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质疑释疑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

2014-08-15李子春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质疑语文教学

李子春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发现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能够质疑释疑,是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自主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呢?文章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释疑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不断释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好坏并不公表现在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且还在于是否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做到“于不疑处有疑”,并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难。

一、布置课前预习,促其质疑释疑

语文教学都重视预习,因为预习的实质是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阅读和理解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预习既是能力的检验,又是能力的训练。因此要把抓好预习当作培养学生独立求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布置预习,不应该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一般阅读和领略课文以应付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而且应该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把上课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前解决,使他们每预习一次,就受到一次能力的训练。 为此,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编写印发比较具体的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应兼具思考性和练习性,要求学生课前书面完成。当然对预习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是能一下子圆满解决,对那些估计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适当途径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之所以有些问题不能解决,往往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不够,只要我们把有关知识向他们略作介绍,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学生凭借这些资料去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就能收到更佳的预习效果。提供的资料可分这四类:注释性资料,用以帮助学生流通课文;史料性资料,用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分析性资料,用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比性资料,用以帮助学生同类比较。原来这些资料都由教师掌握,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现在把这些资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这些资料去钻研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整个预习过程就成了学生依靠自己去质疑释疑的过程,这就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开展课堂讨论,深入质疑释疑

学生质疑释疑能力不仅表现为能够凭借工具书和资料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更应该表现为对各种不同的见解进行独立辨析和取舍。因此,从培养学生独立的求知能力着眼,既要引导学生个人独立钻研,又要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让学生在争辩中锻炼思考能力,获取真知。教师要利用课堂创设质疑释疑的氛围,抓住学生在预习 中有争议且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鸣和交锋,使学生“思而后得”,“辨而复明”,收到切磋琢磨的实效。讨论的方式,有时是向学生提出来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相得益彰,逐步取得统一的认识,有时则把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和取舍,以确定正误和优劣。例如在教学《孔乙已》一文时,教师把学生对孔乙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归纳成“可笑”和“可悲”两类,让学生各自发表看法。学生在讨论时兴趣盎然,思想活跃,各找根据,激烈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孔乙已的种种言行令人可笑,这是人物的表象,他之所以迂腐麻木,令人可笑,是罪责的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造成的,他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其实质是可悲的。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体质能力有了提高。

三、点拨重点难点,自学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张志公先生强调:“‘点,特别值得提倡,善于准确地抓住应当点的地方而又能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地点它一下,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教学艺术。”他对这条传统经验还作了具体说明:“什么叫‘点呢?就是在关键的地方,也就是确实比较难懂的地方,或者在全文中特别重要或精妙的地方,点一下。这种地方,教师不点一点,学生可能不懂,或者忽略过去;只要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生就会醒悟过来,”在教学中,对于那些经过反复讨论学生仍然不得其解的问题,教师应采取“点拨”的方法,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拨动学生思索的心弦,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自觉质疑释疑。

例如在学完《捕蛇者说》一文后,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疑问,我就抓住文中“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告诉学生作者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是想让“观人风者”得知,并希望他们减轻对劳动人民的苛政,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柳宗元这种关心社会问题,询问民间疾苦,立志改革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通过点拨,学生学会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古人。后来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又提出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国家利益在先,个人利益在后”的质疑,这时许多学生就能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质疑了。懂得范仲淹的观点与我们提倡的“国家利益在先,个人利益在后”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我们所提倡的是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出发的,是无产阶级人生观;而范仲淹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他的忧国忧民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的。但他能用这样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襟,我们今天赋予它新的政治内容,仍可以用来激发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由此可见,适当点拨不仅为学生释了疑,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激情,这是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这对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自觉质疑释疑是有好处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疑语文教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