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自我的追寻

2014-08-15郑晴和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5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弟子

郑晴和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每一部都脍炙人口。《天龙八部》是其所有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达到了其创作的巅峰,自出版以来就吸引了众多读者,深受大众喜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小说主要描写了宋哲宗时期宋、辽、大理、西夏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写的是江湖,体现的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与社会画卷。小说在众多人物中,最主要塑造的人物是乔峰、段誉、虚竹三位主人公。这三位人物有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命运走向,但又有许多共同点,都体现了作者对“侠”的理解与追求,当之无愧于“大侠”的称号。许多人认为,乔峰这一形象当属金庸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丰满、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我最喜欢的却是虚竹,因为他是《天龙八部》中写得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位英雄,最符合底层广大群众的追求。

一、自我的觉醒与发现自我

虚竹在《天龙八部》中出场比较迟,但是他的存在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虚竹身世凄凉,从小无爹无娘,被遗弃在少林寺的菜园子中,作为一名弃婴收养在少林,虚竹是其法号,还俗后改叫虚竹子。他出场时不过是个修为低浅、毫无见识的少林僧人。虽然他自幼在少林寺长大,但于佛法要旨领悟不多,二十二岁起始习武,武学也极为平庸。他头脑愚笨,相貌更不吸引人:长得“浓眉大眼,一个大大的鼻子扁平下塌,容貌颇为丑陋,僧袍上打了许多补钉,却是干净。”

虚竹出场时已经24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24岁的他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找寻,达到了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自我同一性包含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意味着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思考,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发展作出自己的规划。个体在童年期会形成暂时的同一性,进入青春期之后,身体发育带来的成人感,使个体对儿童期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我,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这就是同一性危机。

24岁的虚竹虽然武学低微,但是持戒甚严,应该说这时的他是达成自我同一性的。少林寺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地,当少林和尚、信奉佛法、在少林寺终老一生是他唯一的选择、信仰和人生态度。他在走出少林寺前达到的自我同一是一种虚假的、表面上的自我同一。24年来他不出寺门,只与少林和尚及青灯古刹为伴。单一的生存环境,单一的信息来源,少林寺的清规戒律,少林寺的粗茶淡饭,使他没有机会了解自我。

24岁的青年虚竹第一次走出了少林寺,从此开始了他自我觉醒与自我寻找之路。在不断的冲突中,他最后达成了真正的自我同一性。小说中对虚竹这一人物的描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正是虚竹从自我觉醒到真正达到自我认同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身份的迷失。虚竹因为少林需要广发英雄帖,人手不够,他跟随师父发放名帖下山了,虚竹传奇的一生就此开始。他下山后因为要救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的段延庆一命,无意间破解了逍遥派聪辩先生苏星河的珍珑棋局,因而被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收为关门弟子。他被无崖子化去其少林内功,传授七十年逍遥派功力,并被授为逍遥派新掌门。此前的虚竹只有一个身份:少林寺弟子,在虚竹的心中他也只允许、只承认自己这样一个身份。但是突然间,他变成了逍遥派第三代掌门。这是虚竹个人身份的第一次迷失:少林弟子与无崖子传授逍遥派第三代掌门之位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他第一次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第二个阶段:欲望的挑战。接受掌门之位之后,他无意间救了天山缥缈峰灵鹫宫宫主天山童姥一命,为了逃避天山童姥的死对头——师妹李秋水的追杀,他们躲藏在李秋水的大本营西夏皇宫内的冰窖中。这段期间天山童姥为了让虚竹能够帮助他,不断软硬兼施让虚竹破荤戒,却始终未成,索性在暗夜时分,将一名妙龄女子梦姑放在虚竹身旁,使虚竹最终破了淫戒。这是虚竹自我的第二大冲突,是欲望与清规戒律之间的冲突。在虚竹心中,佛教与戒律是他做人的信念与原则,是决不能突破的。但一名一丝不挂的妙龄女子高涨的情欲却让这位持戒甚严的青年和尚深深迷失,欲罢不能,他的本能与欲望被彻底地唤醒。

第三个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也是虚竹对身份困顿达到高潮的时刻。处理完灵鹫宫大小事务后,虚竹决定回少林寺继续当和尚。他回到少林,遇上吐蕃鸠摩智明王前来挑战少林众僧,虚竹挺身而出,凭藉一身逍遥派武功大败鸠摩智,拯救了少林名誉。但由于他屡犯清规,还是被逐出少林。在紧接着的少室山武林大会中,虚竹却意外得知了自己离奇的身世:他的亲生母亲是四大恶人之二“无恶不作”叶二娘,又惊悉生父竟然是少林方丈玄慈大师。玄慈丑事被揭后,为保少林清誉,先受杖责,后以内功自尽,叶二娘旋即自尽以殉,虚竹在一天中由重遇双亲的极喜骤跌到父母双亡的极悲。

