字句的出现是奇字句的变体,其中有2个字为快读。如:“今天我们一起来闹元宵”,“起来”两字在念词的时候快读成一个音节,发音若“起”字,唱的时候“起来”两字共一个音符。唱词押韵方式和山歌相同,以平声为主,韵脚在偶遇数末音,首句大部分都有韵脚。较短的段子押1个韵,长篇曲目可以换韵,但大部分曲目换韵情况并不多。

金钱棍有传统的唱词,也有新编的唱词,有固定的曲目,也有即兴的创作。即兴的创作,是演唱者根据不同场合临时创作,用来烘托气氛的唱段,既有吉祥的祝福,也不乏诙谐搞笑的内容。传统的唱词里的抒情也有叙事,有10多句的短篇也有数100句的长篇,通常抒情较短,叙事较长。短篇的传统段子有《十二月花草》《十二月草名》《祝福吉祥》《八仙过海》《风调雨顺》《贺华堂》等,这些是金钱棍表演经常唱的。长篇叙事性的曲目有《长流记》《蟒蛇记》《孟姜女》和《红毛玉英》等。《蟒蛇记》是岑巩县和三穗县金钱棍表演的保留节目,该本子为长近千行的七言体结构,诉说一个曲折的故事,也是最能体现表演者功夫的曲目,当地人十分喜欢的曲目之一。《蟒蛇记》叙述的是宋仁宗时期一个叫张春芳的,因父去世所遗家产甚多,遭到想独吞家产的后娘陷害,致使其妻离子散,骨肉分离。但由于他曾救1条蟒蛇,落难后又巧被蟒蛇搭救并获赠明珠而成为献宝状元。他无依无靠的1对子女则四处漂泊,通过打金钱棍卖艺谋生,历经千辛万苦而最终亲人相认,家人团聚。《蟒蛇记》作为民间教育手段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一定的教化功用,比如开场的“引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远处寻。”但在岑巩县婚事场合忌唱。《莽蛇记》金钱棍原始唱本为口头传本,有多个异文,形成民间多个手抄本,岑巩有刻印本流传。新编的唱词主要根据形势需要,创作的时政性的唱段,比如歌唱新农村建设的《歌唱新农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计划生育好》等,还有教为人处事的《家和万事兴》《劝君莫赌博》《年龄歌》《十月怀胎》《老来难》等等。

说白是金钱棍表演的开场语,但没有固定段子,由表演都即兴创作,或者用普通的语言表达。但说白却有相对固定的“套路”,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套路”。丧事、结婚和新房庆典等不同场景的说白各有不同,不同的表演队伍说白习惯和创作思路也不尽相同,甚至不同的时间、不同观众也有不同的说白。说白不是表演的内容的组成部分,但和表达的主题有一定的关联。如《莽蛇记》的“引子”其实就是说白,表演者把它融到唱词中,也是说白的一种变化。表演结束后,通常还有一段结束的说白,也可以用说话的形式告知观众。也可以放在唱词中,如:“时间有限唱不尽,金钱棍至此就暂停。”现在的金钱棍表演说白采用的是舞台报幕形式,有的还写在节目单首页上(开场白)和末页上(结束语)。

三、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

金钱棍来源于何地,它的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它的兴衰和起伏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变化,它至今是什么性质的艺术?我们从金钱棍的特点、传说和属性来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

黔东南的金钱棍流传于境内北部的侗族、土家族、汉族等民族聚居地区。关于金钱棍的由来,调查中,岑巩县和三穗县表演者用传统曲目《蟒蛇记》来解释确认源于宋代,但无具体的实据可查。《蟒蛇记》传述的故事发生在宋仁宗时代,故事爱憎分明,为讴歌金童银女卖艺救母的美德,每年春节,人们便自发组织起来,乔装打扮,敲打钱棍, 进村入户,祝贺新年。将这种自唱自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传承下来。《蟒蛇记》广泛流传于民间,也是花灯剧的传统剧目之一,对金钱棍的起源并没有交待清楚,作为金钱棍的起源并不可信。从故事叙述和金钱棍的表演习俗看,可以推断其为“乞讨艺术”,也与玩花灯有一定有关系。在黄平县,金钱棍队伍是跟着花灯一起游街窜巷给人送吉祥,然后讨红包,具有乞讨的行为特点。三穗县艺人说,金钱棍就是用来乞讨的手段。衬腔中的“哩连连”不是虚词,而是怀念他们的母亲,李氏本名叫李莲。至今三穗农村正月间一直唱钱棍讨粑粑,沿袭了这一传统艺术。岑巩的张姓艺人认为起源于张家,所以只有张家一直在乡村唱钱棍讨米,其他人只能接受邀请到他人喜庆场所或丧事家唱钱棍。

