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实践的主要领域

2014-08-15王素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恩格斯政党

王素斐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实践,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领导和发动群众,参加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社会实践过程。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在教育领域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在这一领域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素材。

一、思想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他们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过思想和精神对人的巨大影响,认为这种思想和精神对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一)宣传坚持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他们认为,对于全面的社会革命而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93震撼世界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就是由于无产阶级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去团结和争取人民群众,反而给了敌人机会,狡猾的资产阶级不断地拉拢和欺骗人民群众,挑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终造成了革命的失败。这次革命的失败启示我们,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蓬勃的革命热情和巨大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只有和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共产主义的发展从来不是靠空谈,而是靠实践。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让欧洲的统治阶级不寒而栗。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这一切动荡的幕后主使,并将它喻为“幽灵”。马克思恩格斯发誓要为“幽灵”正名。他们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通过与各国共产主义者进行信件往来,了解情况,指导工人运动。一直处于盲人摸象般的工人们获得了精神武装。群情振奋之下,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作为党的政治纲领。此时,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这份宣言正好成为工人的思想武器。至此,《宣言》让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了一轮蓬勃欲出的朝日。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这句话精炼而准确地表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名言。

(三)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对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认识,恩格斯说:“真正导致解放的措施,只有在经济变革促使广大工人群众意识到自身的地位,从而为他们取得政治统治开辟了道路的时候,才有可能。”[2]59也就是说,工人阶级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这种阶级觉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义不容辞得担任了这一角色,对工人进行理论教育,进而引导他们获得对自身的科学认识。“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306。没有正确的理论教育,无产阶级的斗争只能永远停留于自发的状态,不可能有推翻资产阶级压迫、谋求自身解放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如果通过理论教育,使科学的理论掌握了群众,从而批判的武器就变成了武器的批判。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应该注重在阶级斗争中培养工人的阶级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想方设法在思想上控制无产阶级,模糊工人的阶级意识,以维护其统治。所以,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3。

二、组织建设:指导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要完成推翻资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所以,他们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和组织上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一)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2]685从内因看,是无产阶级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三大工人运动大规模爆发,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个自己的政党,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外因看,历史赋予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使然。三大工人运动之后,各个工会组织和共产主义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被欧洲反动势力视为“幽灵”。“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1]271所以,共产主义势力是到了“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1]271也就是无产阶级有必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第一步,即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在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从1847年起就坚持这样一个立场,即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自觉的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得以建立。有了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才得以顺利进行。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作了原则性的阐述。首先,明确声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285“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306其次,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285“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85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共产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组织上升为阶级,提高无产阶级觉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消灭私有制;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最后,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自身的伟大目标,就必须努力承担起教育工人群众的重要任务。否则工人阶级就很难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正确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三)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在实行专政的过程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要胜过其他的人民群众,要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者首先要当好学生,掌握先进的理论思想,然后才能当好先生,把理论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受教育者中。[3]118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55为了保持政党的先进性,他们还初创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党的组织保证。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在改组正义者同盟的过程中,提出了要用民主的思想代替个人专制,提出同盟章程要求盟员必须“始终力求做到以原则为准绳,而不是以这个人或那个人为准绳”。[4]420强调必须按照民主的原则来组织,而绝不能把无产阶级政党搞成为少数人服务的组织,也不能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实行个人独裁。这样,无产阶级党的先进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因此,这一表述闪耀着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光辉。

三、政治建设: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一)指导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把目光投向了革命迫在眉睫的德意志。马克思在这个时期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筹办一家日报,二是建立一个全德工人党,推动革命;恩格斯则回故乡筹集办报资金。“当我们着手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我们的旗帜。这个旗帜只能是民主派的旗帜,但这个民主派到处,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5]19这一刊物就是马克思创立的《新莱茵报》,这是当时唯一能帮助德国和欧洲其他各国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辨别方向的报纸,被列宁称作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最卓越的机关报。恩格斯后来参加了巴登·普法尔茨的武装起义,后来队伍被打散,撤入瑞士,这时各国革命纷纷被镇压,1848年革命彻底失败了。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但是它不仅锻炼了无产阶级,而且为后来德国、意大利统一埋下了伏笔。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大量著作,如《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八五〇年三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对1848年革命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

1871年3月18日,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巴黎公社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巴黎公社,在枪炮声中诞生了。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6]55马克思发出大批信件宣传巴黎起义的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对巴黎公社的支持。他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巴黎局势的变化和公社的各项活动,一方面,认为公社在选举、组织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延误了战机;另一方面,对公社颁布的各项有利于人民的利益的措施给予了高度赞扬。然而这次革命最终失败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仅仅存在了72天,但是公社这种历史主动性和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崇敬。巴黎公社失败的第三天,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上宣读了他起草的宣言,这就是著名的《法兰西内战》。他全面总结了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经验,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正如恩格斯指出:“人们以为战斗的无产阶级也跟着巴黎公社一起被彻底埋葬了。可是恰恰相反,无产阶级最强有力的发展,是从公社和普法战争的时候开始的。”[2]513虽然革命暂时失败了,但是革命者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并未停止,革命者在革命的锻炼中成长成熟了。

四、学风建设: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的态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方法,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审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风问题的关键,也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除了喧嚣叫嚷、有害的感情冲动和使事业遭到失败,什么事也干不出来”[7]45同时,理论研究还必须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几乎没有一篇是与现实无关的纯理论的。所以,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也离不开实践,理论一旦脱离了活生生的实际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变的一文不值。所以,要想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结合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681这种“发展着的理论”,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认为自己本身是不断发展论者,不会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在实践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1]210恩格斯谈到英国工人运动时,指出要按照英国的方式进行;谈到意大利党的策略时,强调必须因地制宜地决定。所以,在社会各阶级的教育、觉悟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别的情况下,任何决策都要视具体的发展情况而定。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理论的观点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8]309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通俗地讲,就是既不把本来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附加到马克思主义上去,也不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割裂出去。[4]118马克思曾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9]135这里所说的“艺术的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我们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根据是恩格斯在1878年的《反杜林论》中把马克思主义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1913年,列宁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而且被后人沿用至今:即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系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并引领着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为伟大的理想而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主体的主动实践行为,其教育实践主体活动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其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接受教育,启迪思想、感悟真理、内化理念,最后外化为革命的实践,实现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当然,接受教育者行动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韩玲.马克思的理论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间的普罗米修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恩格斯政党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