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14-09-22毛琳波徐济惠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毛琳波+徐济惠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育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对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现状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能力锻炼的角度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适应环境、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接受职业指导,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眼界。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提高责任心和自我判断力,认识社会,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

但是,学校和企业作为不同性质的实体,各自的利益出发点是迥然不同的,学校想利用合作企业的工厂,协助学校完成校内教学无法完成的人才培养环节,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利润最大化,合作动机是以盈利为出发点。所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考虑的是学生能从企业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样的锻炼;企业考虑的是学生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包括短期和长期价值,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但是,由于政府目前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相关政策法规,未能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

职业院校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工学结合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正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工厂生产一线,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同时将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通过再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但是,由于条件有限,不是所有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工厂里完成,而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尝试在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一起。基于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推出了一批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基本内容

1.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含义

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体现,不仅是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更是课程建设中的全程式结合。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所推行的“2+1”“2.5+0.5”“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将学业的最后一个阶段集中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近几年,我院本着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开设了一系列工学结合综合课程。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段式理念,构建“以能力递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体系模式,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即:在相关的几门课程结束后,开发设置一门综合课程,将这几门课程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运用。其中,综合课程与相关的单门课程既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提升综合能力。其目标就是整合几门课程的核心技术,实现综合应用。

具体模型:在专业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实施岗位群综合课程;在岗位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实施岗位方向综合课程;在岗位方向模块课程结束后,实施岗前综合训练,进行专业级的综合。从而形成了从“岗位群平台综合课程”到“工作岗位方向综合课程”最后到“岗前综合实训”的课程综合,最终使学生能力由单一到综合,逐级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岗位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了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岗位方向模块课程结束后,分模块设置了电子产品工艺与生产管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和智能终端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2.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组织实施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在已经学习了几门专业课程之后的一个系统性综合训练,充分考虑了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及专业的系统性。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通过相关的“工作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在内容安排方面,必须参照“工作过程”指导知识体系的秩序化和逻辑化,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主观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与客观过程性的知识理论相整合。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要体现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按照每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不仅学习了工作知识,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工作经验,进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种职业的无缝衔接。

下面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讨论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在学习了电路与电工技能、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装接工艺、电子电路CAD技术等几门专业群平台和岗位群平台课程后所设置的岗位方向综合课程,是以电子行业真实产品为学习项目,根据产品制作实际流程和要求,各小组以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相互交叉的实施方式完成该项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元器件的检测和筛选、PCB板制作、焊接装配、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等方法,具备初步的电子产品硬件开发能力。“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实施的几个关键点如下:(1)将电子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引入实践教学。依据企业对小型电子产品制作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任务,可将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设置为“需求分析—原理图设计—PCB制版—装配焊接—调试验收—技术文档”6个环节。在项目开展的前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电子相关企业(如奥克斯等),让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对市场小型电子产品的调研,提出某种产品的设计方案并论证。在项目开展中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习产品的原理图设计、PCB板制作、元器件筛选、装配焊接、调试测试等一系列工作流程。最后,形成相对完成的电子产品制作过程的技术文档。(2)集中与分散、课堂与课外并行。课程前期,在课堂集中讲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将具体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课程中期,在课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完成布置的任务,各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内,定期组织集中讨论、讲评,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其中,集中讨论的形式要有主题,不然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有总结,集体讨论后,可以通过教师的总结来确定到底从讨论中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课程末期,可以组织学生在指定实验实训室进行调试验收,上交技术文档。(3)“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内容主要有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共同设置,编写相应的适合本课程的教材。课程的教学部分主要由校内的“双师型”教师完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学或举办主题讲座,以及参与最后的评价考核。校内教师要保证全方位指导,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劳动。教师在课堂中要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为学生解答疑难,讲解新知识;在课外,要指导学生购买元件,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施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受到了工作过程的训练,增强了专业综合能力。这种模式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课程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交流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除此之外,这种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了学习资源。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让学生的接触面更大,接受的知识量也更大,已经得到了专家、同行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实施方法策略仍需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雷建龙,冯雪姣.“课内外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1-94.

[2]张景耀,戚基艳.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J].高等教育,2013(12):28.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