这个阶段虚竹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打击,他原有关于自我的一切被打碎,他彻底失去了原本建立的自我。二十四年来,他一直以少林弟子自居,但这一天,他被逐出少林。他也由一个武林末学一跃成为武学大高手。更重要的是,二十四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未领略过半分天伦之乐,这一天他找到了生父生母,但不到一个时辰,父母便即双双惨亡。而且他父母的真实身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个是杀生无数的四大恶人之一,另一个却是与他一直处于同一个屋檐下的少林方丈,还是个伪君子加胆小鬼。我是谁?这是虚竹要回答自己的问题。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讽刺:他是佛与背佛、性善与性恶较量的结果。他的存在就是对佛的反抗,对他原有认同的一切的反抗。

第四个阶段:对自我的认同。离开少林的虚竹改名为虚竹子,这时,西夏国王招纳驸马,虚竹原本只打算陪同义弟段誉应征,却发现西夏银川公主原来竟是他的梦姑!最后二人终成眷属。随后,为了拯救义兄萧峰免於牢狱之灾,他率领灵鹫宫部众与义弟段誉一行人远赴大辽。萧峰自尽后,他与一行人返回灵鹫宫。这时的他已经真正理解了“侠”的本意与“佛”的真谛。此后的虚竹从身份上不再是少林弟子,但他已超越了形式上佛教的清规戒律,成为真正意义的一代大侠与佛教大师,他也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人生的价值,找到了自我。

二、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寻找“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解释人格结构的概念。他在《自我与本我》中指出,本我是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欲望的大锅。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欲望的满足。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自我像一个受气包,处在超我和本我两个“暴君”的夹缝里。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天龙八部》第三十六章《梦里真真语真幻》是对弗洛伊德这一理论最好的注释,是虚竹在“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中达成自我的一个过程。

书中这样写道:

这一日睡梦之中,(虚竹)觉得有一样软软的物事靠在自己胸前,他一惊而醒,伸手去一摸,着手处柔腻温暖,竟是一个不穿衣服之人的身体……虚竹今年二十四岁,生平只和阿紫、童姥、李秋水三个女人说过话,这二十四年之中,只在少林寺中念经参禅。但好色而慕少艾,乃是人之天性,虚竹虽然谨守戒律,每逢春暖花开之日,亦不免心头荡漾,幻想男女之事。只是他不知女人究竟如何,所有想像,当然怪诞离奇,莫衷一是,更是从来不敢与师兄弟提及。此刻双手碰到了那少女柔腻娇嫩的肌肤,一颗心简直要从口腔中跳了出来,却是再难释手。虚竹所习的少林派禅功已尽数为无崖子化去,定力全失,他是个未经人事的壮男,当此天地间第一大诱惑袭来之时,竟丝毫不加抗御,将那少女愈抱愈紧,片刻间神游物外,竟不知身在何处……(待)虚竹神智清明,宛似半空中打了个霹雳,颤声道:“我……我大大的错了。”那少女道:“你为什么大大的错了?”虚竹结结巴巴的无法回答,只道:“我……我是……”突然间胁下一麻,被人点中了穴道,跟着一块毛毡盖上来,那赤裸的少女离开了他的怀抱。虚竹叫道:“你……你别走,别走!”虚竹心下恍然,知道童姥为了恼他宁死不肯食荤,却去掳了一个少女来,诱得他破了淫戒,不由得又是悔恨,又是羞耻,突然间纵起身来,脑袋疾往坚冰上撞去,砰的一声大响,掉在地下。虚竹垂泪道:“小僧罪孽深重,害人害己,再也不能做人了。”.……他倚在冰块之上,浑没了主意,心中自怨自责,却又不自禁的想起那少女来,适才种种温柔旖旎之事,绵绵不绝的涌上心头,突然问道:“那……那位姑娘,她是谁?”.……再过两个时辰,童姥竟又去将那裸体少女用毛毡裹了来,送入他的怀中……虚竹道“我……我跟你一样,也是又快活,又害怕。我玷污了你冰清玉洁的身子,死一万次也报答不了你。”那少女道:“千万别这么说,咱们是在做梦,不用害怕。你叫我什么?”虚竹道:“嗯,你是我的梦中仙姑,我叫你‘梦姑好么?”那少女拍手笑道:“好啊,你是我的梦郎,我是你的梦姑。这样的甜梦,咱俩要做一辈子,真盼永远也不会醒。”说到情浓之处,两人又沉浸于美梦之中,真不知是真是幻?是天上人间?……次日,童姥又将那少女带来和虚竹相聚。两人第三日相逢,迷惘之意渐去,惭愧之心亦减,恩爱无极,尽情欢乐。这三天的恩爱缠绵,令虚竹觉得这黑暗的寒冰地窖便是极乐世界,又何必皈依我佛,别求解脱?

