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社会新闻报道

2014-08-15方圆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特点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社会新闻的基本概念:“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伦理道德、趣闻轶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西方常称之为软新闻,中国近代称之为琐闻或里巷中事。然后结合中国媒体所报道的社会新闻实例,具体分析社会新闻不同于其他类别新闻的特点以及功能。最后,根据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即:我国的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模糊了称为“软新闻”的社会新闻与被称为“硬新闻”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的界限,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新闻;软新闻;特点;社会功能;交叉现象

关于社会新闻,西方学者认为就是社交新闻,而我国学者邵飘萍早在1923年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也曾经提到过,后来出现了许多对社会新闻的定义,例如:“社会新闻是以报道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为题材,以反映社会风范。思想道德为主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社会新闻是不受行业的限制,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等等,分析比较历代学者们对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大多是将社会新闻与题材严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思想性和严肃性的“硬新闻”: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想区别,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包括人们的公共生活、业余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公共关系、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社会问题、民情民俗、生活情趣;以及关注突发性天灾人祸,各种社会事故,自然变异,世态万象。

社会新闻的内容十分丰富:生活中发生的趣闻轶事、社会犯罪案件、发生的意外灾害例如火灾等、好人好事、罕见天气现象、爱心义举、城市活动等等,对于社会新闻报道的主体:社会成员的身份来说,也包括各行各业,而区别与政治新闻中政治人物占主要部分,经济新闻中企业、商人为主体。社会新闻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以及不同领域的新鲜事.

社会新闻的趣味性很强,趣味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能够读者产生普遍兴趣,情节和细节上具有趣味性,写作上也要引人入胜,富有情趣。

社会新闻人情味浓厚,所谓人情味,是指人的活动,人的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人的趣味、人性、人的思想表露,以人的活动为核心,刻画表现人的际遇、经历、遭遇、人间沧桑,反映社会的情绪,影响读者的情绪。因为报道的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读者所生活的社会中的事,所以更容易使读者代入自己的感情。

社会新闻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传播范围广即受众面广。社会新闻由于内容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主题,这也是其被称为“巷里中事”的原因之一,口耳传播从久远的人类发展时代,一直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当今社会,数字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电子报刊,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使人们接触到社会新闻以及传播社会新闻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一个新闻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被转发评论几十万次,由于社会新闻具有趣味性、人情味、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的特点,读者更容易被社会新闻的内容所打动并自发进行传播。从社会新闻的定义也可看出,社会新闻不分行业,来自任何领域任何职业的读者都会对社会新闻感兴趣,其受众面很广。

社会新闻具有争议性。由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是新旧观念撞击下的产物,在社会转型中,新旧伦理观、价值观的冲突,不同职业阶层对其存在不同看法。以“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为例,近两年来,报纸上刊登过多起好心扶摔倒的老人起来却被讹诈的事件,这类事件本身就是值得争议的事件,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由于多次因为帮助老人反而被诬陷做了坏事被讹诈,所以有许多在看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会思索再三,时代不同,当下社会情况的改变,造成了这样的冲突,一些读者认为无论如何,看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一定要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一些读者却认为应当慎重帮忙。社会新闻会反映出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于一些伦理道德、观念的上的差异,不同身份的人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争议在所难免。

社会新闻知识性强,包含社会常识。由于一些突发的异常现象往往是有原因的,社会新闻除了要告诉大家这个现象的存在,还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发生,发挥其答疑解惑的作用。例如在报道地震灾害时,会对这次地震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该地进行简要介绍;每年夏季对于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比较大的台风的报道,会穿插一些关于台风形成、运动的知识;对于北京雾霾天气的报道中,就向读者解释了PM2.5是什么。在看到奇特社会现象发生时大家不仅会问:“怎么了?”,还会问“为什么?”。社会新闻涉及面比较广,所以其传播的科学知识也十分广泛,科学知识的传播也使它有了破除迷信,揭穿谣言,报告真相的作用。

