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探索——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

2014-08-15俞亚萍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职业

俞亚萍,李 南

(江苏理工学院党办、校办,江苏 常州 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探索
——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

俞亚萍,李 南

(江苏理工学院党办、校办,江苏 常州 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率普遍较低,导致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以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为例,在对核心就业力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提出了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的具体模式。

核心就业力;应用型大学生;经管类专业;培养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非常流行,许多大学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因素,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1]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八个专业是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七个专业是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高职高专专业,而这些专业通常都是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的主要可选方向。显然,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在应用型高校在校生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大量相近就业方向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导致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据调查反馈,作为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的中小企业普遍认为,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上岗需要。因此,分析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构成要素,探讨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模式,对帮助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内涵

通过对教育实践和社会反馈的分析,可以从四个维度概括出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内涵,即基本工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寻求并保持职业岗位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这四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1]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经管类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基础,即大学生在社会上生存、适应以及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把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从而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价值。寻求并保持职业岗位能力是建构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辅助条件,如果缺少了这种能力,这无法向意向中的职业岗位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最终失去就业的机会。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成为社会人成功的必要条件,缺乏这种能力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与入职过程中面对暂时困难时无法及时调整,无法实现心理平衡,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强大有效的就业力。

二、经管类应用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模式

(一)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即使是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其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依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这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分离。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多以基层实务为主,这样,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经常会让大学生产生“学了没用”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企业经常评价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差,不愿意招聘应届生。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管齐下。

1.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除了满足知识传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以就业力培养为中心,对课堂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应加强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社会需要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促进就业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3]

2.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

据统计,每位大学生每天业余时间平均不少于8个小时。大学生通常对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专家讲座、沙龙访谈等学习形式比较感兴趣,通过这些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理解社会,让他们进而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于开设讲座的专家,可以多邀请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者,让他们介绍经营企业的经历以及经营企业的成就感、曾经遭遇的经营难题,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何提高自身就业力的建议。

3.新媒体的使用

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着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就业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使得就业力培养更加平民化和通识化,无疑应该成为就业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也非常有助于学校营造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在各种网络应用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创造者和建设者,这使得就业力培养加快摆脱精英化教育理念,全面转向培养广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4]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现有专业实践方式弊端很多,过程控制薄弱,“放羊”现象严重,使得本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流于书面形式的证明材料,这样的事情在大学中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教学效果。也正是因为大学生平时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往往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

因此,通过现代仿真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成为经管类大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践的一种主流方式,这对软件平台的选择提出了较高要求。软件平台建设应以构建创建企业和经营管理企业全过程的模拟仿真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园网让学生随时可在校内的“模拟公司”进行实训,实现“创业过程实习、经营业务流程实习、管理流程实习和岗位技能实习”等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的创业实训[5];另外,去企业实地观摩、到地方创业园区见习,组织各种专业技能大赛与创业计划大赛、参加一些商业公司开设的精英训练营等等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这些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在做中、在反思中学、消化吸收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早地确定自己的就业“生态位”,在走向社会中增强社会适应力,切实提高就业力。

(三)寻求并保持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与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是,前两者在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里基本可以解决主要矛盾,但是如何让在校学生就能获得寻求并保持职业岗位能力?在一些学校的就业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如开展大学生模拟就业、实战创业等活动。这些方式理论上可行,现实中同样面临不少障碍。比如受制于场地等客观条件,受惠的学生只能占到全体学生的较小比例;模拟创业的学生公司立足于校园市场这种特殊环境,和真正意义的社会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接轨,相当多的学生公司最终定位在较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运作方式上,专业知识的应用不够充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个“校企就业力培养联盟”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思路:以合作教育的理念,实现专业与岗位技能对接培养,由就业导师们(就是指有经验的企业家)免费利用自己的经验、技术、资金、专利和社会关系等各种资源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共享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理念,提供实践机会。[6]这一模式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是否能邀请到合适的导师;是否能组织好具有潜力的大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实现有效互动。

