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2014-09-25张伊蕊李伟

中学生物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生活教育理论初中生物

张伊蕊 李伟

摘 要 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尝试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生物 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科内容相较于许多学科更为接近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多元的,是在生活中生成的。新课改对课程资源观的诠释是对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的传承和发展。

1 生物课堂教学中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周围开放性的资源,加强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可以从教学内容编排、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情境创设等方面入手。

1.1 生物教学内容编排与生活联系

生物学知识源自于人类生活,生物学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改变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与生物课程有关的素材,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寻找素材,注意素材的收集、分类和归纳,在实际的教学中选取与所学章节相关联的生活实例来突显教学内容。

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生物。今日的地球,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荒漠在蔓延;湿地在缩小;大气中CO2在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减少的速度加快,人类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有必需的生物学知识。这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生物学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中学阶段所必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虽然对于生物学这一门学科不甚了解,但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却对生物有着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帮助学生明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价值,可使其激发并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

1.2 生物教学语言设计生活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学科特点和魅力。教师通过教学语言的巧妙组织,可以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生物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所在。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要求生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教学阶段的要求,联系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用生动形象、直观、幽默、充满感情、富有节奏、激发思维的教学语言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喜欢生物的情感体验。例如,用“根深叶茂”道出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用“兔死狐悲”反映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肝胆相照”暗示肝脏与胆囊在解剖学上的相邻位置;用“飞蛾扑火”隐喻生物趋光性的特性;用“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学生熟知的典故来学习生物机体的条件反射原理。丰富的成语故事可以成为生物学教学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好的生物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善于使用生活语言引导或印证生物学原理,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味。

1.3 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教学情景是连接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生物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的基础等实际情况来衔接生活,开发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情境构建中可以创设源自生活的问题情景,并配合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营造教学情景和氛围的生活味。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由此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很多同学喜欢看一些侦探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回小侦探,深入到一起谋杀案的现场,寻找证据,运用科学还原事件的真相。大家仔细观察现场留下的血迹照片,能不能根据血流的特点推断出受害者的致命伤在哪里?

提出问题: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如何区分这三类血管?如果是动脉破裂,那么留下的血迹应该是怎样的?如果是静脉出血,留下的血迹又是怎样的?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根据三种血管的特点,我们能不能根据受伤情况判断是哪一类血管的伤害,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推理出案件的真相。

教师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且对破案一类的话题十分感兴趣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凶杀案侦探的教学情境,特别强化了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支持下的情境创设。源自生活、服务教学的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景与氛围,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配合直观教具的演示更易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培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生物实验中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课程资源开发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许多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实验要求。实验课程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其有效开展必然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在探讨生物实验的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时,教师要从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达成两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获取实验设计思路并将实验结果运用于生活实际。

2.1 实验内容的设计联系生活实际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保证教科书上规定的实验内容的开展。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和生物资源本身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些实验的开展可能会遭遇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课题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教师在充分了解当地生物资源的特点,定时普查学校实验室的素材储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并可以选取一些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和素材进行实验设计。同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于找到的实验物品和材料动手自制标本或在实验室里独立进行研究。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头脑、双手的解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嫁接并尝试嫁接这个实验时,就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就地取材,先让学生尝试仙人掌的嫁接。仙人掌的嫁接期比较长而且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操作简单(维管束衔接好),嫁接后对外界条件要求低,易成活。通过仙人掌嫁接可逐步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然后强化其他植物的嫁接原理,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形成层的紧密结合,并注意选择亲和性良好的接穗和砧木组合。若接穗和砧木来源不清楚,品种不确定,会影响嫁接苗的质量,不宜采用。对嫁接时期也可以适当调整,可以选择各种果树和花卉在学校的实验地进行实验。

2.2 实验结果的达成指导生活应用

生物实验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关系密切,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可以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转化为直接的生活体验,指导学生健康生活和实际生产,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提升,促使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验的设计阶段,教师就要明确设计的实验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践,并在实验结果达成时开展讨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明确生物实验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变实验结论为生活生产经验。

例如在学习“植物茎的疏导功能”时,对于植物茎的韧皮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时,对茎做环割实验。此时气候较冷,植物处于相对的休眠期,新陈代谢速度慢,出现的“瘤”就不明显,时间太长达不到现象强化理论的目的。教师可因时施教,将此节或是本章内容在植物新陈代谢相对旺盛的季节提前实验。同样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时间调整,增加实验内容,利用茎的环割对果实形成的大小做实验,在结果实的茎的下方环割,过一段时间,和没有做环割实验的茎上所结果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

3 生物探究实践中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课程资源开发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中的“生活”、“社会即学校”中的“社会”、“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均是对社会实践的诠释。生活教育理论充分反映了教育与学习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实践服务。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包括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应当成为生物教学实践的素材,为生物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思路。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生物探究活动的开发与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

3.1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同其他探究活动相比,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对生物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生物学课外活动范围很广,它包括校园内外、家庭内外、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一切生物学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也可尝试自制酸奶、泡菜等,让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生物教师还可以将探究活动与学生的春游、秋游结合起来,或者与学生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生物教师可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组织策划,也可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素材,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生物方面的调研活动。通过生物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明确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对社区居民患病情况、患病概率及患病原因进行调查。通过收集资料、数据等,分析居民患病因素(遗传或环境因素)、居民患病概率逐年上升的原因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把教科书中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解决,可以促进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

3.2 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

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通过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紧密联系。从生物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来看,生物校本课程大部分是以探索性课题形式进行的,探究学习要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区去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如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充分利用校园、社区、家庭的资源进行实践,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前,通过开设生物与环境校本课程,开展植树节、爱鸟周等宣传活动,组织学生收集“生物与环境”资料,制作“生物与环境”宣传小报,组织“生物与环境”演讲比赛活动等。这些校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等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要对新的教学资源有着敏锐的感知,新的课程资源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也不是仅存在于学校,生物的教学资源在大自然中,整个生态系统到处可以发现所需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在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开阔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创造性智慧,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快速成长。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生活教育理论初中生物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