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2014-08-15梁香竹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梁香竹,王 千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梁香竹,王 千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

公民意识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社会渠道与手段相结合而完成的,是一种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其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群体仍存在各种公民主体意识淡漠、缺失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诉求凸显合理性。

大学生;公民;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的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自觉认识。它是伴随着公民概念的提出而形成的,是近年宪政的产物。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培养和提高公民意识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整个国民公民意识教育中占主体地位。

一、公民意识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一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是以培养有国家主人和民族精神的主体为主要任务;二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为公民的权利意识与义务(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是以培养权利与责任意识为核心,培养出树立平等、公平、自由、正义等法治理念的好公民为目标;三是公民意识的延伸内容为公民道德意识。公民意识教育以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主体意识

公民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国家主体对其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1]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在每个成员按契约成为一个共同体时,那些与主权者们共同分享主权的人就是公民。[2]美国著名学者英克尔斯在他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人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各种现代化国家机制正常动作起来的基本条件就是参与其中的公民们。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各类社会管理事务的权利。

2.公民意识的核心意识为权利意识与义务(责任)意识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定义公民内涵最核心的方面是指公民天生就是一种政治与社会性的动物,他是以一个国家及社会的一个成员身份确立之后,依赖其与社会所形成的契约关系而享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及承担义务(责任)。可见,每个公民都应当知道自己拥有宪法及法律对其权利和自由的充分保障。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有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等,特别是中共十七大报告列举了公民享有参与权、表达权、知情权与监督权等各项政治权利与自由。因此,公民有了这些权利意识,相应地就拥有了公民的核心意识。当然公民同时也要承担义务(责任),意味着公民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也就是责任意识是分不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单纯强调无责任的权利,权利的实现就变成一句空话;如果单纯强调责任意识,而不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话,那么这种权利意识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奏效。

3.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意识

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社会公德意识,还包括合作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文明意识等,因此这些可以成为公民意识外延阅读内容。

公民道德意识教育焦点定位于个体道德建设与整体文明建设的统一,因为公民意识的教育是全体性的教育,它既包括个体道德素养的提高,也包括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它是由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推进呼唤而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是现代公民社会形成的心理基础,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使其不断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先锋军,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转型

以往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被看作精英,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拥有无比优越的条件,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好的社会地位,从事最优秀职业。相应的传统教育思想也是以政治任务为主,用其带动教育内容更多关注的是政治意识形态上,而忽略了公民基本的诉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更快地向现代化转型。在复杂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成大众教育,学生由社会的精英转身为普通公民,而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仍处于社会精英这一误区,造成严重心理失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凸显出来。它是以基本要求为基本取向,是站在法制国家的权威、社会公众利益与现代法治社会秩序的合理立场上,而形成的合格公民。[3]

三、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关注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重视国家民族利益,具有一定平等意识,重视个人权利的维护,重视公民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公民概念混淆不清,公民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主体意识淡漠;二是公民责任意识缺失;三是公德意识的稀缺。造成当前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如下。

1.传统的农业社会心态阻碍公民意识的发展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臣民思想根深蒂固,家庭意识深入人心,极大地弱化了以个人为中心。它崇尚的是“权力至上”而非“权利至上”,遵守的是“义务本位”思想而非“权利本位”。这种“义务本位”思想造成公民的消极心理,政治参与率低,政治冷漠感强,不去积极主动维护自我利益等,这种消极心理的沉淀一直对我国国民有消极的影响。且中国传统的社会基层结构是一个私人联系的熟人社会,所遵循的社会首先也仅限于家人与熟人,而对于公共生活领域所遵循规则却完全陌生。尤其是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熟人社会向以工商业为主的陌生人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农业社会心态不会轻易瓦解,必然会对公民的意识发展带来阻碍。

2.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弱化与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造成了公民意识的缺失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在一直反对传统文化的糟粕时,很多文化的精华也随之抛弃了,很多中华美德在人们的身上已经看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不可否认,西方一些思想如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效益等观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任何事情都带有两面性,西方文化带来先进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同时,也携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如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泛英语文化入侵,使青年们被其多样性与趣味性所吸引,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其中不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3.高校中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缺乏,降低了其教育的实效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缺乏完整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目前为止,公民意识教育没有像其他教育那样形成一整套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与规范化,且相对稳定的教育体系,而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单一地体现出来,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眼中并不重要,对其内容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二是高校公民意识教育手段单一,缺少社会实践的体验。现今,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通过理论传授方式,略显单薄。虽然大学生都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可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体验公民的经历,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选举,还有一些同学虽参与过民主选举,却缺乏公民权利意识,对其候选人不加任何的了解就茫然地投票,丝毫没有感觉到作为公民行使公民权利的神圣与自豪。

四、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措施

1.增强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教育

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等内容。在现代社会,公民概念是指具有同一国家的国籍的人。鉴于其是在特定的国家与民族生存之下的人,所以公民主体意识教育都离不开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只有明晰了自己在国家的身份地位,才会在日常生活中提升爱国情怀,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2.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卢梭强调:所谓的义务(责任)就是我们和社会联结在一起的保证或许诺,它们是强制性的,这仅仅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这体现责任是一种社会契约中对他人的一种保证或承诺,非自由的。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之人,现实之人,你就有规定,使命与任务。……这个任务由于你的需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4]责任意识是基于共同利益而存在,当共同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保证共同利益及社会秩序正常化,需要公民牺牲掉自我的一小部分利益而成全共同利益,它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支撑。因此,加强责任意识,使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地位,不断地自我否定,使自己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宽广的胸襟自觉承担责任,引导大学生公民意识朝正义方向前进,最大限度地彰显道德的力量。

3.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公民不是超越任何一个政治领域而真空存在的,它是生存在特定的国家与民族之中的人。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的人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公民意识教育与继承优良传统道德文化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弘扬优秀文化与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只有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消除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及浓厚的爱国情怀。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将理论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公民的涵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自身的素养。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多渠道完成的。其实践环节可通过社会各渠道来完成,如社区服务、军训,开展服务志愿者协会,及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某一主题类的宣传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培养他们具有服务型的公民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1]何齐宗.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周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应然与实然[J].江苏高教,2009,(6).

[4]傅慧芳.公民意识的要素结构探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2).

[责任编辑:樊保臣]

G641

A

1674-3288(2014)03-0118-03

2014-04-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2011G194)子课题(BCA110020)的部分研究成果;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课题“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探究”(院科字2012111)

梁香竹(1981-),女,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律教育;王千(1964-),男,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基础部教授。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