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在纠正中学生潜意识厌学中的应用

2014-08-15胡小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中学生

胡小卉

摘要:自我决定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是目前得到实证研究支持最多的动机理论之一。本文应用自我决定理论,通过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厌学情绪。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中学生;学习动机;潜意识厌学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德斯和雷亚(Deci& Ryan M)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也代表了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1]。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在外部动机控制下的强迫学习容易导致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引发工具性行为,过分重视结果,追求自我价值的外在标志,与他人攀比,高压力,低幸福感。本人在实践中应用自我决定理论,通过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一)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机制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动机的自主程度高低的不同把动机分为自主动机和控制动机。自主动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在个人意志的驱动下做出的,它与个人的核心自我完全一致,并体现自己全心全意、优先选择和接受的价值观,因而它等同于内部动机。控制动机下驱动的行为通常伴随着压力,个体通常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结果而强迫自己这样做,它等同于外部动机[2]。自我决定理论不是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是把动机看作一个连续体,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分居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需要经历内化程度不同的中间调节状态(如表1),它们分别是: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外部调节是指学习行为完全由外部的因素控制,由外部的奖赏或惩罚所进行的调节。内摄调节是指因外部的因素引起的内部压力,如内疚、自尊的威胁而对行为产生的调节,属于部分内化,但个体没有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外部的价值或观念。认同调节是个体认识到学习活动对自己的重要性或价值时,为采取行动而产生的调节,因为个体认同了活动的价值以及对自己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愿意参与该活动,此时个体体验到了内部的控制。整合调节是将认同的价值观和规则内化整合到自我图式中,它是自我决定性最强的外部动机调节形式,它与内部动机有许多相似性,具有很强的自我决定性。由此可以看出,动机可以由外部向内部转化,个体的内部动机是可以培养的。在人生的各阶段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并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去做,如何改变这种痛苦状态,就要靠动机的内

化了。

(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德斯和雷亚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它们分别是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我来决定的,它体现了个体在某种情境中拥有的自我权利与现实存在感。胜任是指个人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它体现了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对自己能力的把握程度。归属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它体现了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而获得的安全感。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内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需要营养支持才能实现,而这个营养支持就是自主、胜任和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2]。自主性和胜任感是产生内部动机行为的必要条件[2],自主需要与胜任需要的满足是自我决定形成的前提,对于内化的促进和外部动机行为的自我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归属需要不是内部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在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产生内部动机行为,内化重要他人的价值观。

二、自我决定论对纠正潜意识厌学的启示

(一)潜意识厌学简介

根据金洪源教授的理论,潜意识厌学的全名应该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性厌学。潜意识是非意志性的,一般是指一个人本意不想如此,却身不由己地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潜意识厌学,是指学生在认识上、观念上没有厌学的思想,却由于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其表现出厌学行为,即非意志性厌学行为。此类厌学学生在意识层面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活动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强迫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拖延、胡思乱想、学习没有动力、不想写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等逃避学习的行为,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落后。还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穿越”或言情电视剧、漫画、网络游戏、武侠、玄幻小说,来逃避或缓解长期强迫学习的痛苦,事后自责、后悔、担忧,加重学生的痛苦程度,又下意识地逃避学习环境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健康发展。

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有形的奖赏、威胁、指令、压力性评价、强制性目标等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3]。在只重视学习成绩的评价环境中,从小学就开始重复性地训练学生厌烦逃避这种形式的学习,父母与教师多采取奖赏、惩罚或命令式的强制管理,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一直是外部调节或无动机。高中阶段面临高考,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外部调节逐渐转化为部分的自主调节,由于是工具性行为,易导致个体的疲劳与厌倦,从而产生潜意识厌学情绪或逃避学习的行为。

(二)激发学生的自我决定性

改善潜意识厌学行为,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和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来提升自我决定能力。自我决定性是学生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与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内部调节行为。所以心理辅导要从学生的三种心理需求切入,同化整合社会的价值与标准,把学习活动作为自主选择的行动,体现自我效能感,从而减轻强迫学习下的潜意识厌学行为。

1.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人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回归自我,发现内在的广袤与无限,对自己有全面与客观的认识,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自我效能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与责任感,学生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目前的学习活动,继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与人生目标,体现自我的存在感与现