“食、色,性也”,虚竹对梦姑的反应,是大自然规律本该如此,是一个正常青年男性对性的反应,是“本我”的欲望所使然。然而对一个从小在寺院长大、深受佛教清规戒律教导的他来说,淫戒是第一大戒,所以在与“梦姑”的交往中他深深地自责,甚至不惜以死谢罪,以减少自己的罪恶感。但当梦姑再一次来到他身边时,他不仅欲罢不能,而且食之如饴。这一过程是虚竹“本我”与“超我”冲突的体现。虚竹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不断地对话:“做得?做不得?”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内心感到痛苦不堪,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但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真实”与“有人性”的虚竹诞生了。虚竹接受了那个有欲望的自我,也让自己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直到他后来与他的梦姑喜结良缘,让自我达到与本我、超我的统一。

三、从形式到精神,达到对自我的真正认同

虚竹无爹无娘,自幼在少林寺长大,于佛法要旨虽然领悟不多,但少林寺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地,少林与佛教是他一生的归属与信仰,因此即使在连犯荤戒、酒戒、杀戒、淫戒,背弃本门、学练旁门外道的武功,已经是灵鹫宫的掌门人之后,他仍然说:“我回去少林,重做和尚”。他换上了小和尚的服饰,回到少林寺。虚竹垂泪求道:“方丈,众位太师伯、太师叔,请瞧在我佛面上,慈悲开恩,让弟子有一条改过自新之路。不论何种责罚,弟子都甘心领受,就是别把弟子赶出寺去。”但他还是被逐出寺。他不由得悲从中来,泪如雨下,伏地而哭,哽咽道:“少林寺自方丈大师以次,诸位太师伯、太师叔,诸位师伯、师叔以及恩师,人人对弟子恩义深重,弟子不肖,有负众位教诲。”方丈道:“佛门广大,何处不可容身?虚竹,咱们罚你破门出寺,却非对你心存恶念,断你皈依我佛之路。天下庄严宝刹,何止千千万万。倘若你有皈依三宝之念,还俗后仍可再求剃度。盼你另投名寺,拜高僧为师,发宏誓愿,清净身心,早证正觉。就算不再出家为僧,在家的居士只须勤修六度万行,一般也可证道,为大菩萨成佛。”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虚竹离开少林寺变成了虚竹子,但这时的他在精神上却是真正的成长了,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后真正找到了自我,达到了内心世界的平衡。他不再自卑自怜,不再拘泥于自己是不是一名少林和尚,不再对自己的破戒耿耿于怀。他真正变成了一代大侠,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僧。他揭开了佛法的另一面,也就是将“佛”的条框和界限冲破,还原佛法的本来面目。这使他实现了自己精神的解脱,达成了人生的完美境界。可以想见,虚竹领导下的灵鹫宫就是打着江湖旗帜的少林寺。

对虚竹而言,无论他是单纯的小和尚还是灵鹫宫主,无论出家还是还俗,心中有佛,故佛常在。他对天下苍生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家弟子,就连他的父亲少林方丈玄慈大师也不如他对佛教虔诚。虚竹结掌逍遥派门户之后,躬行仁义,弘扬正知,解除了七十二洞主的生死符之毒。当听到乔峰被辽帝所擒时,他带领灵鹫宫的所有人员,助乔峰脱离险境。他和段誉智擒辽帝,还促使辽帝立下“在有生之年,永不侵宋”的誓言,为宋辽百姓的幸福安宁尽心尽力。这些都是佛家大慈大悲思想的生动体现。所以虚竹是《天龙八部》中写得最真实的一位英雄,他所流露的是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至此,虚竹在《天龙八部》中寻找自我的旅程终于圆满结束。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弟子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 of PAC in Ultrafiltration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