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2014-08-15张玉华梁明伟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张玉华 梁明伟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普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新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时俱进地更新引导内容,发挥正确的引导功能,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关于“舆情”这一概念的界定,比较权威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给出的,即“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定义,将网络舆情界定为:公众借助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一定时空内,就自己所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一、网络舆情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络舆情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主要有:

(一)多样性

网络舆情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内容无所不包,民众的言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民生等各种现实问题,小到娱乐新闻、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等生活杂谈;二是表达主体丰富多样,既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官员、专家、学者、明星,也包括很多草根阶层,普通民众,高校大学生的加入正日益扩大这一主体。

(二)自由性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或开放性,充分表现在各种空间、BBS、博客、微博、QQ 群、社交网站等网络载体中,网民在这里可以任意发贴留言,发表意见,进行围观、转载传播,而不计后果,这就加大了对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的难度。

(三)迅速性

网络舆情,往往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便携设备,进行点击发布,由于网络的发达,发布的各类信息将会迅速地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四)互动性

网络舆情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博客、贴吧、QQ群、飞信、微博、人人网、聊天室等聊天工具和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之间地交流,这种互动式的交流往往是双向或者多向的。通过互联网,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一则消息的发布,经过网民广泛的转载,尤其是名人的推波助澜,往往很快就能达到众人皆知的效果。很多网络舆情往往是从微博和论坛中最新引爆的,最为典型就是近年来的网络反腐,使多名政府公职人员因腐败而被曝光。

(五)非理性

网民的匿名表达让网络舆情表现出非理性化的倾向。一些网友,常常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发表传播各种言论,妄加猜测,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时甚至含有恶搞的成分,纯粹是为了在网络上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例如,对一些传统和经典的网络恶搞。

(六)渗透性

网络舆情往往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目的性,主要体现为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导向。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高校网络传播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不断向中国网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不能不提高警惕。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变化规律

舆情的发生,发展、结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校网络舆情也不例外。但由于网络舆情自身的自由性和迅速性,它的变化规律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我们只能基于基本经验和客观事实,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总结。

网络舆情的变化是一个整体过程,主要体现在前期发生、中期发展、后期结束三个过程。

(一)前期发生

在前期发生过程中,主要指学生对高校中发生的能引起广泛关注或与学生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或个人事件所引发的各种议论、意见、情绪或态度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汇集。例如学生对于学校一些具体规定和管理行为的关注或对校园中的一些师生人物的评论等等。这些往往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二)中期发展

在中斯发展阶段,高校管理者和学生通常会有一定的互动,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往往会随着学校对相关事态的处理和学生自身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具体的变化。此时,网络舆情有可能好转,也可能进一步恶化,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是否因势利导,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三)后期结束

高校网络舆情的结束阶段一般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产生网络舆情的具体事件和原因得到了合理解决,学生不再关注,舆情消失;另一种是发生了新的舆情,或者原来的舆情的性质、方向等发生了改变,使学生的关注点发生转移,直至新的舆情结束。

网络舆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却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规律,针对每一阶段有意识地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就可以使网络舆情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良性的发展。

三、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路径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既要有的放矢,努力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更要未雨绸缪,做好前期监测和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路径主要有:

(一)改变传统应对方式,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由逐渐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向积极主动管理,加大了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有意识地在网络舆情中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往,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常见的态度是“躲避”和“被动”,不愿意或不肯正面接触,害怕曝光,甚至将一些问题进行有意的掩饰,逃避责任。或者私下里协商,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可能激化矛盾,将网络舆情引向错误的方向。因此,高校应主动积极地应对相关的校园网络舆情,从时间上取得主导权,抓住先机,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进行疏导,保持正面信息的畅通,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endprint

例如针对校园自杀事件或群体性事件,高校要及时通报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将发生原因、处理情况和结果及时告知外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误会。

(二)变单向灌输教育方式为个性化启发、服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单向的灌输知识和教育,而较少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感受,许多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暴,一味重单向的 “禁”和“堵”而轻视“疏”和“导”,而强制性地禁止和说教往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方式,教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和辩证地眼光理性地看待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和关于意识形态的敏感话题上,要教育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坚定立场,自觉抵制不良言论。

在这方面,许多高校辅导员已经开始意识到并有针对性地利用QQ空间、博客、微博、人人等社交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沟通和舆情疏导。这些是很好的尝试,应该坚持做到持续更新,更多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三)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警,学会与媒体打交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不能盲目开展,要有一定的规划。虽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这种事后的“补救性措施”,往往比较被动,因此,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提前预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必须制定必要的应急预警预案,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和监管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配备相应的人员专门负责。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状况,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必要时候,高校要主动发布相关信息,主动和媒体、公众沟通,从时间上掌握舆情的主动权,以便进行正面引导。

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尊重事实,既不夸大吹嘘,也不欺骗隐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动利用媒体做好正面引导和宣传工作,谋求双赢。

(四)加强网络引导队伍建设,做好舆情的“监、管、研”工作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支队伍中,既要有学工部门的领导来主抓,又要有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具体负责,更少不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参与。队伍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设立不同的部门来由专门的老师或学生来负责,例如,有负责每周或每月定期汇总校园网络舆情上报的信息员,有专门在学生集中的贴吧,论坛,QQ群、聊天室、人人网中进行监测和干预引导的网络监测员,还要充分发动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党员和干部),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主动设置相关议题,因势利导,将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和转化。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部门或科室,建立相关网站,进行关于网络舆情的课题研究,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供科学化的建议和对策。

(五)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畅通的上通下达机制

高校在处理相关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时应该尽量做到信息公开,凡是不涉及到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都应尽量透明、公开,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公开应该做到常态化,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时定期将重大事件对全校进行通报。“谣言止于智者”,当学生都对事件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减少对于学校的猜疑,增加对学校的信任。高校要树立负责任的形象,敢于面对问题,坦然接受质疑,以实际行动提高公信力。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必须建立畅通的上通下达机制。既要保证学校的各项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又要保障学生的意见和反馈能及时地传达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主管领导。例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校长接待日、教务处长或学工处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和邮箱、网络留言板等,这些都是有益地尝试。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进行研究和监管。高校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及人员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一大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具有较高威信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高品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齐勇.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 (08):165-166.

[2] 陈晓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7(8).

[3] 刘治军.网络舆情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管理与引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22).

[4] 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管理[J].2011(5).

[5]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1—52.

[6] 岳鑫.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5006)。

作者简介:张玉华(1982- ),女,河北衡水人,硕士,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梁明伟(1985- ),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