关于社会新闻的功能,与其所报道的内容及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新闻具有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作用。新闻的定义中有一种被称为“报道说”即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无论是哪一种新闻,都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而社会新闻传递的是关于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社会动态、社会趋向、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在现象发生后,对社会现象进行归因,能够反映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知识,从而拉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距离,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可读性和接近性,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同一问题或者同一区域的跨越时间的纵向报道,则能够传递出社会变迁与发展的信息。

其次,社会新闻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这不仅表现在其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还表现在它通过对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引发读者对自身状况的思索,从而引导人们找到科学有效的生活态度:即人们对生活的认识、看法及所采取的行动,幸福观、价值观、择业观、利义观、金钱观、理想观、人际观以及生活方式:即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所遵循的模式、规律,包括休闲消费方式,婚姻家庭方式、社交方式等。例如:社会新闻可以通过对聚众赌博人员的下场来警戒读者抵制黄赌毒;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自发举办的某种活动的报道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2013年12月26日《羊城晚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不知圣诞日期的圣诞老人》是说外来务工人员为自己的孩子过圣诞节的事情,让读者感受到幸福的真正意义,家人团圆才是真正的幸福。2012年11月14日新华网上一篇题为《七旬老人“蹭课”考研 每天7点到教室自习》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坚持学习准备考研的事情,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惊叹之余可能会对人生的意义,活到老学到老等观念有更深的思考。endprint

社会新闻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并促使其解决。许多社会新闻能够反映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比如医患关系、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而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例如:2013年5月18日《京华时报》一篇题为《设计存在天然缺陷产权分散难于管理——井盖问题多行人没有安全感》的文章反映了频频出现的因井盖不盖上造成行人掉入造成伤亡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

社会新闻具有道德规范作用,可以通过对关于道德问题的事件的报道来设立社会规范,探讨越轨行为。例:2013年1月1日《东南快报》刊登的一则《独居老人死在家中5日 两女儿早年出嫁很少回来》的新闻报道,类似的事件并非只有这一次,这种报道不仅使当事人儿女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更具有唤醒世人要尽到孝顺父母,赡养父母的义务,更是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的作用。

社会新闻还具有娱乐大众的作用。通过受众阅读新闻时的会心一笑,惋惜叹气来排解心中压力,放松因工作学习等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社会新闻中所刊登的奇闻轶事、趣事等都是受众缓解压力的好材料。这种报道数量繁多,几乎每天的报纸都会刊登,例如:2014年1月2日《武汉晚报》上一则题为《动物园 添四十多只小天鹅》报道的便是武汉动物园新出生的天鹅的事情,受众在阅读到这种新闻时,会因图片上可爱的小生命而会心一笑。

社会新闻,是当今报纸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都市类报纸的主要版面内容,在我国,社会报道与经济报道、政治报道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例如近两年关于城管打死小贩以及小贩打死城管的报道时有发生,这种报道其实是一种理性、严肃的报道,与西方所定义的社会新闻就是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软新闻不同。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许多报纸为了扩大发行量,获取更高的利润,许多报纸采用煽情化报道,甚至有的记者为了获取私利进行虚假报道。有的记者或许会因为采写困难而报道一些并无多大意义的社会新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我想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对于社会新闻的选材,除了是社会成员身边值得关注的事件之外,还应当坚持最基本的广度与深度来反映宏观社会潮流,要关注社会问题,促使社会问题的解决。

其次,要以一个社会学家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对社会现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能因为怕累怕困难而不做到一个记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挖掘社会各个角落值得报道的新闻。

社会报道的内容,应当能够提供我们以上分析的社会新闻对于社会的功能,包括传播信息,社会教育,反映社会问题促使解决,树立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娱乐功能,选择巧妙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报道不能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成煽情报道,黄色新闻,作为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炒作,不失时。最后,社会新闻作为给社会成员看的新闻,它的内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报道时,应当充分展现其人情味和趣味性。

关于社会报道,我们从它的报道内容、社会功能以及当下社会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一定建议,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社会新闻,能够对社会新闻有更明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记者们在采写社会新闻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新闻不同于其他硬新闻的优势特点,使社会新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理平.社会新闻采访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彭朝丞.或将消息赏析[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3] 尹德刚等著.当代新闻写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方圆(1993.06- ),女,福建福清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特点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