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

2014-09-23景涛程娟

当代旅游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

景涛+程娟

摘 要: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拥有多种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文在对华阳古镇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意象理论进行综合概括与提炼,得出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为“汉船城,秦蜀镇”,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发展措施,以期为古镇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华阳古镇

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即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古镇文化”是城镇在形成发展中所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人文资源、工艺建筑、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的沉积、积累,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与自然[1]。然而目前中国现存的大多古镇均面临同样的困境,即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破旧的居住环境共存,古镇文化得不到良好保护及发扬。随着不断崛起的文化旅游热,古镇依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高品质的遗存资源,成为旅游者感同身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3]。

一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一)古镇概况

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中山区,南距洋县县城约70公里,全镇总面积约为561平方公里。华阳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在古代军事、经济及政治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域。目前华阳拥有陕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是长青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依托基地城镇。

(二)华阳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1.地文结构分析

从宏观结构看,华阳古镇属山间小盆地。全镇地形基本上是三面环山,向南开口。其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自然生态保护区。从微观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由三山环抱,两河并流,古街巷组成的建成区象一叶小舟停泊于中。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该地形地貌乃属十分理想的繁衍居住之所。

2.空间形态分析

古镇沿南北向的主街呈条带状建设,南端是古铺板门街,中段为行政文化区,北端主要生位产区。华阳古镇历史上虽屡遭兵火之灾,仍续存绵延千余年,正所谓:“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舟,下有魁楼锁野渡。莫道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卧岭牛。”[4]

图1 华阳古镇地文结构分析图

3.古镇建筑文化分析

华阳古镇占据了现华阳镇区南半部,是陕南区保留较完好的古镇。古镇以古商贸铺板门街为主,拥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革命旧址。

图2 古名居建筑风貌图

图3 古戏楼风貌图

(1)古民居建筑。分布于古铺板门街两侧,大部分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整体建筑形态为清末民初的前店后居式建筑,具有我国南北方杂烩的风格,以南方山区汉民居特点为主,但房屋构件细部上仍有中原民居建筑特点。

(2)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古戏楼和古塔,均保存较完整。

(3)革命遗址。主要包括红二十五军后勤部和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旧址。两处保存基本完好,是革命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4)建筑物和构筑物遗迹。包括东岳庙、火神庙、傥骆古道、古城堡、文武衙门、火神庙、得意阁、风雨桥等,目前仍有部分遗迹留存。

图4 古塔风貌图

4.历史文化分析

(1)蜀道、商旅文化集合

古镇早在1000多年前就留下人类开发活动的足迹,早在三国之前途径此处的傥骆古道就已建成。而华阳以北山高路险,商旅过客就将该地作为体力和物资补给的必要场所,所以华阳古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文化和商旅文化。

(2)南北杂合的风俗文化

华阳一方面,地处秦岭南麓,而秦岭南北分属长江和黄河流域,从远古起就成为多元文化形成和融合的地域,因而有大量关中移民迁移至该地,使其拥有黄河流域文化成分;另一方面,因其气候物产与长江流域及其相似,而有楚蜀文化成分。使得华阳古镇无论从风俗还是建筑风貌等方面,都具有南北文化交合的风土习俗。

5.古镇文化旅游环境分析

华阳古镇处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环境之中,对于华阳及其周边自然旅游区的开发各级政府都有统一的认识,省政府的关注、市政府的重视、县政府编制的《洋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洋县旅游总体规划》都把华阳列为重点开发地区。同时,长青自然保护区也认识到必须依托华阳才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这都为华阳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 文化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分析,华阳地文结构特点明显,周边原生态环境优美,同时又具有汉文化源地与古蜀道“华阳关”等文化资源。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开发,没有形成明确的旅游景观形象。

(一)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分析

存在决定意识,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地理属性,决定其基本旅游形象的定

位[5]。通过采用意象理论,从地脉和文脉两方面分析定位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形象。