实感。

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性格优势、学习优势、能力优势)。了解性格优势即从气质类型的测试及平时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接纳并喜欢自己的个性,发挥优势,忽略不足。了解学习优势即从多元智能测试及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智能优势及学习品质。了解能力优势即从自我能力测试及平时的生活经验,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二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方向、文理擅长、学习计划)。职业方向即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及对自己优势的了解,确定大学专业及职业的方向。了解文理优势即通过职业兴趣测试结果的分析及了解大学的专业设计,确定自己的文理选科。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将职业目标、大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阶段的子目标,同时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文化生活。三是提升自我的调控能力(元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元认知能力调控包括学会调控自己的注意力、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有自己的学习策略。自我管理能力即管理学习及情绪的能力,把握自己成长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人际交往能力即通过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从而实现最高水平的自我调节。

2.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们心中对各种事物有主次、是非的不同评价,这就是个人价值体系。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自我同一性。中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地内化整合社会环境下的外部动机,在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自我调节下完成自我统合,才能有助于个体自身的健康发展。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学生内化整合的标准,是中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导向。

心理辅导的内容如下:一是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当下的价值、过程的评价)。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像著名诗人歌德所说:“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只有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价值,生命才有意义,精神才能充实,中学生的自我价值主要通过学习活动来体现,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当下的价值体现为学生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计划,对自己能够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而满足,相信有能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过程的评价是指学生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与自主参与,注重自我的管理与成长,发现自我的价值。二是清晰的是非观念(行为准则、自尊原则、交友原则)。行为准则即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约束自我,防止偏离成长方向。自尊原则即每个人都应该设定自己的界限,有助于我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被对待,这会促使周围的人用更加尊重的方式对待我们。交友原则即结交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似的朋友,向具有较高层次价值观的朋友学习,拒绝与自己行为准则相悖的人交往。三是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相信科学、遵循规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付出,即使失败也要相信自我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自我调节,制订合理的学习策略,正确归因,理性面对学习中的困难。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了解学习的规律,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生活。

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坚定自我,明确成长的方向,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改善学业情绪。

3.发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是由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4]。内部动机很少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使人更具有主动性。这就需要改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知,还原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重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发现学科知识的美,激发学生内在积极的动机倾向,促使学生凭借内在的兴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行为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从而减轻潜意识厌学情绪。

心理辅导的内容:一是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表达自我思想、获得心理支持)。宣泄不良情绪是指学生长期在外部控制调节下强迫学习,在外部目标(名人、富翁)的驱动下学习,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压力增大,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学习的行动由外部目标转向内部目标(自我成长、关系建立)。表达自我思想即能够表达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与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学会在现实环境中成就自我。获得心理支持:放下防御真诚交流,获得理解与支持包括满足归属感与安全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二是改变错误认知(厌学的原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乐趣)。厌学的原因主要指外部动机下的强迫学习带来的负面情绪,追逐外部目标下的心理压力,还有机械性训练下的心理饱和等都是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会改变自我的认知,调整学习动机,减轻心理压力。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的本身就是满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是人们了解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把学习本身与学习情绪分开,才能改变学习情绪。学习的乐趣即把学习目标回归为自我的成长与关系的建立,体验同学交往与自我进步的快乐,体验每天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强化自我效能感。三是探究学科知识的美(学科知识的神圣、学科知识的灵性、学科知识的魅力)。探究学科知识的神圣在于透过枯燥的数字看到科学家们的智慧与思想,看到他们的精神与灵魂,看到他们的心血与感情,心存敬畏,感恩科学,激发亲近学习的内在愿望。学科知识的灵性体现为学科知识渗透着科学家全部的爱与情感,是他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宇宙、自然、生活现象,反复试验推断得出的结论,所以学科知识具有灵性,亲近学习者才能体会到灵性与心灵的共鸣,获得灵感。学科知识的魅力即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魅力所在,比如数学的逻辑美、数字美,图形美等,引导学生挖潜学科知识的美,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协调其与外部动机的整合都有重要的意义。

[1]王婷婷,庞维国.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

[2]刘丽虹.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陈筠,仇妙琴.学习动机内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