1.导师的选择。这可以由地方政府、学校、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特别要强调导师应该不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主要出于社会责任感,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认同,而加入这种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当然,参与公益事业的成就感,甚至达到公益营销的目的也会对导师形成内在吸引力。当然地方政府也可以配套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参与其中的企业给予鼓励。

2.学生团队的组成。学生团队由有意向的学生按自愿原则组成,并向学校相关机构提交事业规划和参加“校企就业力培养联盟”的目的等书面申请材料,经过学校初审后推荐导师面试。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接触后,经过双向选择最终确认指导关系。

3.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具体形式可以有:经验研讨,即导师与学生团队以沙龙的方式进行交流;就业实战,即导师将自己辅导的学生团队引入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创业实战,即导师对直接选择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相关的外部帮助。[7]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逐步缓解自身都没有经管管理经验的现职教师不能很好胜任教育实践的问题。

在“校企就业力培养联盟”的整个过程,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充分经历寻求职业岗位的锻炼,而能否与导师长期融洽地相处也相当于经受了保持职业岗位的训练,这些学生获得的就业经验必将明显强于没有经过类似考验的学生。这种基于行为背景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行先后知或行中求知,十分符合应用型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并可以帮助更大范围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力。

(四)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在职业意识、价值职向、择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既具有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共性问题,又带有自身有鲜明特点。一是职业意识模糊化。经管类学生的择业方向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短期就业行为普遍,缺乏岗位前景因素的理性思考,对自身的定位缺乏准确性;二是价值取向物质化。不少学生认为经管类专业天然应该走上管理岗位,所以薪酬期待更为乐观。渴望高薪酬的同时,他们又不愿接受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三是择业心理功利化。不少进入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就是向往舒适的办公室工作、白领工作,不愿意进入企业一线,对于广大普通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过度集中的就业方向带来的激烈竞争,也大大加大了就业难度。

从教育实践看,应用型大学中普遍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依然停留在基础理论讲解、就业技巧案例分析和社会招聘信息汇集的层面上;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学生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上,很少涉及到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培养。这样的双轨制模式难以完成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角色,确定未来职业发展走向的艰巨任务。如果在教育实践中,能将二者有机融合,无疑会产生“1+1>2”的整合效应。教育过程应以学生的职业兴趣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服务于职业生涯规划,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掘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帮助他们明确自我完善目标,指导学生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找准与自我优势相一致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形成更成熟的做事态度,无疑将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磨练意志、承受挫折”的机会,对各种消极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和矫正。无论学生毕业后最终从事何种职业,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的意识、承受压力与挫折的心理素质作为“可迁移能力”,对提升学生全面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9]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最终的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而且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保证。通过科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学生个人成长空间的需要,应该也必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着力点。

[1]俞亚萍.核心就业力: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着力点[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7(6):117-120.

[2]杨海光,梁儒谦.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1(8):50 -51.

[3]王连森,周庆华.“两级三域四块”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1(8):33-36.

[4]李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4):152 -153.

[5]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6]王湘云,李平.创业摇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周屹峰,闫海波.大学生创业力培养及路径选择[J].常州大学学报,2013(3):87-89.

[8]吕楠.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51 -52.

[9]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6-88.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Core Employabili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an Empirical Study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YU Ya- ping1,LI Nan2(1.School Office,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2.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Th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rate of undergraduates is generally low,resulting in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employability has been questioned.In this paper,an empirical study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has carried out.Based on re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employability,from the basic ability of work,professional practice,seeking prof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 specific cultivating mode is proposed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core employability.

core employment;applied undergraduates;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G642

A

2095-7394(2014)01-0095-04

2013-09-17

200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功能行为和目标实践”(项目编号:SGSY2009YB361)

俞亚萍(1976-),女,江苏无锡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南(1971-),男,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创业教育。

责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职业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业写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