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述在地理备考中的有效结合

2014-09-01赵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有效结合

赵娟

摘要:高考地理综合分析题注重考查地理知识的理性思维能力,包括地理图表判读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推演能力和地理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往往又成为最终判定应试者能力的直接依据。因此,只有将理性思维灵活运用到地理知识的理解上,将语言表达准确运用于地理问题的表述上,二者相互结合,原理清晰,语言简练,因果表述条理分明,才能在地理高考综合分析题中收获硕果。

关键词: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自我建模;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27-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科在中学更强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主线,这使得地理学科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中学把它归入文科。长期以来许多文科学生忽视了对地理原理和学科内在联系的探究,弱化了地理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巨大作用,使中学地理教学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一、高中地理学习中理性思维的基础性

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地理知识的理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对已获取的地理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具体地说它包括:地理图表判读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推演能力、地理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

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性。地理图表是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与文字系统相比,地理图表的直观性、生动性更强,阅读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的必备能力,也是现代公民生活中必需的地理素养。但是,由于地理图表蕴含的信息量大,时空交错性强,增加了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难度,使许多学生望图生畏。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也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地理图形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第一基础。

2.地理规律理解能力的基础性。地理学综合性较强,很多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物质循环等与数、理、化、生等学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的化学性质密不可分。只有掌握了地理原理和规律,才能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能力是地理学习的第二基础。

3.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性。因果关系判断是地理学习活动中常用的逻辑推理过程,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加大了对地理过程的描述及简单预测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采用因果对比、演绎归纳等推理方法,从各种影响因素与现象的联系上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合理的推理过程。因此,探寻地理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第三基础。

二、高中地理学习中语言表述的关键性

新课标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地理满分100分,其中56分为综合分析题,包括两道必做题及一道选做题,题量较少,每小题分值较大,加上答题时间有限,综合分析题往往成为学生得高分的拦路虎。经过多次分析原生试题,我们发现学生在综述题的解答时常常出现能够准确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却由于忽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而导致失分的情况。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部分学生对地理试题的答题语言要求和语言技巧掌握不到位,大量的无效语言填满试卷,因此得分率较低。内在的理解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被评判,所以,地理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往往成为最终决定应试者能力的直接依据。

三、理性思维和语言工具的有效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将理性思维灵活地运用到地理知识的理解上,将语言表达准确地运用于地理问题的表述上,二者相互结合,原理清晰,语言简练,因果表述条理分明,才能在地理高考综合分析题中收获硕果。那么具体落实到高三地理复习课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成绩稳步提升呢?总体上说就需要教师在备考过程中注意几点:

第一,一轮复习中注重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着重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建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体系,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地位,及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区域人文经济要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建立每个章节的知识联系结构图,再分别建立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知识体系结构图,让学生将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变成自我知识的骨架,所谓知识结构的内化。

第二,二轮复习中注重“自我建模”,并要求学生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做到“灵活用模”。首先,在学生开始大量接触习题的初始阶段,问题普遍出在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在学生建立答题套路,寻找答题方向之初,引导学生分析题型和题意,进行简单的自我“建模”,再通过教师指导,完善模式内容,使用答题模式,完成自我建模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灵活用模”的答题能力,由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试题提供的具体情景材料,灵活运用平时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模式和所学知识,有侧重点地进行具体分析和答题,切忌停留在已有答题的模式下,机械地将所有内容生搬硬套到答题卷上。

第三,加强对语言表述的有效练习。地理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最精炼、最简洁和最准确,因此,考前训练可以以地理教材语言为标准,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根据分值定要点;答案要点主次有序;答题时术语表述,语言简练,突出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对已经完成的优质典型综合分析题的答题语言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感悟,在思考中不断提高答题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将扎实的理性思维理解的内容,用条理分明的简洁语言,在“灵活用模”的原则下,将理性思维和语言能力相结合,并用于文理兼容的地理学科,地理高考试题中综合分析题就具备了可靠的得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绪伟.基于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培养[BD/OL].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3-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5d0312e0101ctu2.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结合
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浅论新课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谈小学体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