[4]师玮玮,田琨.浅谈自我决定论与青少年内部动机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

实感。

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性格优势、学习优势、能力优势)。了解性格优势即从气质类型的测试及平时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接纳并喜欢自己的个性,发挥优势,忽略不足。了解学习优势即从多元智能测试及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智能优势及学习品质。了解能力优势即从自我能力测试及平时的生活经验,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二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方向、文理擅长、学习计划)。职业方向即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及对自己优势的了解,确定大学专业及职业的方向。了解文理优势即通过职业兴趣测试结果的分析及了解大学的专业设计,确定自己的文理选科。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将职业目标、大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阶段的子目标,同时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文化生活。三是提升自我的调控能力(元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元认知能力调控包括学会调控自己的注意力、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有自己的学习策略。自我管理能力即管理学习及情绪的能力,把握自己成长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人际交往能力即通过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从而实现最高水平的自我调节。

2.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们心中对各种事物有主次、是非的不同评价,这就是个人价值体系。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自我同一性。中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地内化整合社会环境下的外部动机,在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自我调节下完成自我统合,才能有助于个体自身的健康发展。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学生内化整合的标准,是中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导向。

心理辅导的内容如下:一是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当下的价值、过程的评价)。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像著名诗人歌德所说:“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只有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价值,生命才有意义,精神才能充实,中学生的自我价值主要通过学习活动来体现,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当下的价值体现为学生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计划,对自己能够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而满足,相信有能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过程的评价是指学生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与自主参与,注重自我的管理与成长,发现自我的价值。二是清晰的是非观念(行为准则、自尊原则、交友原则)。行为准则即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约束自我,防止偏离成长方向。自尊原则即每个人都应该设定自己的界限,有助于我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被对待,这会促使周围的人用更加尊重的方式对待我们。交友原则即结交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似的朋友,向具有较高层次价值观的朋友学习,拒绝与自己行为准则相悖的人交往。三是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相信科学、遵循规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付出,即使失败也要相信自我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自我调节,制订合理的学习策略,正确归因,理性面对学习中的困难。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了解学习的规律,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生活。

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坚定自我,明确成长的方向,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改善学业情绪。

3.发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是由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4]。内部动机很少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使人更具有主动性。这就需要改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知,还原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重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发现学科知识的美,激发学生内在积极的动机倾向,促使学生凭借内在的兴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行为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从而减轻潜意识厌学情绪。

心理辅导的内容:一是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表达自我思想、获得心理支持)。宣泄不良情绪是指学生长期在外部控制调节下强迫学习,在外部目标(名人、富翁)的驱动下学习,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压力增大,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学习的行动由外部目标转向内部目标(自我成长、关系建立)。表达自我思想即能够表达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与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学会在现实环境中成就自我。获得心理支持:放下防御真诚交流,获得理解与支持包括满足归属感与安全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二是改变错误认知(厌学的原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乐趣)。厌学的原因主要指外部动机下的强迫学习带来的负面情绪,追逐外部目标下的心理压力,还有机械性训练下的心理饱和等都是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会改变自我的认知,调整学习动机,减轻心理压力。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的本身就是满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是人们了解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把学习本身与学习情绪分开,才能改变学习情绪。学习的乐趣即把学习目标回归为自我的成长与关系的建立,体验同学交往与自我进步的快乐,体验每天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强化自我效能感。三是探究学科知识的美(学科知识的神圣、学科知识的灵性、学科知识的魅力)。探究学科知识的神圣在于透过枯燥的数字看到科学家们的智慧与思想,看到他们的精神与灵魂,看到他们的心血与感情,心存敬畏,感恩科学,激发亲近学习的内在愿望。学科知识的灵性体现为学科知识渗透着科学家全部的爱与情感,是他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宇宙、自然、生活现象,反复试验推断得出的结论,所以学科知识具有灵性,亲近学习者才能体会到灵性与心灵的共鸣,获得灵感。学科知识的魅力即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魅力所在,比如数学的逻辑美、数字美,图形美等,引导学生挖潜学科知识的美,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协调其与外部动机的整合都有重要的意义。

[1]王婷婷,庞维国.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

[2]刘丽虹.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陈筠,仇妙琴.学习动机内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

