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研究

2014-08-18刘松平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刘松平

【摘要】高职院校存在多门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多个公共的问题:如未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存在“压缩饼干型”、教学目的带有一定的“应试性”等等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提出一整套改革思路、改革方法、实施步骤等研究内容,并收到不错的效果,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提供改革经验。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6-0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都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多教学共性。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学生的参差不齐,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因材施教,部分学生理解,而部分学生听不懂;同样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基础知识不同的学生;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内容有的采用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带有极强的“应试性”,以培养学生通过某一类等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学生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为目的,以学生的过级率作为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这种教育培养不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以及学生职业的后续发展,同时也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违背,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而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常言道“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脚知道”,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好用,只有企业用人单位才有话语权,了解企业的需求是刻不容缓的事。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人事主管深入探讨,分析现有毕业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了解企业对未来毕业生的期望要求。② 走访往届学生是对教学的有效反思,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该课程的满意度以及他们的期望情况。③ 我校共有8个二级学院、27个专业、41个专业方向,调查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与专业教师交流、分析、讨论专业课开设时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④ 调查多届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信息。分别从学生文理科比例、打字速度、使用计算机的频繁程度、QQ聊天等方面进行调查,为后续的改革提供辅助资料,做到有的放矢。⑤ 从上述的走访、调查资料中,组织教学团队座谈、研讨、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相关知识,结合课程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开发应用型实际项目案例,用于教学。⑥ 根据开发的项目案例,确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该课程的整体设计与项目案例的单元设计,为后续校本教材的编写做准备。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知识掌握、迁移能力,以往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教学内容需要紧跟时代,根据前期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编写符合要求的校本教材,并在后期公开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文字排版应用、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电子邮件收发等实际应用为目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的学科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将知识点、基本操作等放入具体的实践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知识,掌握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作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方面,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任务的设计、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这样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素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而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遇到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素养为目的,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案例。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和“体现实际工作过程”这些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有差异,工作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及实际情况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全面把握、综合分析等原则。

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各专业课程开设对计算机能力要求情况,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按照“三阶段循环法”培养方式,使用“基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培养“能用、适用、会用、好用”的高职应用型人才。以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结构建设为重点,辐射出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研究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这种改革方法在我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进行实践,改革思路得到了校领导的强力肯定,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改革实施一年来,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不错的效果。希望这种改革方式能为其他公共课程提供借鉴,并延伸至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2]刘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