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基层意识与就业促进的实践探索

2014-08-15廖利明

关键词:毕业生意识基层

廖利明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以及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1]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就业工作是关乎民生之本的重要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将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也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大学生基层意识培养,能够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基层意识培养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许多大学生为民服务、艰苦锻炼的基层意识普遍缺失,职业理想出现迷惘、跟风、缺失等奇怪现象,就业意向呈现物质、薪酬、地域等择优趋势,职业定位展现迷向、局限、定势等狭隘选择,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大学教育的引导功能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视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联系,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立足于条件艰苦的一线基层,在基层中锻炼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正确定位和持续升值。

1.基层意识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基层意识引导大学生充分厘清自身个性、兴趣、能力、知识、特长等内在因素与社会需要、教育发展、政治环境等客观外在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审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做好自身素质拓展,力争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大学生就业而言,基层意识相当重要,基层意识将使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社会价值的正确导向,认清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督促自身不断提高内在素质能力,从而达到职业需求与职业能力的合谐匹配,寻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位,甘心于基层锻炼,做好自身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2.基层意识培养是社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还有部分毕业生专业背景、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2]毕业生总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毕业生们应当对当前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尽早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努力培养基层意识。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应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3]同样,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建设年,强调基层组织的建设,需要广大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立足基层,为基层建设出力献策。基层意识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应有素质。例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基层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锤炼较强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抗压能力,这样在面对工作时,才能拥有平衡兼顾、不断上进的积极心态。

二、大学生基层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基层意识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异曲同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使大学生加深对服务意识、管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等基层意识的认识。以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基层成才的远大理想,以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大学生立志基层建设基层的光荣使命,以基本道德规范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恩社会的高尚情操,以全面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适应社会、追求进步、完善自身的潜在动力。

2.设置和完善大学教学课程设计,促进大学专业与社会需要衔接。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往往与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有关,但是许多的专业设置并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大学生毕业之后走进工作岗位却很难直接适应,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差距甚大,导致用人单位需要对上岗人员进行再次的培训,耗时费力劳财,使得用人单位不敢不愿使用大学应届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设置的课程能够及时做好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衔接,使得专业能力培养应当以市场化作为导向,注重培养特色人才,要面向本地区的用人单位,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求,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需要,要积极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不断拓宽专业范围,制定出高素质、能够就业、利于创业的学生培养计划,[5]使大学生及早有意识地做好下基层,从基层做起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高校在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基层意识,可确保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有益的影响,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准则,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那么必然会促使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精通专业知识和有效地掌握贴近社会需要的业务技能。例如,许多大学生通过辅修获得双学位,或者通过自学选修获得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并进行有意识的职业规划。

3.增加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大学生如果只学习书本的知识,不注重实践知识积累,就不能够有效地转化内在的知识为外在的能力,也将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这一点对青年人尤其重要,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6]因此,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高校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和突出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增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培训机构等增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才能够使得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目的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4.加强和坚持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形成大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毕业生总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同时,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刚性不足。针对当前就业形势,毕业生同学们应当对目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能力素质要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自认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社会发展更需要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目前,就业的趋向所指是要求大学生明确基层服务的理念,只有立足于基层,才能通过实践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科学力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7]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提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8]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指导力度,使大学生尽早地对自身的能力、兴趣、专业等进行合理的评估,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比较早地通过职业的测评和选择,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兴趣点,立志所从事的职业方向,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形成强大的就业实力。

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从思想彻底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的期望值,做好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思想准备,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是相当重要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从心理上保证大学生有意识地做好为社会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前期准备。只有从内心装着人民国家,才能在行动上真正做到服务为民。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基层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应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就业能力,积极迎接就业挑战。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以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执着面对,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基层意识的培养,为大学生建立基层就业无尚光荣的全新理念,突破心理上障碍,锤炼坚强的心理抗挫能力,探索基层锻炼成长的新路。毕业生在择业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突出表现在期望过高、定位不够合理,高职毕业生在薪酬预期、就业地域、企业规模等通常都会出现高估的情况,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所有的研究都获得的一致的研究结论。[9]因此,大学生心理上做好准备,便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及时获取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时机。在求职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做到有的放矢,抢抓就业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周元明.论新时期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J].长白学刊,2007,(4):136 ~137.

[2]王炜.我国5年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人数将达近700万.[EB/OL].http://news.eastday.com/c/20110223/u1a5739010.html#.2011 -2 -23.

[3]《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 号)[EB/OL].http://www.offcn.com/zhaokao/zcfg/2011/01/13/26835.html.2005 -07 -1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EB/OL].http://news.sohu.com/20041015/n222514470.shtml.

[5]韩丽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50 ~51.

[6]杨海鹰,杨建勇.基于促进就业目标的职业培训政策设计维度与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40~43.

[7]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19 ~120.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4 ~265.

[9]黎维红.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及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2,(5):257 ~258.

猜你喜欢

毕业生意识基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