[4]师玮玮,田琨.浅谈自我决定论与青少年内部动机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

实感。

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性格优势、学习优势、能力优势)。了解性格优势即从气质类型的测试及平时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接纳并喜欢自己的个性,发挥优势,忽略不足。了解学习优势即从多元智能测试及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智能优势及学习品质。了解能力优势即从自我能力测试及平时的生活经验,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二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方向、文理擅长、学习计划)。职业方向即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及对自己优势的了解,确定大学专业及职业的方向。了解文理优势即通过职业兴趣测试结果的分析及了解大学的专业设计,确定自己的文理选科。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将职业目标、大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阶段的子目标,同时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文化生活。三是提升自我的调控能力(元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元认知能力调控包括学会调控自己的注意力、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有自己的学习策略。自我管理能力即管理学习及情绪的能力,把握自己成长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人际交往能力即通过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从而实现最高水平的自我调节。

2.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们心中对各种事物有主次、是非的不同评价,这就是个人价值体系。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自我同一性。中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地内化整合社会环境下的外部动机,在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自我调节下完成自我统合,才能有助于个体自身的健康发展。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学生内化整合的标准,是中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导向。

心理辅导的内容如下:一是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当下的价值、过程的评价)。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像著名诗人歌德所说:“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只有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价值,生命才有意义,精神才能充实,中学生的自我价值主要通过学习活动来体现,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当下的价值体现为学生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计划,对自己能够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而满足,相信有能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过程的评价是指学生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与自主参与,注重自我的管理与成长,发现自我的价值。二是清晰的是非观念(行为准则、自尊原则、交友原则)。行为准则即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约束自我,防止偏离成长方向。自尊原则即每个人都应该设定自己的界限,有助于我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被对待,这会促使周围的人用更加尊重的方式对待我们。交友原则即结交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似的朋友,向具有较高层次价值观的朋友学习,拒绝与自己行为准则相悖的人交往。三是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相信科学、遵循规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付出,即使失败也要相信自我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自我调节,制订合理的学习策略,正确归因,理性面对学习中的困难。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了解学习的规律,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生活。

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坚定自我,明确成长的方向,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整合,改善学业情绪。

3.发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是由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4]。内部动机很少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使人更具有主动性。这就需要改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知,还原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重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发现学科知识的美,激发学生内在积极的动机倾向,促使学生凭借内在的兴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行为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从而减轻潜意识厌学情绪。

心理辅导的内容:一是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表达自我思想、获得心理支持)。宣泄不良情绪是指学生长期在外部控制调节下强迫学习,在外部目标(名人、富翁)的驱动下学习,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压力增大,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学习的行动由外部目标转向内部目标(自我成长、关系建立)。表达自我思想即能够表达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与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学会在现实环境中成就自我。获得心理支持:放下防御真诚交流,获得理解与支持包括满足归属感与安全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二是改变错误认知(厌学的原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乐趣)。厌学的原因主要指外部动机下的强迫学习带来的负面情绪,追逐外部目标下的心理压力,还有机械性训练下的心理饱和等都是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会改变自我的认知,调整学习动机,减轻心理压力。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的本身就是满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是人们了解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把学习本身与学习情绪分开,才能改变学习情绪。学习的乐趣即把学习目标回归为自我的成长与关系的建立,体验同学交往与自我进步的快乐,体验每天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强化自我效能感。三是探究学科知识的美(学科知识的神圣、学科知识的灵性、学科知识的魅力)。探究学科知识的神圣在于透过枯燥的数字看到科学家们的智慧与思想,看到他们的精神与灵魂,看到他们的心血与感情,心存敬畏,感恩科学,激发亲近学习的内在愿望。学科知识的灵性体现为学科知识渗透着科学家全部的爱与情感,是他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宇宙、自然、生活现象,反复试验推断得出的结论,所以学科知识具有灵性,亲近学习者才能体会到灵性与心灵的共鸣,获得灵感。学科知识的魅力即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魅力所在,比如数学的逻辑美、数字美,图形美等,引导学生挖潜学科知识的美,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协调其与外部动机的整合都有重要的意义。

[1]王婷婷,庞维国.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

[2]刘丽虹.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陈筠,仇妙琴.学习动机内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

[4]师玮玮,田琨.浅谈自我决定论与青少年内部动机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大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