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小组主题演讲研究

2014-08-15方丹华宁海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分工组员分组

方丹华,宁海林

高校小组课程主题演讲就是在高校课堂上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集体就正在学习的课程相关内容,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演讲。它是以教师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程结束前集中演讲为辅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一门课程32学时,主题演讲可以占到6-9课时左右。英美等国家的高校老师已经把这种模式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高校小组课程主题演讲不仅使小组成员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通过组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团结一致努力完成既定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培养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而且以主题演讲的形式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有利于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敢于展示自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国高校有些教师也逐渐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是对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但整体来看,教学效果还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应付老师、浪费课时的情况,教师被认为是偷懒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小组主题演讲设计不到位,使之流于形式。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发挥主题演讲的教学优势,对主题演讲环节进行设计变得非常必要。可以说,主题演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环节设计。下面将结合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合理地设计小组主题演讲环节。

一、主题内容设计

首先要确定一个和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主题。主题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探究活动的指路牌,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者深入挖掘的方向。因此为了达到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主题的设定应该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只有如此,学生们才能根据主题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建立起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扩展他们的学科性视野,健全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在对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主题的探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才能不被轻易遗忘。所以确定一个和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主题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前提。

主题的设定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可以是该课程的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问题,或者是根据课程知识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等等。主题设定尽量避免选题范围过大,比如课程的某一章的内容,势必导致主题演讲空泛。确定好了主题,有了一个具体的方向,小组成员就可以搜集资料,进行布局谋篇。注意提醒学生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因为案例具有生动特点,不仅使小组同学容易理解课程知识,也会在后面演讲时吸引同学注意和参与。也可以根据主题要求找到可以负载主题的实际项目。将主题和具体实际项目结合是为了利用具体实际项目深入阐述主题。这样不仅使主题更浅显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有助于大家理解主题内涵,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结合扩展知识面,全面理解学科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探究思维。如果说主题是灵魂,那具体实际项目就是承载灵魂的肉体,只有将灵魂与肉体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神形兼备的诠释。

二、小组成员分工

在小组集体确定好主题及具体实际项目之后,在付诸实践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小组成员的分工。“分工是协作的前提”,[1]只有做好小组分工,小组探究学习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如果一个多人的小组没有实行明确分工,那接下去的工作无疑是很难进行的。大多数情况是积极分子包揽一切,而有的人则滥竽充数,这样既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又不利于对一部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分工至关重要。首先是小组的构成,组员的组成很有讲究。一些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所以学生一般是一个宿舍或几个要好的朋友组成小组。这样构成的小组有些好处,如少了前期的磨合期,一起调研行动、探讨问题都比较方便等。但这存在一些明显问题。由于组员熟悉,会不同程度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人实际不参与小组协作,其他成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什么。而且,小组演讲学习还要锻炼学生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尤其是与其他一同上课的班级同学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令每位同学都能自觉、有义务地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所以,在分组时,“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选择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别、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小组的人数一般在4-6人之间,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使每个小组实力相当,便于学生们之间公平竞争”。[2]也有学者指出了较为具体的分组方法,“如利用报数分组、利用图画拼图分组、根据糖果不同颜色或种类分组、通过扑克牌进行分组,防止学生组员一直以寝室人员为单位”。[3]

其次小组内要确定一个组长。组长对于一个小组来说很重要,组长的职责是将组员组织调动起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得整个小组团结协作,积极行动。组长还应该跟老师保持适时的联系,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小组动态,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指导。组长在协调组员的工作时其实也是一次小组内部的分工,这就要求组长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如何做好组内分工呢?首先,组长应该做到知人善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某项事情,组长应该在充分了解组员的基础之上分派给每个人相应的任务,明确责任,这样组员才会积极地接受自己的工作,不会互相推诿。其次,组长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各个任务的工作量不能相差悬殊,以免组员内部产生矛盾,组员对组长产生不良情绪,小组工作陷入危机。组内分工明确之后,组长需要积极与组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工作进程,做好记录与安排工作。