1.通过对华阳古镇地脉属性及蕴含的文化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原始性。华阳现有布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风水格局特点。周边山体植被以天然林为主,植被繁茂,品种繁多。镇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等。这些特征均显现华阳的原生态意境。(2)历史性。华阳现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各类遗迹,分属不同年代,均可体现各年代建造技艺及文化特点。其中以傥骆古道、古城堡城和铺板门街最具的历史、文化、科考价值。

2.通过华阳旅游环境的文脉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汉源文化。华阳地处汉文化的形成源地汉中,是目前陕南保留最完好汉代的风水古镇,具有汉文化特色,是理想的汉文化传播地。(2)蜀道文化。华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古蜀道的源远流长,使其具有幽远的蜀道文化。(3)杂合民俗文化。华阳位于北方却拥有南方水乡的特色文化,使当地居民无论从居住建筑特色亦或者风土民情均具有南北交汇的文化特点。(4)农耕文化。华阳主要还是以农耕为主,基本上还是保持着靠天吃饭的生活状态。其中蔬菜、林木种植等生态农业活动仍是华阳的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定位

1.意境形象定位

总体意境形象定位:汉船城,秦蜀镇。以此总体形象作为华阳古镇营销、促销与宣传的目标。意指华阳文化资源的稀缺性。

2.具象形象定位

在意境总形象的指导下,建立具象形象设立,突出华阳具体的地域形象。具体分为四方面。

(1)打造北方秀美水城。利用华阳环山滂水的风水地理,建设华阳秀美水城,即城卧水环,水在城中,街在水边,房水比肩,山清水秀,翠(林和水)黛(传统建筑)相拥[6]。(2)建立汉文化历史城。在保护华阳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有效利用浓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注重汉文化的传播。例如根据古铺板门街建筑特色进行保护性修复,再引入汉风文化元素,形成汉文化源地。(3)形成原始生态城。保护周边原始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当地淳朴的生活民风习俗,使古镇形成从环境到风俗均为原生态的生态之城。(4)构筑多文化体验城。利用华阳特有的多文化氛围,让游客能在感受秦韵的同时体验巴蜀道的艰辛。

三 文化旅游开发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形象

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与其形象营销活动,宣传造势,提高知名度。此举不但能防止今后无序的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可能造成的破坏出现,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使之世代延续。而且通过申报引起媒体的关注,提高华阳在旅游受众中的认知潜力和知名度,掀起关注华阳、旅游华阳的

趋势。

(二)分层次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1)主打产品:尽快复建部分山水俱佳的古蜀道,开展“发现蜀道国际文化游”徒步游和驾车游活动,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通过宣传了解蜀道、缅怀蜀道、体验蜀道,开展自驾车和徒步穿越蜀道的文化之旅,让华阳成为发现蜀道国际文化游的基地。(2)重要产品:汉中地区是中华汉民族形成地,加之华阳特有的地理优势,可形成结合避暑度假游的汉文化源的各类精品旅游品牌项目。开发形成避暑纳凉,文化寻根的旅游思路。

(三)加强横向联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为加快华阳旅游业的发展,长青和华阳联手申报成立省级长青-华阳旅游发展园区。一方面可更好地协调积极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明确的政策指导开发建设的地段、规模和强度,在政府加快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前提下,使开发投资者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加快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

(四)加强纵向联动,融入全省旅游路线

借助西汉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华阳的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显著特点将极具吸引力,所以应尽快将华阳文化旅游纳入陕西全省精品旅游线路,使之成为西汉-三国游线的重要景区和节点城镇。

(五)加强当地公众参与

在建设和开发的规划、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公众积极参与,一方面,公众的积极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减少开发建设的失误和阻力,有效地降低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公众可以更好地成为旅游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扩大劳动就业规模,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 结束语

对华阳古镇开展文化旅游顺应目前旅游的形式,也只有通过合理开发,才能有效的保护华阳古镇遗存,更好的发扬华阳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
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以旅游开发整合烟台市开埠文化的研究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四川文化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议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