传统金钱棍的表演中心并不在舞蹈上,而是在唱词(曲)上,所以正式的表演场所在厅堂里,观众不仅看跳舞动作,更重要的是听唱的内容,唱词才是核心。金钱棍虽然在黔东南流传广泛,多民族参与,但都是使用汉语演唱,“胡可能”这一艺术是从汉族地区传入,最早是在官府占据的以汉族居民为主的沿江地区和城镇,然后才传入其他地区,金钱棍的传入可能与水运有关。从金钱棍传统表演形式、传说渊源乃至道具等都有指向乞讨,可以说金钱棍其实就是一门乞讨的艺术,是从乞讨过程中形成的表演艺术。不论是独立的表演还是和玩灯一起表演,都是在在利用艺术表演求财。金钱棍表演所用道具,可能由乞讨使用的类似打狗棍之类的防身物演化过来的,其舞蹈动作可能是乞讨者防身术的衍化,所系的铜钱和铃铛,是乞讨时引人注意的一种装置。道具所使用的竹子为金竹,在民间也视为带财植物。金钱棍形成可能受到花灯的影响,从花灯中吸收了表演的因素,不仅跟随花灯一起表演,还借助花灯热闹气氛,并且传统曲目《蟒蛇记》也是花灯剧的保留剧目。

(二)艺术特点

金钱棍是把口语说唱和歌舞乐演绎结合起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金钱棍的肢体表演是通过舞蹈和面部表情结合来完成的,动作的变化和速率快慢都是表达一定的含义。面部的表情主要以笑脸表达喜悦的心境和场景,以作怪滑稽的形式表达可笑的情景或心境,达到喜剧的效果。而严肃和悲伤的心境和场景,则通过特定的舞姿来表达,比如“盘地龙”“观音坐莲”“ 犀牛望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严肃的场景和相对平静的心境。但金钱棍对悲伤和严肃的表达缺乏比较明确的面部表现方式。

金钱棍有说有唱,说比较简单,唱贯穿整个表演过程。说是唱的辅助手段,也是整个表演的引子。唱是表达的中心,表演是以唱的内容为中线展开,唱完表演即结束。语言或唱曲有表达表演的主题和题材外,还用来弥补肢体表演不能完全表达的意思。通过语言音调、音色和音变的模仿,表达不同的场景和心境,也用来表达故事中角色的年龄、身份、性别及其喜怒哀乐。语言还通过对故事情节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的评论,增加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强化表演所表达的思想。

(三)文化属性

金钱棍属于表演艺术,包括跳、说、唱、乐、演几个方面,有动作,有说词,有唱词,有曲调,有器乐,有伴奏,并以以面部表情、模仿动作或语调表示喜怒哀乐。金钱棍的舞蹈动作是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集体参加表演的时候,更凸显这一特点,也是观众关注和最直接欣赏到的表演。金钱棍的摇、敲乐器,使声响和舞蹈节奏一致,也直接冲击听觉,群体性表演更加突出这一功能。因此,很多人将其认定为舞蹈文化。在城镇包括艺术团体,都把金钱棍当成舞蹈,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改编,搬上舞台或成为健身舞。岑巩县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时候,作为跳舞项目来申报的。

金钱棍表演中的说白比较少,开场白是向观众说些吉利话和开场白,为引导性的韵文。金钱棍的唱词非常丰富,有即兴创作的段子,也有长期保留的曲目。唱词是语言元素的主体,也是金钱棍艺术的核心。其形式是说和唱结合,说词和唱词相互呼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有人认为是民间文学。三穗县就把其作为民间文学类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金钱棍的舞蹈动作很丰富,表演性也强,根据演唱的内容和情节,表演者用语调的变化、动作的模仿、现况表情和唱曲速度等来表达,这种表演更接近戏剧,只是由1人完成多个角色,与东北的二人转同工异曲。钱棍击打的节奏又有快板之韵美。金钱棍具有说唱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金钱棍传统的表演在室内,观众关注的是唱词,跳舞、唱曲、乐器甚至着装都是围绕唱词内容展开,为题材服务,使观众寓教于乐中,正是曲艺的魅力。因此,我们认为金钱棍应该是一种曲艺艺术。