三、教师过程指导

在现实小组主题演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第一次布置好主题演讲内容后便不再过问,一直到最后几次课学生演讲的时候集中点评;学生也只是在快做演讲前几天匆匆赶制完成一个题目。这样的主题演讲效果一般不会太好。因此,尽管小组课程主题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从最开始的小组组建,主题确立,到组内分工,付诸实践再到演讲汇报,最后点评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在扮演一个活动策划者、推进者、指导者的角色。在小组组建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分组工作进行合理的设计。如前所述,教师应该在分组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让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组,坚决避免分组两极化。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避免了学霸争先恐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破罐破摔的不正常的学习风气。在教师指导下的合理的小组人员分配让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促进了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主题确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想法并给出适当的建议,把握好大的方向,引导各个小组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讨论。组内分工、实践活动、演讲汇报等等工作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建议,密切关注学生动态,掌握方向。否则,有的小组会偏离方向,徒劳无功;有的会懈怠不前,马马虎虎,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违背了开展小组课程主题演讲的初衷。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件没留下任何印象的无聊活动;对教师来讲,会因为自己没有尽心进行课程设计而自责。所以,要想达到活动开展前的预期效果,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各小组组长要及时向老师汇报小组的学习进程,老师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除了给予当面的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指导。

四、演讲汇报设计

小组的主题探究学习成果最后在课堂上呈现给班级所有人,这就是演讲汇报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小组成员要将探究学习的过程展示给大家,可以将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引发的思考结合PPT中的辅助资料演示、讲解给同学们听,让大家了解整个研究的过程。在汇报之前首先应该做好资料整理的工作,其次明确自己演讲的内容,打好腹稿,最后围绕主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性讲解。这样的话就能引起所有同学的思考,在你的引导中产生共鸣,对你进行肯定。演讲时候用的PPT也有一点需要注意,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最应该规避的是照着上面大段文字念,这样就没有了分享的概念而是一种强迫灌输。没有人喜欢这样的主题演讲,所以这样的汇报演讲是不成功的。小组课程主题演讲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进行汇报演讲,不能只派一个代表。这样要求是很有必要的。第一,这样可以确保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避免了组员浑水摸鱼,享受小组其他成员的辛苦成果,促成了公平公正的风气。第二,充分锻炼了每个学生在大众面前勇于秀出自己的能力。有的同学胆儿小,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这样的演练对其以后的发展,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有益的。第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通过这样演讲的方式展示出来无论怎么看都是极好的,它将讲台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特点,最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成绩评定

主题演讲的小组成绩评定可以分为三块,一是小组成员组内互评;二是课程各个小组间互评;三是教师打分。小组成员组内互评是指在小组做演讲前,每位组员交给教师一个贡献信封,里面装着给其他组员打的分。组员间彼此间并不知道打分情况,这样做一方面主要是为了避免有人在其中不劳而获,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出小组成员的贡献程度,为教师评分提供一种参考。 课程各个小组间互评是指在每一个小组汇报演讲完成之后,教师以及台下的其他小组可以就刚刚在台上进行的汇报演讲中的问题对其小组成员进行提问或者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交流与共同进步,此外在组与组之间形成了竞争的关系之后,有利于组内团队精神的养成。交流是促进思想进步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互评机制才能使探究学习的成果被大家广泛知晓,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将错误找出来并集合大家的力量加以修正并最终形成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这是汇报演讲者的收获。对于这些在台下提出问题的听众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收获。他们只有在认真听的情况下才会思考出一些新的东西,当他把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并最终得到解决的时候,他已经是完全理解了讲台上同学的探究成果了。还有一种收获在他思考的同时就产生了,是一种很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反向思维及创新思维,探究学习中缺少不了的素质。教师打分是主题小组演讲的最后评定。教师成绩评定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演讲主题内容的评定,二是小组成员的配合默契程度,三是对PPT制作与演讲的技巧性评价。最终的成绩评定结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其他小组打分的平均分,可以占到30%-50%;二是取教师的分数,可以是50%-70%左右。最后的得分取自小组平均分和教师分数的总分,这个最终分数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入到本课程期末的成绩中,比如可以占到平时成绩(一般为总成绩的20%-30%)的50左右,这样才会使学生很注重课堂主题演讲。

经过教学实践以及问卷调查发现,本校小组课程主题演讲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其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必须而有效的,否则可能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只要认真实践,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且由于这是一种十分容易复制的教学模式,希望本研究能对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些许启示。

[1]刘仁春.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传承,2012(8):50.

[2]王剑鹏.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教育效益[J].教育导刊,2004(8)(上半月):50.

[3]陈舜孟.新加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验及其对中国高校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06.

猜你喜欢

分工组员分组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小组落幕
分组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