四、传承发展

金钱棍是在乞讨中产生的表演艺术,传统的金钱棍表演只局限于部分特殊的人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钱棍已经成为了大众艺术,金钱棍的传承也在发生着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风潮对本土文化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金钱棍的生存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金钱棍的传承与发展处于时代的十字路口。

(一)金钱棍的传承方式

民间传说金钱棍由人传授给金童和银女,让2人卖艺乞讨,为了反映自己曲折人生和世情的变故,要求其一直传承下来。这个传说说明金钱棍早期是乞丐或穷困者谋生的手段,经过乞讨者改进和民间接受,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黔东南金钱棍主要流行区的传承方式是由爱好者到师傅家去求教,师傅愿意也传教即形成师徒关系,但没有师傅坐堂招徒传习的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因家境贫寒,学习金钱棍用于乞讨的。1个师傅一般只收一两个学徒,再由多组师徒组成一个演出队伍,边乞讨边演出边学习,在不断的实际运用中巩固。岑巩的张姓认为《蟒蛇传》所唱的张春芳是其先人,只有张姓才用于乞讨,金钱棍为其家所传创的,有一定的家传渊源。

改革开放以后,金钱棍艺术得到复苏,几乎恢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水平,进入一个特别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打工潮的出现,大量金钱棍艺人外出务工,传承链出现断裂。21世纪初,虽然那些外出务工的艺人因年老回乡,但是处于承接技艺的年轻人又外出打工,师傅处于无人可教没人可传的状况。少部分年轻人虽然在家务农,但对这一艺术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愿意去学习。年节时间回家打工者,由于长期在外生活工作,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对本土的金钱棍艺术关注极少。同时,义务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基本都入学读书,且大部分农村的初中都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上学,在家的时间也很短,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多少时间也没有兴趣来学习金钱棍。固守这门艺术的仍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成的这批艺人,他们一方面喜欢这门艺术,另一方面作为乞讨的手段仍然有用,这一因素虽然不是主要动力,但也让在表演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并得到实惠。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后,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支持力度也在增加,政府的重视刺激了民间的积极性。经过专业人员改编之后,金钱棍已经成为城镇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

(二)金钱棍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们的调查,金钱棍发展至今,大致走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乞讨工具——金钱棍表演艺术——舞台表演和健身舞。最初的金钱棍可能只是一种乞讨的技巧,为了增加乞讨成功,使用者增加表演性,形成了一定规程的表演形态。

(三)传承和发展建议

金钱棍艺术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由多方力量的介入和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士加入才传承至今,根据金钱棍发展过程和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金钱棍可以从3个方面去加强传承促进发展。

1.支持民间传统传承方式,鼓励民间师傅带徒学习。文化部门和专业演艺队伍,深入民间和金钱棍艺人进行直接的交流,一方面专业队伍可以从民间吸取艺术的营养,增强职业素养提高表演技艺,研究人员可以收集保存民间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表演资料,研究金钱棍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民间金钱棍艺人,可以在与专业人员的交流中得到启发,提高表演兴趣和增强传承意识。定期举行全县的金钱棍表演比赛,增强民间艺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民间艺人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民间艺术的整合,增加民间艺人对金钱棍艺术的保护意识。

2.虽然城镇金钱棍表演已走向舞蹈化,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了金钱棍艺术,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原来的基础上,断续向城镇推广金钱棍健身舞,培训城镇社区群众金钱棍表演技巧。有条件可以组织各个队伍同场展示,或者进行比赛,激发表演者的表演积极性,使之成为街道健身的主流活动。在金钱棍流传区,可以把金钱棍表演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推广,以广播体操的形式在学校中推行,使金钱棍表演在青少年中普及。

3.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政府保护范围。岑巩和三穗两个县已经把金钱棍列为县级保护项目,并积极申报为州级保护项目,得到了政府的保护。由于归类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保护的范围受到限制。岑巩以舞蹈类确定为县级非遗项目,在曲调和唱词、说白方面受到一定的保护限制,而三穗以民间文学定为县级项目,在舞蹈和曲调方面的保护有可能被忽视。由于则重面不同,也不利于两县金钱棍艺术的发展和交流。建议申报高级别非遗项目的时候,以曲艺类别申报,待纳入非遗项目保护之后,可以在多方面,不同层面上促进其发展,形成社区推广、民间传承和政府保护并进的格局,使金钱棍艺术得到有效和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曾祥慧]

猜你喜欢

黔东南
云雾飘渺景如画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黔东南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发展之路
黔东南小香鸡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